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49106500000034

第34章 执行到位:有不折不扣的责任感,成功就没有难度(2)

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那天,他带上社里最优秀的记者和广告部全体人员赶到现场,计划进行大幅度宣传。在奠基仪式结束后,有位朋友邀请他去唱卡拉OK放松一下。盛情难却,再说他也感觉自己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已经到了收尾阶段。于是,他向下属交代了一下就去了。那天,他玩到凌晨1点多钟才回家。

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就被社长一通训斥。原来,这天他们出版的报纸犯了一个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基。”而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墓。”

当时南方沿海城市的企业都特别重视“彩头”,喜欢吉利的数字和文字,而把“基”写成“墓”,毫无疑问是犯了企业的大忌,更何况这还是开发区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一天。

结果可想而知,朋友一怒之下取消了83万元的广告订单。不仅如此,报社的声誉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原本准备在这家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客户也取消了自己的计划。

本来,他自以为派出的是报社最优秀的记者,可以非常放心。而且他离开之前,还特意请副总编对稿子严格把关。记者的稿子确实写得很好,但他手写的稿件字迹却很潦草,“基”和“墓”看起来非常相似。

稿子到了排版人员那里,他想当然地把“基”字当成了“墓”字。稿子排完版后,交到副总编那里,正赶上副总编家里有急事,于是他只匆匆看了一眼,并没发现这个错误,就签发了。

于是,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图的他黯然地告别了自己的梦想。

从表面上看,这位企业家前期工作做得很不错,但是,由于最后一个小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而且还给单位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说,最后的步骤不到位,前面的执行就是白执行,甚至会带来比不执行还要恶劣的后果。

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相关人员的疏忽大意不能够执行到位,致使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最后,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很多人之所以执行不到位,原因往往在于自认为前面的步骤完成得很好,很快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因此心理上放松了,忽略了最后的步骤。最后的步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做好最后一步,成果才会显现出来,少做一分都不行。前期工作做得细致周到,最后的步骤又毫不放松地落到实处,这样的执行才能获得成功。

小陈和小张在同一家酒店的餐饮部实习。

一次,一位住在酒店的客人到餐厅吃饭,菜已经上桌了,他却接到一个电话。之后,他叫住了正在为他服务的小陈。“真不好意思,朋友突然找我有急事,我必须现在就去,菜先放在这里,一会儿我回来再吃。”小陈微笑着点了点头,准备让他走。

这事本来与小张无关,但是,她却走过去,面带微笑诚恳地对客人说:“先生,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将您的菜留着。不过我们酒店有规定,需要先付账,希望您能理解我们的做法。”

“那好,我去前台签单吧。”客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然后,她笑容满面地带着客人到前台签了单。

客人出去后,很晚才回来。她就一直等在那里,还通知厨房留一个人值班,等客人一回来,她马上让厨房的人将热好的饭菜给客人端了上来。

不仅是这件事,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小张都要求自己做到位。就这样,小张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一步步地走了上来,不到30岁就当上了酒店的副总。

在工作中,人们往往都很重视开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工作开始时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执行起来精力集中,全力以赴。但是,很多人往往坚持不到任务结束,忽略最后步骤的重要性,以至于功败垂成,不能笑到最后。就像大多数飞机事故,往往都发生在着陆的时候一样,执行的最后关头如果出现偏差,很可能使整个工作成果化为乌有。

因此,在职场上行走,我们要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完美的执行需要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如果最后步骤执行不到位,前面就是白执行。

◎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避免不必要的操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要求自己一次性地解决,第一次就做对,不要寄希望于下一次,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出门远游,途中发现路上有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彼得懒得弯腰,就假装没听见,没有去捡。耶稣没有再说什么,就自己捡起了那个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里换来了3文钱,然后又用这3文钱买了18颗樱桃。

两人继续前行,后来经过一片茫茫的沙漠。这可把彼得渴死了,于是耶稣就故意让口袋中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见状,赶紧弯腰捡起来吃掉。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就跟在耶稣后面捡,这样他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耶稣对彼得说:“如果当初你弯一次腰,就不会有后来的一次又一次弯腰了。”

