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8)

二、关键是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对新疆的经济建设作过许多战略性的思考和决策。

(一)新疆是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在“九五”期间就要着手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并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今后要长期贯彻的九条方针之一。中央对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寄予厚望。1996年3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会议纪要提出“新疆有可能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宣布对新疆经济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新疆尤其是南疆给予更多的支持。1998年7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指出:新疆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下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加大新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1993年兰新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段)复线开工建设,1994年9月14日兰新铁路复线提前一年铺通,1995年6月30日全线正式交付运营。随后,中央又批准将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库尔勒至喀什段)、引额济克工程(引额尔齐斯河水到克拉玛依)、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乌鲁木齐-奎屯高速公路、乌鲁木齐机场扩建工程列入“九五”计划。

(二)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

新疆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的潜力很大。新疆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我国21世纪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接替基地之一。因此,中央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确定要把新疆建成国家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和重要的畜产品基地、糖料基地、粮食基地,以及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关于国家最大的商品棉基地。1995年9月朱镕基副总理到新疆考察棉花基地建设,他察看了南疆的棉花生产情况和大面积荒地开垦现场后,一再强调,新疆要充分发挥特有的棉花生产优势,建设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他说:“根据新疆棉花单产高、可开垦种棉地潜力大的优势,结合兰新复线已经修通和南疆铁路即将修建后,交通运输大大改善的情况,有可能试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行农工贸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产、需直接见面,减少流通环节。可以进行试点,吸引某些沿海城市来新疆开发棉田,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国家计委于1996年把新疆列为全国商品棉基地,批准投资94亿元进行重点建设,规划到2000年,使植棉面积扩大到1600万亩,皮棉总产量达到3000万担(150万吨)。

关于我国西部的石油化工基地。1997年10月,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中国召开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就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发表谈话指出:我国石油工业急需尽快找到接替资源,希望在西部。发展西部,寄希望于新疆三大油田,特别是塔里木油田。石油工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

这个产业涉及面很广,首先是石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油气资源带动各种成品油以及乙烯、塑料等一系列下游产品的开发。石油工业发展了,可以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三大油田,目前已初步形成规模,到“九五”末期可达到2000万吨,下世纪初开花结果,2010年达到年产5000万吨,等于又建一个大庆油田。

关于商品粮基地。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钱正英分别带领两个专家组先后对建设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北疆地区1000万亩商品粮基地进行考察、论证,提出了“1515”发展计划,即投资100亿元,开发伊犁河、额尔齐斯河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建成100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生产50亿公斤商品粮。新疆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北疆。但不解决粮食深加工,向畜牧业转化,向工业转化,通过转化增加产品附加值问题,也就是说不解决粮食的销路问题,新疆要建设商品粮基地是不可能的。但这个计划没有付诸实施。

新疆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江泽民两次来新疆考察都谈到发展新疆旅游业,他说:“新疆旅游条件也很好,像天池这样的风景,恐怕世界上也少有。”1995年,朱镕基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新疆在拥有石油和棉花优势之外,还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新疆有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新疆在大力发展“一白一黑”的同时,应该努力挖掘旅游潜力,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0年,朱镕基在新疆考察时再次指出:“我不是讲交通是关键吗?如果进行绿洲开发,好好地整理、保护古代文明,改善交通和服务,我相信新疆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区,大家都想来,所以现在就要开发。”他又说:“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个工程一定要搞,南疆有了水、有了铁路以后,把旅游事业发展起来,会比现在富裕得多,那真是沙漠里的绿洲啊!”

