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48890600000008

第8章 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1)

燕继荣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具体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决定》把“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希望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并设想通过15大领域的60项具体改革,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肯定,新一届中国领导层如此的改革思路,完全能够得到学术研究的支持。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国家治理应该以什么样的制度作保障?

制度及其功能

制度是组织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因此,制度也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作为一套稳定组合在一起的规范和规则,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因此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等。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应该包括明确的准入规则、游戏规则和奖惩规则。准入规则决定了什么人可以进入游戏比赛过程;游戏规则决定了参与游戏比赛的各行业主体应该如何行动;奖惩规则决定了对于遵守或打破游戏规则的人的奖励、惩罚办法和游戏比赛结束后分配奖品的方法。

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共同体(主要以国家为单位)基于一定规则和程序之上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长期稳定的安排,它体现为各种明确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具有正式和合法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政治制度是一种比较正式的规则,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全社会的所有成员加以遵守。在准入程序中,它规定了什么人可以进入什么层级的公共生活领域,享有什么样的政治权利和权力;在游戏程序中,它规定了各类政治角色开展公共活动的基本方式和准则;在奖惩程序中,它规定了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什么人凭借什么样的“投资”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政治制度的功能就在于规定和形成公共秩序。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社会成员由于家庭、血缘、文化、心理、教育、社会地位等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行为动机,结成不同社会利益团体。这些不同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政治制度就是解决冲突,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手段。通过各种规定和规则,使不同的个人和利益团体按照既定规则行事,避免社会陷入无序状态。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政治制度化视为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就专门讨论了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他认为,政治制度是规范政治行为的机制,也是组织政治共同体、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力量;政治制度化与政治不稳定成反比,政治制度化水平越高,政治稳定的程度就越高。

国家生活的制度安排

政治制度是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共同体中,由于成员数量少,社会分工单一,社会事务简单,因此,人们往往通过种族、宗教、风俗习惯等较为简单的制度规则就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生活在一起。但是,在复杂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单纯的种族、宗教、风俗习惯和其他社会自然因素已经不足以使人们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和平共处,这就需要有新的机制来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存在,而建立专门的正式的政治制度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制度起源和发展的历程看,远古时代,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生产和生存能力的限制,人们生活在地域狭小的范围之内。在地域狭小人口较少的社会共同体中(部落、公社或城邦),一般事务可依照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来处理,遇到相对重大的公共事务,也可采用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即时办公”、一事一议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古代社会(部落、公社或城邦)直接民主制度的起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原始部落、小规模的公社或城邦类型的社会共同体最终瓦解,人们通过征战兼并等方式建立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共同体(帝国)。在地域和人口远远超越部落、公社或城邦规模的古代帝国,公共事务的处理采用一事一议的“即时办公”方式已经不再可能,于是就需要事先订立规矩和规则。另外,社会事务繁杂,也需要职业化的管理来满足专业分工的要求。因此,制度化就成为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这就是历史上诸种形式的法律制度的起源。

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后,封建等级君主制以及形形色色的皇家统治逐渐遭到质疑,具有垄断性和专断性特点的世袭制度失去了合法性,具有开放性、公开性和竞争性的制度成为必要,这就是现代民主法治制度的起源。

在现代国家,政府实施管理通常根据社会事务和社会资源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其基本原则是:(1)对于不损害社会利益的私人事务,采用自由放任方式;(2)对于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团体事务,采用自我管理方式;(3)对于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事务,采用民主管理方式。

在管理过程中,对于私人事务和团体事务,一般采用自由市场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社会公共事务,一般依照公共事务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法律和政策手段来实现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王朝国家(empire state)、政党国家(party state)和公民国家(citizenstate)是国家历史发展中不同的政治形态。从国家政治发展的历时性看,一个现代国家必须完成三重任务,即国家统一、国家强大、国家合理有限。

正如有研究认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马基雅维利式的国家(国家要统一)、霍布斯式的国家(国家要强大)和洛克式的国家(国家要有限)。比较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发现,完成这三重历史使命的政治形式在一些国家分别体现为王治、党治和民治。

现代国家一般面临两大现实问题:一个是权力没有被制约的上层建筑,一个是资本没有被约束的经济基础。受这两大现实问题的困扰,国家经常面临两大矛盾,即官民矛盾和劳资矛盾。官民矛盾是权力没有被制衡的结果,劳资矛盾是资本没有被驾驭的产物。权力的贪婪和资本的贪婪恶性结合,往往成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导致国家治理的无序化。

克服上述矛盾,避免国家治理陷入无序困境,要求将国家建设的重点转向制度建设,即从制度上约束权力,节制资本。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广泛实践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达成了基本共识: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借助宪法、法律、政策等手段,通过制度化安排,以达到制约权力和节制资本的目的。正是在这种需求和认识的引导下,各国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治理制度。

此外,现代化也是一个理性化、文明化的过程。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实现文明治理(相对于野蛮、粗暴治理)是人类的理想。这种理想实现的过程,也可以得到理论化的呈现。

学术界所讨论的公共治理或协同治理概念表达了这种理想诉求。根据这种理想目标,一种现代文明的治理模式,强调的是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即它把公共管理定义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的过程,把善治定义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状态。因此,建立信息开放、集体决策和共同参与的制度,加强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权力协同,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协同治理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另外,协同治理也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和分工协作。

制度评价的标准

如何判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些争议主要围绕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就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言,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古典政治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根据制度实施目的的公共性,区分了良政与恶政、正义制度与非正义制度。现代社会契约论者从制度合法性的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论证了正义的制度应该是社会契约的结果和公共意志的体现,换句话说,未经公共“同意”的制度充其量是未合法化或待合法化的制度。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以往包括政治制度(国家制度)在内的社会上层建筑不过是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强加于社会且使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制度,并且暗示新的公平正义的制度最终将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