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过了六个月。已是白色的冬天,严寒天气万里无云,一派无情的宁静;厚厚的积雪,扎扎作响;树上挂着玫瑰色的霜花;淡淡的天空像绿宝石一般;烟囱顶上罩着一片浓烟,犹如戴着一顶帽子;一团团白气从迅速打开的门里扑出来;人们的脸像被咬着似的疼痛,但是又那样容光焕发;冻得发抖的马儿急急忙忙地奔驰着。一月的一天临近黄昏。傍晚的寒冷更有力地紧抱着凝然不动的空气。血色的晚霞很快就消失了。玛里伊诺的窗口燃起点点灯火。普罗科菲伊奇穿着黑色燕尾服,戴着白手套,神情特别庄重地布置好餐桌,摆上七套餐具。一星期之前,在区小教堂里举行了两个婚礼:阿尔卡沙同卡佳,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同费涅契卡,婚礼悄悄地进行,旁边几乎没有观礼的。同一天,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为哥哥举行告别宴会;哥哥因事要到莫斯科去。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慷慨地分给年轻人一份财产,婚礼之后,她也马上到莫斯科去了。
三点整,大家都聚集在餐桌旁了。米佳也被安排坐在这里;他有了一个戴着锦锻头饰的奶娘。巴维尔?彼得罗维奇昂然坐在卡佳和费涅契卡中间;“新郎们”各自挨着自己的妻子。近来我们的朋友们都发生了些变化:似乎人人都变得好看了,健壮了;只有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削瘦了,不过,这使他富有表情的脸膛更加文雅,更有大贵族气派……就连费涅契卡也成了另一个人。她穿着鲜艳的绸连衣裙,头发上束着很宽的天鹅绒头饰,脖子上戴着金项链,恭恭敬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恭恭敬敬是对自己,也对周围的一切;她面带笑容,仿佛要说:“请您原谅我,不是我的错。”不单她一人,人人都在面带笑容,仿佛都在表示歉意;人人都感到有点难为情,有点忧伤,而实质上又感觉良好。每个人都以一种可笑的殷勤来对待别人,仿佛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在演一出天真无邪的喜剧。卡佳是最平静的了:她信赖地看着周围,可以看得出,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已经忘怀一切地喜欢上她了。宴会结束前,他站起来,双手捧着酒杯,对巴维尔?彼得罗维奇说:
“你要离开我们……亲爱的哥哥,你要离开我们,”他开始说,“当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仍旧不能不向你表达我……我们……我多么……我们多么……真丧气,我们不会说祝酒辞!阿尔卡沙,你说吧。”
“不,爸爸,我没有准备。”
“我就准备好啦!简单说吧,哥哥,让我拥抱你吧,愿你万事如意,尽快回到我们这里来!”
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同大家亲吻,当然,也包括米佳在内;在费涅契卡身边,他不仅吻了她尚未学会自自然然伸出的手,又斟上满满一杯酒,一饮而尽,深深叹口气说:“祝你们幸福,我的朋友们!再见吧!(最后一句为英语。)”这句英语结尾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是大家都很感动。
“为纪念巴扎罗夫,”卡佳在丈夫耳边小声说,并和他碰了下杯。阿尔卡沙用力地握了握她的手作为回答,但是却不敢大声地举杯祝酒。
看来,该结束了?但是也许有的读者愿意知道,我们介绍的每个人物,现在,正是现在,在做什么。我们准备满足他的愿望。
不久前,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出嫁了,嫁给了一个未来的俄罗斯活动家,虽然不是出于爱情,但却是出于信念;他是个很聪明的人,通晓法律,讲究实际,意志坚强,具有出色的语言才能,是一个年轻、和善……像冰一样冷的人。他们彼此相处,非常和睦,也许他们能得到幸福吧……也许会产生爱情吧。X公爵小姐死了,她一死也就被人遗忘了。基尔萨诺夫父子在玛里伊诺住下来了,他们的事业有了好转。阿尔卡沙成了一个很勤奋的主人,“农场”的收入已相当可观。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当上了调解人(俄国农奴制废除后,由贵族中选出,调解地主和农民之间纠纷的中间人。),并且全力以赴地工作着;他日不暇给地在自己负责的地区四处奔波,发表冗长的演说(他持这样的意见:农民要“劝导”,也就是说要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些话,让他们听得疲惫不堪。
