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博洛交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的张子明同志的《关于扎西会议的若干问题》,对拙文《论扎西会议的历史地位》(载该刊1989年第4期)提出异议,认为拙文列举的自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扎西县境内召开的5次中央会议,不是“根据显然不足”,就是“不知从何而来”。在他看来,这些会议一次也不存在。本来,扎西会议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拙文原稿对5次会议曾作简要考证并提出了待考的问题,后因篇幅所限而删去。不过拙文在叙述概况后着重说明:“上述概况难免有不尽准确之处,关于扎西会议还有若干问题有待进一步查考。”所以,对扎西会议不同意见的讨论,笔者是很欢迎的。但是,张子明同志既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反证,又没有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只是一味地对扎西会议予以全盘否定,这就使得问题的讨论几乎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但事关重大,笔者不得不在这里对会议概况再作一番考辨,同时将笔者以为尚待考查的问题提出,供张子明同志和党史工作者研究、批评。
对于这个问题,1984年9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作出如下回答:“可以认为:洛甫同志接替博古同志的职务,是1935年2月5日前后在鸡鸣三省一带,当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时决定的。”这个结论是对的。笔者研究了1985年以来公布的文献、资料和发表的调查报告、考证文章,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可以向前走一步,即可以确定:时间为2月5日;地点为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地域云南省扎西县(今威信县)境内水田寨西边二三里的村子高坎(或花房子);“博洛交接”的决定是通过常委会作出的。
毫无疑问,陈云当年的传达提纲和周恩来1972年讲话中、杨尚昆1985年文章中的回忆是基本依据。人们理所当然地去寻找专称“鸡鸣三省”的庄子,以坐实“博洛交接”的地点。旧地图上标明为“鸡鸣三省”的地点,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赤水河与渭河交汇处,称“岔河”。这个渡口周围峰峦环绕,都是悬崖峭壁,无路直通扎西。到实地考察过的同志说,中央纵队根本没有办法在这里宿营过夜。经调查,事实上长征中也没有红军部队在这里驻过。所以,笔者阅读过的考证文章和调查报告,都不认为“博洛交接”的确切地点是在这个特指的“岔河”。惟有张子明同志认定,博古交权的地点,“是真正的‘鸡鸣三省’的一个庄子,即岔河附近”。然而他又没有提供什么证据。
既然特指为“鸡鸣三省”的岔河(或张子明同志认为的“岔河”附近)不可能是“博洛交接”的地点,那么,确切的地点当然只能到泛指为“鸡鸣三省”的地域范围内去寻找。没有人否认“鸡鸣三省”是一个泛称,也没有人否认它是以岔河为中心的周围村寨,只是对它包括的范围看法稍有出入。由此,对“博洛交接”的确切地点也产生了分歧。曾经有过贵州毕节县林口,四川古商县石厢子和云南扎西县水田寨诸说。究竟何说为是呢?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属于“鸡鸣三省”范围,一是中央纵队在这里住了一夜。现存电报、日记告诉我们,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有资格被确认为“博洛交接”的确切的地点是水田寨附近之高坎(或花房子)。
先从当时的电报看中央纵队的行踪。
1935年2月3日22时,朱德致各军团首长电称:“我野战军……改定分水岭、水潦、水田寨、扎西为总的行动目标”;“军委纵队仍在石厢子不动,准备开水田寨、扎西之间的地域。”2月4日23时半,朱德致各军团首长电说:“明5日”,“军委纵队明日应进到水田寨宿营”。这两则电报说明,中央纵队2月3日抵石厢子,2月5日离开。在石厢子住了两夜。
2月5日21时半,朱德致林电告:“军委一梯队今到滇之水田寨,滇军一部守老堡与我对峙,明拟续向扎西前进。”2月6日22时,朱德致林电告:“野战军司令部今晚宿营石坎子附近”。这两则电报说明,2月5日中央纵队从石厢子进到了水田寨地域,在这里宿营,住了一夜,第二天(2月6日)走出“鸡鸣三省”范围,到达石坎子。
