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尘世悟语—淡定与舍得的智慧
49130500000023

第23章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4)

一个北方人生活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一个南方人生活在黄山附近,安徽。两地相距5000里,有一个偶然的长途旅行机会,他们在车上相遇了。

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是穷困潦倒的,也都仇视目前的生活。为此,他们决定外出谋生,一个向北走,另一个向南走,就在山海关的一辆车上相遇了,两人聊得情投意合。

两个人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现状,因为生怕人歧视自己。于是,吉林人对安徽人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哪,别说关东三宝,就是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漫山遍野都是,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

安徽人也不甘受贬:“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南方人乘车到了北方。一下车看到的是长白山果真与吉林人的描述相符合,真是名不虚传。单是那细辛,在南方上哪儿找去!在南方,要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看人家,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

北方人乘车到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受够那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决定在此地发展。

南方人在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为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颤颤巍巍,神气得很!

北方人在黄山种灵芝,一切都是那么顺利,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入,再运到北方,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数万。

北方人与南方人又遇见了。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给我信息。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另一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不得在南方饿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却很少把想法付诸实践到底。头脑中的想法总是很美好的,有的甚至完美无缺,但是任凭想法再怎么完美,没有了行动的证明,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不能光想不做,有了想法就赶快付诸实践。只有亲自去做一些事情,才会了解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差距,才会了解事情可行不可行,才会了解这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才会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有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实践是思想的巨人,思想是行动的矮子”。

要做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

“修行”、“悟道”最根本的是在于一个“修”字和一个“悟”字,倘若整天只是嘴上念经,而没有往脑子里去,这样的“悟”实在是毫无意义。因此,《坛经》上才有“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的论断。

“心口相应”说的就是不能只是嘴上勤快而行动上迟钝,手跟不上嘴,这样也只能被认为“口不对心”,说大话罢了!

如果我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将嘴上的诺言实现一半的话,远比我们再许下一千个、一万个诺言更加有用得多。因为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生活才能朝着我们设想的方向推进。

道林禅师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证道之后居住在一棵大松树上面,于是,人们就称他为“鸟巢禅师”。喜鹊在他旁边筑巢生活,两者自然和谐地相处,因此也有人叫他“鹊巢和尚”。

当时正值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听说鸟巢禅师的名气很大,就去拜会他。当他看见鸟巢禅师住在高高的大树上时,就朝他一喊:“鸟巢禅师,您住的地方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

鸟巢禅师依然在树上稳坐如山:“太守,您的位置比我的危险多了。”

白居易听后不以为然:“我坐镇江山,既有政权又有兵权,哪里会有什么危险?”

“身处官场之中,日夜钩心斗角,烦恼和欲望就像烈火遇到干柴一样无法停息,难道这不是最危险的事情吗?”

“那么请问禅师我应该怎么做才没有危险呢?”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鸟巢禅师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坏事情不要做,好事情尽量做。

白居易对这个解答并不感到满意:“这是3岁孩子都知道的呀!”意思是鸟巢禅师的说教未免太小看这位太守了。

“是的,这些话3岁孩子都知道。不过,恐怕90岁的耄耋老人都做不到呢!”鸟巢禅师毫不客气地说。

白居易无言以对,只好作礼告辞。

俗语说:“说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如果想当然认为所讲的就能够做到,那样反倒不会有改进的可能。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却办不成任何事情。人们都知道,行动了但不一定带来成功,但是不行动则绝对不能成功。成功自然有一定的路,仅动嘴皮子、放空话,犹如一直站在起点上不迈步一般,是永远都不可能将路程缩短的。

在《为学》这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穷,另外一个富。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看看。”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呀?你什么都没有。”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多年来我一直想租条船沿江而下,直至现在还没有做到呢!你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在南海的见闻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最基本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那儿,而是因为缺乏行动能力。拿破仑也曾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最聪明又最好。”

好的想法不计其数,我们可以从书本上学来,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来,但是要把这些想法和点子变成实践的话,那只能是自己去做了。别人可以告诉你怎么做,要想得到结果就要自己亲自去做,实践的过程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