(三)扩大对外开放,使新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1990年9月12日在阿拉山口与德鲁日巴站之间铁路接轨,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给新疆扩大对外开放带来很好的契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1991年秋首倡在新疆举办乌鲁木齐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1992年9月首届乌鲁木齐边境洽谈会举行,199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乌洽会的举办,形成了南有广交会,北有哈交会,东有沪交会,西有乌洽会的全国大经贸格局。

乌洽会是新疆了解世界,世界了解新疆的窗口,是新疆和西北各省区联合走“西口”的桥梁。1993年西北五省区首届联合与协作会议,提出了五省区共建大通道,联合走西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总体思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央又作出“三沿”(沿江、沿路、沿边)开放的决策,经国务院批准新疆的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博乐为边境对外开放城市。

(四)新疆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讲到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时说:“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而且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度重视。2000年9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到塔里木河中下游考察,他心情沉重地指出:“塔里木河每年有三百亿立方米的水,这在全国都了不起,但现在没有很好地利用。黄河每年才有五百亿立方米的水,塔里木河的水等于五分之三个黄河,能灌溉多少地啊!但是,现在的都是平原水库,浇地时大水漫灌,上游就把水用光了,下游逐步干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许多胡杨林都死了,导致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两个沙漠有很快合拢的危险,一旦合拢不得了啊!我们这次到塔里木河的中下游看了一下,确实感到对塔里木河应该很好地加以规划和治理。塔里木河的水是足够的,应该把水送到罗布泊去,恢复它的原貌。

这个工程一定要搞。”2001年2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总投资107亿元。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加快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对于实现新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各族人民,巩固西北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要坚持以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源流与干流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逐步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

三、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壮大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兵团事业十分关注,为支持兵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

(一)充分肯定兵团的地位和作用

1989年李鹏在新疆考察时指出:生产建设兵团有戍边屯田、发展经济和巩固边防的任务,这也是一支安定团结的力量。1990年9月,江泽民第一次来新疆考察时说:“毛主席曾经要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既是生产队,又是工作队和战斗队。后来,正如王恩茂同志所介绍的,大家把生产建设兵团的作用,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建设的作用,二是保卫边防的作用,三是维护社会安全的作用,四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三个队也好,四个作用也好,都说明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历史证明,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屯田戍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完全正确的。”1997年5月20日,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一直重视和不断加强新疆的屯垦戍边工作。实践证明,在新疆组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不断加强兵团工作,支持兵团的发展、壮大,是中央治国安邦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开发建设边疆的重大举措。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屯垦戍边工作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二)支持兵团发展壮大的措施

提升兵团地位,明确兵团性质,指明改革思路,给予优惠政策。1990年国务院24号文件规定:兵团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1994年国务院第109号文件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处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集团,既不是简单的经济实体,也不是正规部队,兼有二者的属性,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任务”。“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199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规定,兵团对外可使用“中国新建集团”名称,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集团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兵团所属的师、团场为集团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1997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大型企业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把兵团列入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之列。2000年11月,中央批准将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哈密农场管理局、和田农场管理局分别升格为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十三师、十四师。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直辖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

(三)总结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

1997年5月20日,江泽民指出:历朝历代对新疆的统治和管理,都把实行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地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汉时期,屯垦遍布天山南北、伊犁河谷及巴尔喀什湖等地,并把屯田和军事一体化,屯田长官既是屯田组织者又是军事指挥者。唐代是历史上西域屯垦戍边的兴盛时期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以伊州(今哈密)为基地,大兴屯田,屯田事业与西域统一进程同步发展。

清朝在18世纪中叶统一新疆地区后,为抵御沙俄侵略势力扩张,加强了北疆屯垦戍边。屯田不仅开发了新疆,同时充分保证了驻军粮饷供给。当时,兵农合一的屯垦区在新疆星罗棋布,有二十万左右的汉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人口移居新疆,进一步密切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但是,清政府忽略了在南疆兴办屯田,影响了南疆的生产发展、社会稳定、边防巩固,这是造成后来外来势力乘虚而入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2000余年的新疆地区屯垦史,加强屯垦戍边,有利于边疆开发,国家统一;反之,会招致边境不安宁,甚至产生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引发外敌入侵。1998年7月,江泽民第二次到新疆考察,在听取兵团工作汇报时,又一次讲到新疆屯垦史,并得出一个精辟的结论: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屯田是千古之策”,这是古人对国家治安和发展的历史思考,值得借鉴。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提出研究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定。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