从2月3日至6日上述电报载明的中央纵队的行程可见,符合前面列出的两个条件的“博洛交接”的确切地点不是石厢子,也不是石坎子,只能是水田寨。
然而当时的电报、日记和后来的回忆又告诉我们,2月5日中央纵队并没有驻在水田寨街上。上引2月5日21时半的电报说到水田寨街上“滇军一部守老堡与我对峙”;军委三局政委伍云甫2月5日日记说,“由石厢子出发,经水田寨,团匪据炮楼二座扰乱,绕山道至花屋子宿营”;五军团参谋长陈伯钧有病坐担架行军,他在2月5日日记中载明,到水田寨,“……因敌固守碉堡,不能立即攻克,造成对持〔峙〕形势”,“晚间弯过敌堡”,“到宿营地时已次日二时了!”一些当时在军委工作的老同志如吕黎平(军委一局作战科参谋)、李质忠(军委总部机要科机要员)、曾三(红军通讯学校校长兼政委)等回忆,同电报、日记所说类似。据调查证实,中央纵队驻地是在水田寨街向西五里之内的楼上、花房子、高坎、芭蕉湾等几个小村寨。而从实际考察与访问目击者的结果来分析,芭蕉湾不够安全,花房子(即伍云甫日记中的“花屋子”)住的是通讯部门,中央负责同志住高坎相宜,可能性最大。所以拙文将“博洛交接”的确切地点确定为水田寨附近的高坎(或花房子)。地点既定,时间为2月5日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博洛交接”这个重要史事中需要讨论的是方式问题。陈云的传达提纲中说:“在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浦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说“博洛交接”是通过“常委分工”决定的,也没有任何异议。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常委分工”的呢?笔者认为是通过会议形式,即“博洛交接”是由常委会决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条重要的理由是,这在党内是一件大事,不可能草率从事。从周恩来1972年讲话可见,由洛甫提出“要变换领导”,到洛甫换下博古,中间有个酝酿过程。洛甫在1943年说过,“当时政治局许多同志推举我当书记”既然有酝酿,有推举,按照党内政治生活的规定,撤换党中央总负责人这样大的事情,当时不可能用别的什么方式,而只可能用会议的方式来决定。陈云传达提纲将范围限定在“常委分工”之内,因而认为这次会议是常委会是合理的,同陈云传达提纲的讲法是一致的。
此外,还有一条重要的依据是“博洛交接”的决定当时是有正式文件的。这依据就在周恩来1972年讲话中。周在叙述怎样形成一致意见“让洛甫做了”书记之后,紧接着说:“撤销博古的那个声明也没有用‘总书记’”。这句话告诉我们,以洛代博是有一个正式文件的。如果不是常委会讨论决定,这个“撤销博古的声明”又从何而来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这个“声明”,但没有理由怀疑周恩来说的这个“声明”的存在。
二、关于2月5日讨论中央苏区问题的会议
认定常委会分工后召开了这次会议的依据,是2月5日中央书记处致项英转中央分局的电报。认为这次会议是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份电报。
从已经公布的当时中央苏区与党中央的来往电报可见,1935年2月4日项英致电党中央和军委,提出“目前行动方针必须确定”,究竟采取什么方针“均应早定”,并批评党中央与军委“自出动以来无指示,无回电,也不对全国布置总方针”。党中央和军委接此电后没有立即回电,2月5日中央分局又电中央提出关于中央苏区“行动方针”的“两个意见”和“对各个苏区的领导”问题,“请立复”。要求中央决策,真是到了万万火急的地步。这两份电报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洛甫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换领导”的直接动因;这同时也是“博洛交接”不前不后恰好在5日进行的一个契机。正因如此,所以张闻天接任以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央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领导问题。
2月5日中央书记处的电文开头称:“政治局及军委讨论了中区的问题,认为……”电文结尾又说:“先此电达,决议详情续告”。这还说得不够清楚吗?开头说明“政治局及军委”进行了讨论,不开会怎么“讨论”呢?结尾说明“先此电达”的以上各点是要点,还有详细的“决议”待后续告(后于2月13日以“中央致中央分局各同志”电文的形式发出),不开会哪里来“决议”呢?在这样具体、明确的文献面前,谁也不会、同时也无法否认2月5日有这样一次讨论中区问题的会议存在。至于这次会议的性质,笔者鉴于它是政治局与军委一起讨论作出决议,故认为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否妥当,可以进一步研究、查考。
