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49220800000028

第28章 文献资料(8)

要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就要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以免造成阶级斗争本身的混乱,造成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混乱,阶级内部的混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是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这样那样的政治运动、阶级斗争。这并不是说,阶级斗争本身有什么好或不好,这是客观历史现象。有各种各样的阶级斗争: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本身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要看是什么阶级,按什么目的发动的,目标对着谁的,这个斗争的基础是什么,经济基础是什么,历史基础是什么?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是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是为了排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必然适得其反,因为这违反了历史的需要。这样的阶级斗争当然要造成社会政治的极大的不安定。这十多年的历史,同1956年前七年的历史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什么样的阶级斗争是正确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什么样的阶级斗争或所谓的阶级斗争是违反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违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不是排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是制造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本身就是障碍。这样的阶级斗争必然要造成社会政治的不安定。这同1949年到1956年进行的各次政治运动的历史效果、社会政治的效果完全相反。这个历史对比非常明显。这里容不得任何的诡辩,也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就可以看出事实的真相。大家认为,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使社会生产力有个大的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这是我们党花了很大代价所得来的经验教训。

正确处理党内是非关系,也非常重要。不能把党内是非斗争轻易提成路线斗争。在一定时期,我们用了“路线斗争”这个概念,正确表达了那个事物的实质。可是当这个名词被滥用的时候,这个名词的含义就变得不清楚了。不做分析,不加区别,对什么问题一律搞所谓路线斗争,就使党内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不正常状态。我们说要实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最大的辫子、棍子,不就是林彪、“四人帮”所谓的“路线斗争”吗?按照他们的旨意去进行“路线斗争”,是非界限混淆了,以至于是变成非,非变成是了。按照他们的说法:错误路线,一切都错,反过来说,正确路线,一切都对。这种说法和做法,这种用语造成的习惯,使党内各方面、同志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造成很大的不安定、不团结,而且造成很大的紧张和不正常。

我们不是要混淆是非界限,是非界限不应该混淆。但当我们要分清是非界限的时候,被他们的“路线斗争”一干扰,就常常不是有助于弄清是非问题,而是造成一种气氛,不是实事求是地讨论是非问题,以致把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界限也混淆了,搞不清楚了。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为彭德怀同志恢复了名誉。他是在林彪、“四人帮”迫害下逝世的。他逝世时,情况很悲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同时,不也是同滥用路线斗争概念相关的吗?这还不足以说明,任意用路线斗争概念,对党内生活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很大的坏处吗?今后,党内还会有思想斗争,但是不能把任何思想斗争都说成是路线斗争。正如刚才说的,不要把阶级斗争滥用、扩大一样,党内路线斗争也不要任意滥用、扩大。否则,党内就会不安定、不团结。党内不能安定、不能团结,社会也就不能安定、不能团结。所以,当我们说哪个单位的“路线斗争盖子未揭开”的时候,最好事先多想想用语是否准确,是否合乎实际,如果不准确,就不要用危言耸听的语言。这极不利于党内党外的安定团结,也不利于把是非弄清楚。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分寸,超过一定的分寸,同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不正确的用语使有关事物得不到正确的认识。我们无论对现状,或是对历史,最好通过学习三中全会文件,由此得到帮助,养成在政治生活中严格使用概念、术语,使之能够如实反映事物本来面貌的习惯。