英国有一位教父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决定为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一些文字,但是他思前想后都无从下手。最后他还是从自己的心愿着手了。于是,他让人记录了这么一段话:“我年轻时意气风发,当时曾梦想着改变世界。但当我年龄渐长阅历增加后,才渐渐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自己的国家,但目标似乎还是不可能实现。步入中年后,无奈之余我试图改变我最亲密家人的生活状况。但天不遂人愿,他们还和以往一样地生活。现在我终于悟出了一件事:我不缺乏改造世界、国家、家人的能力,仅仅缺乏的是付出行动的实践而已。”

可惜,这位教父已经没有时间再完成自己的心愿了。

你是否有许多的空想无法付诸实践?你是否总觉得自己的才能未能兑现?你是否羡慕着那些你曾经想要成为的名家?如果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或是实现什么,最好的途径就是扎扎实实去做,朝着你的方向,采取切实行动。社会需要实干家,实践出真知,空谈无用。

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

要做的事,一定要认真专心地做,不要一面做这事,一面又去做别样事;不要做这事未完,又去做另一件事;亦不要今天做,明天不做。决定要做就认真地做,一直做到成功。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司马一生都很喜欢铸剑,一位专为他铸剑的工匠尽管已90岁高龄了,但打出的剑依然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剑仍旧造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啊?”大司马赞叹老匠人高超的技艺。老工匠听了主人的夸奖,心中有些不自在,他告诉大司马说:“我年轻时就喜欢铸剑,铸了一辈子剑。除了剑,我对其他东西一概不感兴趣。如果不是剑,我从不会去细看它,那段时光一晃就过了60余年。”

大司马听了老工匠的自白,更是钦佩他的精神。虽然他没有谈铸剑的窍门,但他揭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理:他专注于铸剑技艺,几十年如一日,专一的追求使他掌握了铸剑工艺,进而达到一种高超的境界。有了这样的精神,铸出的剑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宝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精湛的技艺,丰硕的收获,事业的成功,都是靠专心致志、终生追求而取得的。

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技术与众不同:钓鱼线是一根蚕丝绳,钓鱼钩是用细针弯曲而成,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钓饵是用剖成两半的小米粒做成的。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便可从湍急的百丈深渊中钓到一大车的鱼!而他的钓具呢,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他的高超钓技,十分称奇,便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垂钓的诀窍。詹何答道:“从前楚国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子。他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着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鹂鸟。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就借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完全掌握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专注钓鱼,其他什么都不想。我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力度均匀,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让鱼儿上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才能发挥人最大的潜力。

梓庆是古代的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那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他做的,水平非常高,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

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他便问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梓庆回答说:“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我在做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庆功、封官、俸禄;第5天,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心中早已不存在晋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既不希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

梓庆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进入山林中,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我的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是的,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专一、忘我,摒除名、利、情的杂念及羁绊,在精神专注、做而不求的情况下,才能完善每项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或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古时封建官吏被百姓尊称为封人。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封疆官吏,出任长梧的地方官。一日,他碰到孔子的学生子牢。三句话不离本行,他与子牢探讨治理地方、管理长梧的方法。

封人和子牢谈得很投机。他讲到自己的治理经验,认为处理政务绝不能鲁莽,管理百姓更不可简单粗暴。

从治理之道又谈到种田之道。封人说自己曾种过庄稼。那时,耕地马马虎虎,无所用心,果实结出来稀稀拉拉;锄草粗心大意,锄断了苗根和枝叶,一年干下来,到了收获季节收成无几。

听了封人的讲叙后,子牢很关心地打听他以后的状况。封人吃一堑长一智,总结自己种田的教训,第二年便改变了粗枝大叶的态度。他告诉子牢,从此开始精耕细作,认真除草,细心护理庄稼,想不到当年获得好收成,一年下来丰衣足食。

有了种田的失败和成功,封人悟出一条道理,做任何事都贵在认真。现在他出任地方官,便守住这条做人的准则。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庄稼是这样,干其他任何事都是这样。只有认真负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证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