)不过,老实说,不管是那些冠冕堂皇地或愁容满面地谈论转让所有权的(这个词第一个音节是从鼻子里发出来的。)有文化教养的贵族,还是那些毫无礼貌地大骂“狗屁转让所有权”的没有文化教养的贵族,都很不满意。这两种人都认为,他太软弱了。卡捷琳娜?谢尔盖耶夫娜生了儿子科里亚,米佳已经像个小伙子似地满地跑了,话也说得口齿清楚。费涅契卡?尼古拉耶夫娜,除丈夫和米佳之外。就数对儿媳妇最宠爱了。当儿媳妇坐下弹钢琴的时候,她高兴得整天也不离开她。我们还要顺便说说彼得。他愚笨而又傲慢,因而完全是一副僵挺的样子,说起话来,总是把耶音说成油音,把捷别尔(现在)说成久比油尔,但是他也结婚了,新娘是城里一个经营菜园的人的女儿,彼得因而得到一副可观的嫁妆。这位新娘曾拒绝过两个很好的求婚者,只因为他们没有金表;彼得不仅有表,而且还有半高腰的皮靴。
在德累斯顿的布吕尔台地(在易北河德累斯顿要塞的墙上。)上,两点至四点之间是散步的最佳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约50岁的人,一头银发,他好像患痛风病,但仍旧很漂亮,穿着很雅致,带着那种让人一看便知是长期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的特殊印痕,他就是巴维尔?彼得罗维奇。他为了恢复健康,从莫斯科出国,在德累斯顿住下来了,在这里他大多是和英国人及过路的俄国人交往。他和英国人来往,周旋自如,几乎是谦恭礼让,但也不无尊严;他们认为他有点无聊,但是尊重他是一个十足的绅士,“a perfect gentleman”(英语:一位十足的绅士。)对俄国人,举止就放肆多了,随便发肝火,有时自嘲,有时也嘲弄他们;但是这一切他都做得很可爱,心不在焉,很体面。
他持斯拉夫派的观点:众所周知,在上流社会中这是很受尊重的(此句原文系法语。)。他不读任何俄国读物,但是写字台上却摆着一只农夫树皮鞋形状的银烟灰盒。我们的旅行者们很受他的吸引。暂处在野地位的玛特维?伊里奇?科利亚津,去波希米亚温泉的途中,曾堂而皇之地拜访过他。同他很少见面的当地人,几乎都对他崇拜得很呢。任何人都不能像基尔萨诺夫男爵先生(此句为德语。)那样轻易而又迅速地弄到宫廷合唱团、剧院等的门票。他总是尽其所能地做好事;他仍旧免不掉发点议论:当年不愧有雄狮称号;但是他生活很艰难,比他本人预想的还要艰难……在俄国教堂里,只要看他一眼,就会看到他在一边靠墙站着,痛苦地紧闭着嘴唇,久久地一动不动地陷入沉思,过后又突然醒悟,几乎是不动声色地画着十字……
库克什娜也到国外去了,现在她在海得尔堡,她研究的已经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建筑学,据她说,她发现了建筑学的新法则。她仍旧和大学生们来往密切,尤其是同年轻的俄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来往密切,他们遍布海德尔堡,最初他们对事物的清醒看法,颇使天真的德国教授们感到吃惊,但是后来,这些教授却为他们的毫无行动和懒惰而吃惊了。准备要当伟人的希特尼科夫正在彼得堡闲逛,他伙同两三个分不清氧和氮,而满肚子的否定和自尊的化学家,再加上伟大的叶利谢维奇,照他的说法,继续从事巴扎罗夫的“事业”。据说,他不久前曾让人打了一顿,但是他也给了应有的报复:他在刊登在一本来历不明的小杂志中的一篇不怀好意的文章里,暗示说打他的人是个胆小鬼。他把这称之为讽刺。父亲仍旧压制他,而妻子却认为他是笨蛋和……文学家。
在俄罗斯一个偏远的角落里,有一处不大的乡村墓地。像几乎我们的所有墓地一样,它的形状也是让人悲凄的:它周围的沟渠早已长满荒草;灰色的木十字架下沉了,在当年油漆过的顶盖下腐烂着;所有的石板块都移开了,好像有人从下面顶起来似的;两三棵树叶稀疏的小树勉强遮出一点可怜的树荫;几只绵羊无拘无束地在坟墓间漫步……但是在这些坟墓中间有一座人未碰到、牲畜不曾践踏的坟墓:只有鸟儿落在上面,迎着朝霞唱歌。一架铁栏杆围着它,两端栽着两棵小枞树。叶夫盖尼?巴扎罗夫就埋葬在这座坟中。有两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丈夫和妻子,常常从不远的村庄里来到这座坟前。
他们互相搀扶着,步履艰难地走着,走到栏杆跟前,挨着它跪下去,他们久久地伤心地痛哭着,久久地凝视着无言的石块,石块下躺着他们的儿子。他们简短地交谈几句话,扫去石块上的灰尘,扶正枞树的枝条,又祈祷起来,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仿佛这儿离他们的儿子近点,更容易回忆起他……难道他们的祈祷,他们的眼泪都是徒劳无益的?难道爱,神圣的、忠诚的爱不是万能的?啊,不!坟墓中无论掩埋着多么激情满怀、罪恶狂暴的心灵,坟头上长出的花朵都会以它们那无邪的眼睛安然地看着我们:它们向我们诉说的,不单是永恒的安宁,“冷漠的”自然界的伟大安宁;它们也诉说着永恒的和解和生命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