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45

第45章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

古代人的特色佳肴

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川菜以“尚滋味,好辛香”著称。四川人这种“尚滋味、好辛香”的食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素。据史学家考证,早在公元前316年前,秦统一“六国”夺取蜀国时,姜、花椒等辛香调味品,就已成了巴蜀地区的风味特产。由于四川盆地气候温热潮湿,生活在这种气候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无论从生理和味觉上,都会对辛辣芳香的食物产生一种自然的需要。因此,无论巴蜀原有的姜、花椒,还是以后引进的辣椒等,都分别具有散寒去湿、通窍活血、避辛解毒、祛寒解表、调味通阳之功效。这些食物的食疗功能,满足了生活在内陆盆地的巴蜀人的需要,因而也形成了川菜的独特味道。

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期间。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当时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那时,无论是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成都已成为当时的五大商业城市之一。三国时,刘备以成都为“蜀都”。这一时期,因为聚居于成都的达官显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来越讲究吃喝享受,他们对菜的式样、口味要求更高,对川菜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就对1500多年前川菜的烹饪技艺和宴席盛况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从隋唐到五代,川菜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至宋代时,川菜已经形成流派,并越过巴蜀,进入中原。

宋代两位大诗人苏轼和陆游就有深深的川菜情结。苏轼20岁时随父亲和弟弟到京城应试,从此离开四川,但苏轼受川菜的影响很深,他在许多诗歌中表达了对川菜的怀念,不但撰写了脍灸人口的《老饕赋》,还创造了东坡羹和玉糁羹等川菜佳肴。陆游虽是浙江人,却在四川为官九年,川菜使他终生难忘,他曾用“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

元、明、清朝代统治阶级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的增多,有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特别是在清朝,外地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同时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因而川菜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地方菜系。

可以说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它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都进行了吸收消化,取其精华,不断改进提高,最终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现在的川菜经过发展融合,又衍生出了京派川菜、海派川菜、粤派川菜、高原川菜、洋派川菜等,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