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我们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那么在后来的工作中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操劳,从而使我们的工作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要一次解决,不要寄希望于下一次。

从前有个小村庄,村里非常缺水,一到下雨的时候,人们就利用各种盆盆罐罐接雨水,否则,就要走很远的路去挑水。

为了解决水源问题,村里的人决定修建一个蓄水池,然后雇人送水,省得村子里每一家都要为用水发愁。盖伊和艾伦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工作。

盖伊立刻挑起水桶干了起来,他每日奔波于远处的河流和村庄之间,把水运回村子,然后倒在蓄水池中供村民们使用。他起早贪黑地干着,累得半死。不过,好歹村民们的吃水问题能解决了,盖伊也得到了村民们给的报酬,因此,他对自己的这份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

艾伦自从跟盖伊一样接下这个工作之后就神秘地消失了,整整一个星期,人们都没有看见他的人影儿。大家都觉得艾伦是不是偷懒躲起来了,可是这样他也挣不到钱呀。盖伊则暗地里很开心,少了艾伦这个身强力壮的竞争对手,自己算是“垄断”这个工作了,尽管每天挑水很累,但是能挣到钱总是好的。

那么艾伦到底干什么去了呢?原来,他跑到了几十里外的山里砍竹子去了,竹子砍倒以后,他把它们都打通。一周以后,他拉着一大车打通的竹子回到了村里,请了一位做水车的师傅,在湖边架起一座高高的水车,然后用打通的竹子做管道,就这样建起了一个“自来水”输送系统。清水哗哗地沿着管道通进了水池中,这个干旱的村子彻底告别了缺水的日子。

不仅如此,艾伦还把这些竹子管道接到了其他缺水的村庄。现在他一个人同时为3个村庄送水,赚的钱远远比挑水的盖伊多了。而且他的工作可以说是轻松得多,每天只要按时检查一下水车是否在正常工作和管道有没有漏水就行了。由于艾伦一个人就包揽了输水的工作,盖伊也就失业了。

我们应该从这个例子中得到某些启发,盖伊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日复一日地工作,最后却落得个失业的下场。而艾伦另辟思路,一次性地把问题解决了,从此一劳永逸。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时常问自己:“我的工作是在修管道还是在挑水?我是一次性地把问题解决掉,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性劳动?”

很显然,就工作效率而言,一次性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它能够为我们自己和企业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一件工作之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下面的工作,不再纠结于一个问题。寄希望于下一次,就跟希望今天的事情明天去做一样,是执行力不够的表现。

有些员工因为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或者没有动脑筋想办法,没有创造性地去工作。结果,越忙越乱,还没有解决旧问题,就产生了新问题,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损失。

田兴和李为民两人都是刚刚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两个人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两个年轻人都想做出点成绩,因此都铆足了劲儿。不过两个人还是有些不同的。田兴的工作按部就班,从不多动脑子,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起早贪黑,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周末还常常自动留下来加班,但遗憾的是工作业绩平平。比如说,领导要一份报表,为了一个次品率,他就要跑三次车间,用了半天工夫,最后得出的结果还只能说是“接近”而不是“准确”。

李为民则不同,他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从不墨守成规。他总是喜欢“偷懒”,能一次干完的事情绝不用两次。别人两小时完成的任务,他就要想办法争取一个小时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做事习惯“ONE TAKE”,从来都是一次解决,不喜欢寄希望于下一次。就这样,领导交给他的任务,他每次都能干净利落地完成。

一年后,李为民被委以重任,成为公司里的骨干人员,而田兴只获得象征性的加薪。

人们习惯认为“老黄牛”式的员工就是好员工。确实,同样的工作方式,一定是勤奋肯干的员工做出的成绩更多,但是有些人往往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而一味埋头苦干。事实上,“努力”工作的人并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绩,也不一定会受到上司的赏识。工作成绩长,不代表业绩突出;付出的劳动多,收获却不一定多。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障效率,保障工作业绩。

成功没有下一次机会,很多时候,机遇只有一次,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好,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弥补了。如果第一次失败了,下一次也不见得就能做好。工作中,对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要求自己一次性地解决,第一次就做对,不要寄希望于下一次,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获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