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49196300000015

第15章 套用

套用,是指在一个主要的修辞格中又包孕着次要的修辞格。就是辞格中套辞格。其被套用的辞格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它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例如: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一副对联。它整个运用了对偶。上联中包含着一个排比,下联中则包含有排比兼层递。辞格中套着辞格,被套用的辞格皆从属于主要辞格:对偶。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这一段文字,从整体看是排比,在排比内又包孕着比喻、反复、比拟及层递等修辞格。

C.何等动人的篇页!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塞杜鹃,老林中的人参,雪林中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些数学公式也是一种世界的语言。

这一段文字,既是同一辞格的套用,排比中含孕着排比;又在被包含的排比中套用有比喻。被包孕的排比部分从具体方面形象地比喻了文章的精美与难得,与前后两个比喻配合起来,使表达效果更为突出。

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里把红军战士耳朵里听到的声响比成春蚕在咀嚼桑叶的声音,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声音,山泉呜咽的声音,澎湃的波涛声,再加上排比的修辞,同时套用对比,宽泛的对偶,以动写静,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顽强的精神。

E.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

这四句诗,整个运用了排比为主辞格,而又在每一句中套用了一个比喻(暗喻)和比拟。而且从石→火→灯→路→黎明,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在意念上形成了层递。既生动形象,又深刻感人。可谓相互配合,互为增补,相得益彰。

除上述三种综合形式外,还应看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这便是依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其连用、兼用及套用之间的相互并用,形成更多种辞格综合使用的高层形式。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一段众口传诵的优美动人的文字。作者便是用了多种修辞格的形式: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比喻;接着写荷花“袅娜”、“羞涩”、“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兼用拟人、比喻(比喻又是连用);最后又写荷花的香气“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是比喻之中套用了通感。短短四句话,比喻、拟人、通感,连用、兼用、套用,真可谓手法、形式,无所不用其极。从而创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气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是那样亲切、自然,那样的美妙宜人。的确显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练习四

(一)下面一段文字套用了哪几种修辞格。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砂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郭沫若《雷电颂》)

(二)指出下面句中修辞综合运用的情况及表达效果。

1.他用手摸着鞭捻子,用纸烟点着,一刹时火星进射,银花飞溅,那挂火鞭像炒豆子似的劈劈啪啪欢笑着响起来。

2.他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

3.讲到长征,若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指出下面一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格。

但我们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下面一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从文后几种判断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知识,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A.排比、拟人、对比

B.排比、反复、对偶

C.排比、反复、对比

D.排比、拟人、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