书城政治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48868200000004

第4章 宏观大势(4)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问题。在中央政府着力调结构、稳增长的政策取向下,各地既要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快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实是“压力山大”。

新一届政府执政一年关键词

从2013年3月15日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新一届政府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

时间虽短,却不难看出,改革全面进行中。

2013年年中,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2014年3月3日,李克强在他的第二个记者会上再次畅谈改革决心,“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方略和施政目标已经相当明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本届政府执政关键词。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治理产能过剩

“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李克强2013年5月13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2013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在会上强调,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遏制产能严重过剩。

2013年6月8日,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表示,要分门别类抑制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李克 2013年6月8日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2013年3月27日至28日,李克强到江苏、上海考察时,同意并推进建立上海自贸区,从而使上海、长三角、长江流域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以自贸区建设构建新引擎。

2013年5月28日,李克强出席了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峰会,要求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3年6月7日至8日,李克强到河北考察时,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建设,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新引擎。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2013年4月10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一、扩大地区试点,自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二、扩大行业试点,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

舌尖上的安全:牢筑食品安全防线

2013年1月23日,当时还是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牢筑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13年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3年要建立最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2013年5月1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特别强调要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决不能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食品工业振兴,打造优质国产品牌,增强消费者信心。

2014年3月13日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城镇化:释放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

2013年3月27日,李克强在江苏江阴新桥镇进行调研。李克强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

2013年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等9项内容。

2013年6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简政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

削减行政审批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谈行政审批时表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2013年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国务院“放权”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展开:

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宣布,国务院2013年分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到416项。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削减、约束政府开支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履新以来首次答记者问。李克强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2013年6月17日,李克强赴国家审计署考察。他强调,管好国家大家业,审计监督一定要跟上,越是减少行政审批,越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要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当好公共资金守护者。

金融: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整治金融市场

2013年5月2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打破惯性,未对银行“钱荒”放水。

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扩大债券发行逐步实现债券市场互通互融。

2013年6月8日,李克强在瑞士发表题为《携手迈向中瑞务实合作的新未来》的演讲,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2013年6月19日,李克强表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被认为是不会放松货币政策的信号。

从2013年5月24日到2013年6月19日,李克强三提“盘活存量”。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出现的信贷紧缩是李克强领导的经济团队在给中国银行业做外科手术,局面仍在央行的控制之中。

环境: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2013年6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

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我们看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胸有成竹,沉着应对,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稳增长,着力调结构,不断改善民生,持续稳中有为”,成为本届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一以贯之的政策取向。

在中国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场“硬仗”,我们看到,新一届政府在“稳增长”方面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在“调结构”方面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在“惠民生”方面同样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

新一届政府科学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稳定不是不动,而是稳中有进、稳中有为;改革不能停滞,要为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源;发展不是低水平量的增长,而是螺旋向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有效地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又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破解当前结构调整中的难题,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向雾霾等污染“宣战”。

“克强经济学”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工作主动权

尽管不同学者的总结归纳各不相同,但对“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内涵大致存有共识。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是较早对李克强的经济政策进行梳理、总结的一位研究者。他在最新专栏文章中称,新一届政府的政策特征,表现为金融上去杠杆,经济上去产能,简政放权,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他认为,也许现在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闯关。他解释,闯关首先是顶住经济连续下台阶的压力,坚持不搞财政刺激,以控制政府债务的过度扩张;其次,顶住出口数据恶化的压力,坚决打击虚假贸易套利,以促进资本向实业渗透;最后,顶住银行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坚决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坚持不盲目放货币,以防止金融风险积累发酵。

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克强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框架由三大支柱搭建:无大规模刺激计划、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财新网2013年7月9日发表文章综合多位学者及观察家的观点指出,上述政策的推行,既有牺牲短期经济增速的阵痛,也难免带来长期剧痛。

如何看待新政府倡导或正在施行的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其短期阵痛即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英国《经济学人》在比较“克强经济学”与“安倍经济学”时提出,前者有很多让人欣赏的地方,尤其是结构性改革,但三个支柱的实施都会是痛苦的。

对于无大规模刺激,该刊的评论称,“刺激”在当下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字眼。这一抵触情绪同美国类似,但在美国,刺激政策令人失望是由于其规模太小;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5年的刺激规模过大。该刊评论为此建言,在中国人所熟谙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外,减税、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等其他类型的“刺激政策”仍然可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李克强总理原则上支持这两种措施,但当前很多中国国内人士认为任何刺激都有悖于改革的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在《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中国7%的GDP增长在没有投资刺激的情况下很难实现。他称,完全由消费支持(没有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仅能提供3%-4%的年GDP增长。但更糟的是,在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很难说目前的消费增长水平是否能维持。“如果中国能够很好地处理放慢的投资速度对于就业的负面影响,或许可以让收入和消费保持目前的增长水平,但这已经有相当难度。”

此外,《经济学人》提到,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过度消费的国家。

它仍然有巨大的经常项目盈余,这表明国人消费小于国内产出。与此同时,国内需求不足,通胀指数(CPI)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事实表明,国际国内需求并没有对中国的生产性资源产生足够的需求压力。因此,中国不应该减少支出,而是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支出模式,以防经济在短期内跌落到单季增长3%或以下。

在经济增速下滑过程中,金融业要去杠杆,企业要去杠杆,而经济要转型,此时,决策者能否忍受这一状况的持续?为此,英国《金融时报》David Keohane提出,“同‘安倍经济学’一样,‘克强经济学’的命运取决于在推进长期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有效地管理短期政策的影响。”

管清友认为,“克强经济学”作为一种政策思路和权衡,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济转型从来没有平坦之途,调结构的痛苦总是比想象的大。当前的困难甚于1998年,因为现在的经济规模是那时望尘莫及的,现在也不可能再靠别人拉中国出泥潭;而内部改革,利益集团的阻力之大前所未有。故此,他设问:政府做好了长痛剧痛而非阵痛的准备了吗?

不过,学者及观察家们也表示,正因为其艰巨性,大家才对“克强经济学”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