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48921200000022

第22章 结构篇:因文制宜多新奇(5)

这样的文章开头方法,不仅充分注意到了听众接受能力的特点(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情真意切,意味深长,既有对英模的敬意,又有对英模的赞扬;既有郑重的嘱托,又有殷切的期望;语气平和,语言质朴,就像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与老百姓拉家常一样,亲切平易,坦诚自然,一下子消除了领袖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毛泽东的文章开头方法真是变幻无穷,精彩纷呈。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古人提出的“凤头”之说和“起句如爆竹”的要求,而且将文章开头艺术发挥到了极至。当然,我们欣赏毛泽东文章开头的方法,并不是单纯地看他的文章第一句话怎样写法,更重要的是欣赏与学习他写文章时从哪里下笔,怎样展开,解决和克服“开头难”的问题。

从上述实例我们看到,毛泽东的文章开头的确起笔不凡:有的是从揭示文章主题入手,有的则从提示全篇内容入手,有的从说明文章写作背景的角度下笔,有的则从向读者提出问题的角度下笔等等。然而不管怎样开头,都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或直接点题,或从容谈笑;或如战斗的鼓点,或像抒情的小曲;或如洪波奔涌、平地风雷,磅礴之势不可阻挡;或似春风拂面,溪流潺潺,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总之,毛泽东文章的开头方式,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真正做到了单纯明确,精美别致,落笔入题,引人入胜。这样的开头怎能不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呢?用一句广告词说,真是“挡不住的诱惑”啊!

第三节寓意深远的结尾艺术

俗话说:编筐编篓,难在收口。文章结尾是全文的收束,是文章的最后一步,也非常关键。它具有归纳、总结和深化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功能。结尾虽说是文章的“尾”,但是其作用一点也不亚于开头,或者说与开头同样重要。

文章能否结好尾,对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关系极大。凡是卓有成就的文章大家,无不对文章的结尾精雕细刻。清代戏曲家和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三中讲道:“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古人对文章结尾的要求有“豹尾”和“结句如撞钟”之说。意思是说,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运用有力,还要让读者思索、回味和想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叶圣陶先生在论述创作要求时深刻指出:文章“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正完了。”要避免“真正完了”,就要采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力争给读者记忆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不仅善于写好文章开头,同样精于处理文章的结尾。我们欣赏毛泽东文章结构艺术之时,万不可忽略他的文章结尾艺术。实际上,他的许多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精彩神奇,既顺乎自然,又韵味悠长,有的结尾已成为名言警句,被人们常常引用,在汉语言的长河中,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一、希望号召式结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结尾。此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A文章在辩证地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批判了林彪以及党内存在的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思想,正确阐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之后,写下了这样一个激荡人心、回味无穷的结尾: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面,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里,毛泽东使用了三个排比句,并且把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比喻为“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生动传神,有声有色,异常精彩,满怀豪情地讴歌了“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和无比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结尾高瞻远瞩,令人鼓舞,给人力量,引发了读者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和无限遐想。它准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客观规律!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是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演,发表于1939年5月4日。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饱含真情的讲演,是革命领袖与青年一代心心相印、平等交流的讲演。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天的大会很有意思。我要讲的都讲过了。希望大家把五十年来的中国革命经验研究一下,把好的地方发挥起来,把错误去掉,使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结合起来,使革命由失败转变到胜利。到了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都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一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的一天。每个青年都要担负这个责任。每个青年现在必须和过去不同,一定要下一个大决心,把全国的青年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组织起来,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这就是我所希望于你们的。

这个结尾,寄托着毛泽东对千百万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他希望青年人认真对待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努力“唤起民众”,继往开来;他希望青年人的爱国之心凝聚在一起,肩负起民族解放的神圣使命;他希望青年人团结得像一个人,加入到改造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去。我们应该深入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读懂他对中国青年寄予的无限希望和深切的嘱托。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为了消除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和国民党妥协投降活动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种种忧虑,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了生动深刻的阐述。然后,他以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样激动人心的结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这个结尾,是对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核心问题的最完美的回答。毛泽东用诗人特有的浪漫情怀,用铿锵有力的钢铁一般的语言,以高昂的格调和洗练的笔法,抒发了自己对毕生为之奋斗的崭新社会制度的期盼之情,形象地描绘了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鼓舞和教育人民满怀信心地走建设“新中国”的道路,号召人民用努力奋斗的双手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亲手描绘的共和国蓝图的感召、激励和鼓舞下,怎能不为中华民族这样光明的前景而努力奋斗呢?

读着这样的文章结尾,我们好像触摸到伟人毛泽东那激动不已的心跳,感受到毛泽东对创建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是啊,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社会制度,毛泽东殚精竭虑数十载,心里筹划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的内心怎能平静呢?他的文章结尾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到来而英勇奋斗!

二、强调归纳式结尾

《实践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露和批判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错误的一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分析和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为了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特征的印象,突出全文的核心思想,毛泽东在文章结尾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同一观。

毛泽东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强调了《实践论》的主旨,便于人们更加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警惕教条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危害。

《论政策》一文,是毛泽东1940年12月2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全面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在文章结尾,毛泽东强调指出:以上所述各项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和根据这些原则规定的许多具体政策,全党必须坚决地实行。在日寇加紧侵略中国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实行反共反人民的高压政策和军事进攻的时候,惟有实行上述各项策略原则和具体政策,才能坚持抗日,发展统一战线,获得全国人民的同情,争取时局好转。但在纠正错误时,应是有步骤的,不可操之过急,以致引起干部不满,群众怀疑,地主反攻等项不良现象。

这个结尾,在全面深入论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文章的主旨,提出了贯彻实施各项具体政策的原则要求、重大意义和注意事项。毫无疑问,这对于保证行文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矛盾论》也是毛泽东的一篇哲学论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光芒,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着作之一,内容极其丰富。为了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其精华,毛泽东专门安排了一个“结论”: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表现得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结论。

这个结尾,是毛泽东对《矛盾论》全篇思想内容的总结归纳,是文章的结论。它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及其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等,是《矛盾论》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因而在全篇的地位来看,具有总结归纳、画龙点睛的功能。我们研读《矛盾论》,不能不细心揣摩这个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精彩的结尾。

三、鼓舞士气式结尾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毛泽东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上的报告。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为全党全军制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毛泽东准确地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到进攻阶段,党和人民所面临的新形势和应当承担的新任务。在文章结尾,他指出:我们清醒地知道,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种种障碍,种种困难,我们应当准备对付一切内外敌人的最大限度的抵抗和挣扎。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现在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时代,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读着这样的结尾,如同听到了战场上的冲锋号角,文章喷发出来的感召力扑面而来,增强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