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48922600000044

第44章 胡乔木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稿,早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就由会议文件起草班子准备了。但会议的实际进程和结果,同华国锋预先的设想距离太大,原来准备的稿子已经不能用了,故而在工作会议临近结束的时候,华国锋亲自出面,请胡乔木负责重新起草一份。这样,胡乔木在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继续留在京西宾馆,一边加紧对农业决定草案进一步修改,一边着手重新起草全会公报。

胡乔木约请中央有关领导开会,对公报的框架进行了研究,然后请执笔起草人按研究的意见写初稿。初稿拿出来后,他又召集有关同志讨论了一次。执笔起草人按大家的意见修改,在12月18日三中全会开幕的当天改出了第二稿。第二天下午2点钟开始,胡乔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修改公报稿,一直改到晚上8点。由于改动太多,字又写得很小,胡乔木要秘书重抄一遍,才送印刷厂排印。

三中全会闭幕前一天,1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对公报稿进行讨论。胡乔木列席。会后,对公报稿进一步作了修改。22日,全会各小组对公报稿进行了讨论,与会同志都同意这个公报,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当天晚上7点半,三中全会召开闭幕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全会公报,这时已是晚上10点,公报已经不可能在当晚发表。

第二天(12月23日)早饭后,胡乔木又根据会议简报组收集上来的意见,对公报作最后的加工修改,直到下午1点半才改完。

综合大家的各种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是胡乔木的一个长处。经他修改的文件,总是能把大家的意见概括进去,使文件反映全党的意志。这个公报的最后修改体现了胡乔木的这个特点和长处。

从重要观点到具体提法、遣词造句,最后修改稿采纳了大家提的不少意见。例如:在“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后边,还应加上小平同志同外宾谈话中讲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的话,因为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意。

关于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不如讲得简练一些。后面改为“适当的时候作出全面科学的总结”。

“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一句中,“四人帮”前应加上“林彪”。公报中其他地方谈到此问题时也应照此办理。

全会提出了当前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增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几点内容,公报中只讲了恢复过去的一些政策,对加速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也应原则的在这里讲几句。“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的“力”字去掉。

关于农产品提价问题,应明确写明提价比例。

《公报》中应强调一下综合平衡的问题。

“全会一致增选”、“全会……一致决定”、“全会一致选举”三处,建议将“一致”二字去掉,如果选举结果都是全票也可以。

上述意见,胡乔木都吸收到最后的修改稿中。

对有些意见,最后修改稿没有采纳。例如:回顾我们的工作成绩,不要仅限于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句可暂不提。因党的一元化领导是我们的传家宝,当前不能削弱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这句话界线不清,搞不好,把老本都丢掉了。

关于专案问题可以不写。“永远废止”专案组的提法会束缚我们自己的手脚。

“任何单位和个人绝对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这样讲太绝对了。今年贯彻了中央的37号、43号文件,农田基本建设就不如去年搞得好。如果讲不允许调用生产队的劳力等,国家就得拿出二百亿元帮助下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胡乔木改完之后,要秘书将他所作修改抄清一份送常委。

下午6点,中央常委审定了胡乔木修改的地方。晚上8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全文广播。

《公报》开门见山,宣布全会关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定:“全会决定,鉴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公报》开头一大段叙述了会议的概况,着重指出会议完成的重要任务是:“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公布了全会通过选举作出的人事决定。《公报》肯定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和优良作风,写道:“全会认为,这次会议和会议以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两个会议的整个过程中,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团结。会议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会决定,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

《公报》分五大部分讲述全会的主要内容、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部分,讲政治路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指出:“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全国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政治大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国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国外交政策得到了重大进展。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全会一致同意中央政治局所提出的决策,“现在就应当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部分,讲经济工作。全会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科学和教育工作。《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目前全党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公报》扼要地说明了全会提出的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介绍了发展农业决定草案的要点。

第三部分,讲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健全民主与法制问题。《公报》说明全胡乔木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会讨论和解决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和解决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肯定邓小平主持1975年整顿“各方面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肯定“1976年4月5日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亿万人民沉痛悼念周恩来同志、愤怒声讨‘四人帮’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为我们党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公报》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要重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公报》又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四部分,讲思想路线。《公报》指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对于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对于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意义。《公报》指出: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公报》还阐述了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正确看待“文化大革命”的原则。

第五部分,讲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胡乔木执笔起草的《三中全会公报》,以准确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全会和工作会议在思想、政治、经济、组织、作风等方面的丰硕成果,都在《公报》中得到体现。《公报》具有自身的严密逻辑和统一的语言风格,同时又把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在会议期间阐述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与会同志提出的宝贵意见,从思想到语言,其精粹都吸收进去。《公报》全面地、集中地、精当地表达了三中全会精神,是伟大历史转折的忠实记录,也是指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历史转折的纲领。它树起了思想解放的大纛,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拉开了经济调整的序幕。胡乔木为起草这份重要文献花费了心血,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在伟大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