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岁学做人,30岁学做事
48992400000008

第8章 20—30岁,要拥有果断的判断

做事要果断,切忌犹豫

北宋名臣张泳有言:“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

德国著名作家亨利希·曼说过:“果断获得信心,信心产生力量,而力量是胜利之母。”

班超是震慑和经营了西域三十余年的东汉猛将,原先只是与他的兄长班固一样,是个文人。班超最初帮助兄长班固一起撰写《汉书》,但他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负不应该只在纸笔上,于是他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其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一起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西域。

手持汉朝节杖的班超,带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他们首先来到鄯善国,班超拜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是希望能联合贵国共同抵抗匈奴。我们都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国力强盛的泱泱大国,人口众多,不容小觑。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班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名不虚传,就连连点头说道:“说得太对了,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抵抗匈奴之事,过两天再具体商议吧。”

于是班超他们就住下了。头几天,鄯善国王待他们还挺热情,可是没过多久,班超便察觉国王对他们越来越冷淡,不仅常常找借口避而不见,就是好不容易见上了,也绝口不提联合抗击匈奴之事。

班超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召集使团的人分析说:“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越来越不友好了,我估计是匈奴也派了人来游说他,我们必须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里,班超派人潜进王宫,果然发现国王正陪着匈奴的使者喝酒谈笑,看样子很是投机。接下来的几天,班超继续设法从接待他的人那里打听到,匈奴不但派来了使节,而且还带了100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他立刻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就马上召集使团研究对策。

班超对大家说:“匈奴已经派来了使者,说动了鄯善国王,现在我们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国王被说服,我们就会成为他和匈奴结盟的牺牲品。到时候,我们自身难保是小事,国家交给的使命也完不成了。大家说该怎么办?”大家齐声答应:“我们服从你的命令!”班超猛击了一下桌子,十分果断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使节,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当夜,班超就带人冲进匈奴所驻的营垒,趁着他们没有防备,以少胜多,终于把100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当面指责他的善变,说:“你太不像话了,既答应和我们结盟,又背地里和匈奴接触。现在匈奴使者已全部被我们杀死,你自己看着办吧。”鄯善国王又吃惊又害怕,于是很快和汉朝签订了同盟协议。

班超的举动震动了西域,其他的国家也纷纷开始和汉朝签订同盟,很多小国也表示希望和汉朝永久友好。班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我们应当像班超一样果断,敢于冒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如果总是犹犹豫豫畏缩不前,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清楚地注意到:果断的性格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很多便利,能让人及时抓住机会,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处事喜欢犹豫的人,常常会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还会故作庆幸地说,幸好没有做这个选择,这样做应该不会让我们成功的。纵观古今,有很多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给人们带来恶果的例子。

东汉末年著名的官渡之战,虽然袁绍大军足足有11万,是曹军的3倍,但无奈袁本初身为将帅,却生性优柔寡断,总是贻误战机,最终被曹军歼灭和俘虏了八万余人。袁绍至此,根基大损,只得退出争雄,落得个抑郁而终。兵家有言:“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袁绍败就败在他的犹豫不决。

清朝中期鸦片泛滥,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银外流,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官吏和士兵也吸食鸦片,不理政事,不习武功。道光皇帝在当时已经意识到了鸦片祸国殃民,他颁布了很多法令来禁止鸦片。可是当时全国有很大一批官员都在靠鸦片获取利益,法令的推行受阻,实施上基本没有效果,鸦片泛滥反而更加猖獗。道光皇帝鉴于采取武力禁烟牵扯太广,一直犹豫不决。直到数十年后,国将不国,情况危急,才下令林则徐和关天培等人武力禁烟。虽然颇见成效,但是西方列强已经依靠鸦片贸易积累了巨大的财力,加上18世纪西方科技的发展,西方诸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武力,它们当然不愿意生财之路就这样被断掉,于是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现代的商战中,同样也是如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一个人优柔寡断,那么金钱和机会早就已经落在别人的口袋里了。更有甚者,会导致一败涂地,家业败落。在现代的商业场上,睿智坚决,当机立断,已经是众人皆知的成功秘诀。可真的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巨大的利益诱惑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要做到当退则退,当进则进,其实是需要丰富的阅历和莫大的勇气的,这就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

20—30岁要做到做事果断,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自己的优柔寡断之处,把不足的地方罗列出来,从小事开始尝试用果断的方式解决,慢慢培养出果断的性格。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决策,做事深思熟虑是应该且非常有必要的,但如果过于患得患失,就会裹足不前,在一件事情上思忖得太久甚至会迷失自我,果断的抉择和富有成效的行动是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也许开始时会有些困难,这时,可以试着借助外物来激励自己,比如把自己在分析事情或处理事情时要做到的果断的程度写下来,贴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时刻警醒自己;或者请身边的同事或朋友监督自己去完成计划;或者向身边做事比较果断坚决的人学习,在他们处理大小事情时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或直接请教他们处理事情时的具体想法。然后从小地方着手,由很小的事情历练自己,最终达到摒弃优柔寡断的目的。

学会自主判断,不被他人影响

20—30岁要想拥有果断且迅速的判断力,就必须学会选择,不能被别人的观点影响和束缚住自己的脚步。要敢于追随自己的热情和心灵,它们会带你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伊芙琳·格兰妮是世界第一名女打击乐独奏家,她曾经说过:“从一开始我就决定,绝对不能让别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格兰妮成长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她从八岁起就开始学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不幸的是,由于听力性神经损伤的原因,她的听力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变差了,这是一种不能恢复的损伤。医生断定,在格兰妮21岁的时候就会彻底地失去听力。即便如此,她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却从未停止。格兰妮渴望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这是在当时还没有出现过的音乐家。为了能继续演奏,格兰妮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去弥补自己听力的不足,她演奏时腿上只穿着长袜,这样就能让她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想象力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是在运用所有的感官去“倾听”整个音乐世界。