张子明同志否定2月5日有两次会议存在,举出两条反证,一是没有时间,一是没有地方,都很难站得住脚。张子明同志据伍云甫日记记载5日23时半(张误引为22时半)才到花房子宿营,因而以为再有个把小时就是6日,因而5日不可能连开两次会议。这不能不说是张冠李戴。伍云甫日记说明伍当晚23时半才到,却不能说明中央纵队也是这时才到。本文前引朱德致林彪电告诉我们,军委一梯队5日21时半前就已到达水田寨地域。事实上,护卫中央纵队的先头部队五军团一部在前一天(2月4日)即已从石厢子进到水田寨地域。5日中央纵队沿先头部队走过的路线行进,沿途没有停留,直抵高坎、花房子等庄子宿营。中央负责同志到达时间不会迟于一梯队,即21时半前。因此,到达后在这里连续开上述内容的两个会议,不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张子明同志又说,“花房子是一幢三间的小木屋(至今保留原状),伍云甫日记记载是二科住地”,言下之意中央无法在这里开会。而拙文并没有将开会地点限定在花房子,拙文认为开会地点是“高坎(或花房子)”,即高坎的可能性大但并不排斥花房子的可能。至于花房子,云南昭通、威信的联合调查材料说明,红军经过这里时全幢房子住有三户人家。整幢房子门窗雕刻有花,木结构四列八柱,带西厢房,大小共十间。目击者说,红军来时楼上楼下都住满了人。背后那幢是四列七柱,大小共六间,也住满了红军。这同张子明同志调查时见到的目前的样子相差甚远。笔者以为当地同志调查了解的当年情况更为可信。
三、回兵黔北、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的决定是怎样作出的
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为渡江北上、转入川南的决定是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致作出的。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土城战斗失利,原定渡江入川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而且中央红军受到各路敌军的围追堵截,处境十分艰险,必须迅速决断,改变战略方向。为此,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改变遵义会议原议,回兵黔北,向川滇黔边境发展。其文献依据就是1935年2月7日19时以“军委”名义发给各军团首长的电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决定”是怎样作出的?张子明同志认为,“负责军事的主要领导人完全有权作出”这样的决策。笔者认为这不是战役、战斗的部署和决策,而是战略方向的决定,更何况这个决定是要改变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下来的战略方向。所以,不能认为当时负责军事的主要领导人“完全有权”作出这样的决定。
2月7日19时的军委电报是可靠的文献。它对问题作出了清楚的回答。电报写道:“(甲)根据目前情况,我野战军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这是有力的内证。说明“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的这个“决定”、“方针”,是“党中央及军委”作出的。军委电报除宣布这个“决定”之外,就是“依此方针”,规定“我野战军目前作战任务”。对“党中央及军委决定”应该怎么理解呢?难道可以理解为负责军事的主要领导人“完全有权”冒用“党中央及军委”的名义吗?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那简直是对负责军事的主要领导人的一种亵渎。
笔者认为将“党中央及军委决定”理解为党中央及军委开会讨论决定是合乎逻辑的,并且还有别的史料可以证实。
红九军团司令部文书林伟日记载:“2月7日今天我军进抵扎西县属的大河滩。中共中央昨天在这里召开过会议,总结了土城战役失利的情况,并决定了今后新的行动方针。”“2月9日我军团今天又折回到大河滩来。这里是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过政治局会议……”
红九军团供给部长赵熔日记载:“2月7日……今日日出前出发,向西行约40里,进抵滇东北扎西县属的大河滩宿营……中央昨天在这里召开会议……”,“2月9日我军今天又折回了大河滩,由于中央最近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根据土城失利后的形势决定了今后新的行动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