虽然失去了听力,但格兰妮的决心没有变,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后来,格兰妮向著名的伦敦皇家学院提出了入学申请。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聋人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对接收她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听过她的演奏之后,所有老师都被格兰妮征服了。她顺利地进入音乐学院就读,并在毕业时获得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从那之后,格兰妮继续朝着她的人生目标奋进——成为第一位打击乐独奏家。因为在当时打击乐独奏领域几乎是空白的,她还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

格兰妮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听力受损之后,她并没有因为人们的怀疑之声而有所动摇,而是继续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对梦想的追求。最终,凭借自己的信心和热情,格兰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靠直觉培养果敢判断

直觉是无法解释和说明的,只有通过用心体会和沉思才能产生直觉。在人们的眼中,直觉和奇迹其实很接近。研究表明,在人的脑细胞中存在一种功能,它能接收预感的微波,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仍然没有确定这种功能的发生原理,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人体确实能够通过肢体和感官之外的地方来接收外界给我们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都是人们在心灵受到强烈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给人带来强烈刺激的事,只要能引起心脏强烈的跳动就能促使直觉去发挥作用。一些险些经历车祸的人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在车祸快要发生的一刹那,直觉往往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在美国电影界,有一位敢于相信直觉的导演——闻名世界的“电影奇才”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他那些誉满全球的电影的诞生几乎都是他敏锐直觉的产物。那令人战栗的《大白鲨》场景为好莱坞赢得了四亿一千万美元的空前票房收入,让整个电影界目瞪口呆,也让斯皮尔伯格从此声名大振。紧接着,环球电影公司催促他赶快拍摄续集,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凭借着自己的直觉断然拒绝了续集的拍摄。斯皮尔伯格根据自己的直觉,觉得拍摄电影要结合个性,抓住人们求刺激、求幻想的心理。于是,他力排众议,拍摄了充满幻想的影片《第三类接触》——一部主打故事情节的电影。

当这部电影发行时,很多评论家对它的前景并不看好,纷纷写评论批评。《纽约》杂志评论家威廉·弗拉纳更是很直白地写道:“这部电影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评论家们的文章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股票随后也大幅下跌。然而,《第三类接触》一经上映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它的成功甚至超过了《大白鲨》,参与这部影片制作的人均因此片而一举成名。该片上映仅仅一个月就成为当年第九部最成功的电影。后来斯皮尔伯格拍摄了另一部惊人之作——《外星人ET》,这也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记者问他,为什么想要拍摄《外星人ET》,斯皮尔伯格简洁地回答“出于直觉”。然后又说:“我想这部电影是我所导演的所有影片中比较好的一部,因为我感觉到它是最接近我的心的。”如其所言,作为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外星人ET》一经上映,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票房收入是当时其他年度最佳票房收入的3倍还多。仅仅上映44天的时间,这部影片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五部最有影响力的影片。

在美国商业史上,直觉也起着非凡的作用。石油大亨保罗·格蒂是美国首位亿万富翁,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自己的直觉才实现财富的迅速增加的。那时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经济迅速繁荣,汽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本国的原油已无法满足美国国内市场的需要,美国的石油商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外,主要是向中东地区寻求发展。格蒂也有这样的打算。当时中东的石油开采大部分已经被英国、海湾和荷兰等石油公司所占据,想要立足很不容易。结果,没有人会想到,格蒂最后竟然看中了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一块不毛之地,这是一个属于两国共管的中立区,是一片没有人迹的沙漠。而且格蒂给了沙特王国很大的好处,才换来勘探权。在许多人眼里,格蒂实在是做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甚至有不少人预言他会因此而破产。在中东经营石油的前四年,格蒂先后投下了4000万美元,但只产出了少量劣质的石油。这种油很难提炼,几乎没有商业价值。石油工业界的预言似乎马上就要被验证了。

但格蒂的直觉告诉他,他的选择没有错,大量的优质石油一定就在那里。在经历了4年之久不断的挫折之后,奇迹终于降临到了格蒂的头上。1953年2月10日,在一块隆起的高地上距地表数千英尺处钻的第六口井发现了含油砂层,接着就开始向外喷油。根据石油地质学家保守的估计,保罗·格蒂在中东的油田储油量至少在13兆亿桶以上。这一发现彻底扭转了格蒂的命运,美国《幸福》杂志称这一发现是“历史性的、伟大的”。保罗·格蒂没有听信失败的预言,没有墨守成规,他锲而不舍的钻探就是因为有魄力有胆识,并坚信自己的直觉。

直觉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与人对右脑长期的训练有直接关系。如今,现代的生活方式或教育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左脑的高效率利用,而事实上,只有同时也促进右脑的发达,才能使我们的大脑达到更好更完全的成熟。实际上,同现代的金融巨子李嘉诚等人一样,J.P.摩根这位金融巨鳄也是依靠神奇的直觉感受出股票市场的脉搏,之后进身金融市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做出常人不敢做出的决策,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直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易掌控的,它需要借助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长期实践,并且善于总结和慢慢培养。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锻炼、检验我们的直觉:把自己渴望追求的目标,或是目前遇到的问题写出来,每天不断地重复地念,让这些内容植进我们的脑子里。这样,这些内容就会开导我们,使我们产生强烈的信念。在遇到与我们目标或待解决问题相关的机会时,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并不明显的好机会,我们的直觉也会凭借其灵敏的嗅觉帮我们找到获得这些机会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