其次,就是要遵守客观的经济规律。既然叫做经济规律,就是客观的,本来没有什么主观的规律,主观的东西不能成为规律。我们曾经有过相当高速度的、稳定持久的、有计划的发展,也曾经有过一些失误。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确实没有经验。1956年前有了一些经验,为什么后来反而没有经验了?这要作历史的分析。1956年前,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是占绝对优势,农业还主要是小农经济,工商业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搞改造。另一方面,还没有学会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实还缺少经验。所以,在工作中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同志们应看到这是可以理解、可以谅解的。问题是在工作中已发现了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是未能把所得的结论作为以后指导工作的基础。所以,公报说,工作指导上有错误。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实是很复杂的事。1956年前,发展较快,当时规模较小。现在条件好了,可是面临的困难并不比当时少。除了林彪、“四人帮”长期破坏遗留的后果这个因素以外,还有另一方面,究竟如何有效地领导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包含很多复杂的需要探讨的问题。公报讲:毛主席在1956年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到现在还保持着它的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来的绝大部分问题现在还是存在的,还需要按当时提出的基本方针,在新的条件下加以解决。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两方面,就是要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像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党与非党关系,以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就能有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在这个报告中提出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仍然是我们现在所必须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处理好,就决定于我们是否掌握了客观经济规律。

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就经济体制、管理经济的方法、农业政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讨论,现在因为限于时间,不能多谈了。会议着重讨论了农业政策,一些长时间争论不清的问题,在会上得到了解决。我们曾有一个口号叫“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两句话是很好的话,内容很好,语言也很好,是“格言诗”。但有了这两句很好的话,不等于把实际问题讲清楚了。就像“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名词也可以很好,但如使用时没弄清它的界限,就不能成为有助于我们前进的武器。这两句话也有这个问题。什么叫堵住资本主义的路?什么叫资本主义?应该把它弄清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农村有没有自发资本主义势力?当然有,决不能说没有。但是,从1956年到现在,二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各种各样长期、艰苦、曲折、复杂的斗争,也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农民拥护社会主义,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原来的地主富农经过劳动改造已经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都在搞资本主义。什么叫搞资本主义?把副业,甚至是正业,除了种粮食以外,搞了其他经济作物,没有按当地的规定去种植,都叫做“资本主义”。行吗?有这样的资本主义吗?副业经营是社会主义本身的组成部分,还不是补充部分。小量自留地、家庭副业,是国家宪法上规定的,党的正式文件所肯定的,也叫资本主义?所以,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倾向是有的,但不能描写成为到处都是,以至为了堵所谓资本主义的路,把所有的门路都堵起来,只留一个门。像我们这个会场,有几千人在开会,能只留一个门吗?一旦发生意外出得去吗?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要分清。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也曾被许多地方在很长时间内认为是资本主义原则。如不把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界限分清楚,那么,农业经济就很难发展。

当前问题很多。要高速地发展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会受到许多限制。中央已经进行了很大努力,采取许多重大的步骤,可以保证我们的经济以过去没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但在前进道路上有很多困难。由于林彪、“四人帮”长期破坏造成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这两次会议考虑到多年存在的工业品价格过高、农产品价格过低,解放以来虽有过多次调整,但幅度都还不大,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所以作了决定,坚决调整农产品和农用工业品价格。公报已经说清楚了。但是工农业产品比价问题还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工业部门也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应当承认,近几年内,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一转移就都能马上解决。我们要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可以利用外国贷款,采取其他一些国际流行的方式。要发展进出口贸易就需要把港口大大扩大,但不是很短时间能够实现的。交通运输有很多薄弱的地方。电力还有很大缺口。这些都造成一系列矛盾。多年积累下来的人民生活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农业方面提高粮价的问题,限制征购数量的问题,落后地区援助的问题,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的问题,城市里待业人口安排就业的问题,都需要一个个解决。基本建设中只有“骨头”没有“肉”的问题,就是办了工厂没有一些必要的配套设施——生活设施、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城市居民住房严重困难。我们社会科学院除极少数同志外,都有住房困难的问题。城市很大一部分低工资的职工,工资需要调整。其他如环境污染、卫生、教育、科学,问题非常多,无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都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困难。所有这些问题都要解决,都很迫切,有些问题简直一天都不能等待。为着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不得不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相互关系问题作适当安排。这就是说:我们决不能不管人民生活问题,而专门去搞经济建设。如果不管这些问题,经济建设就发展不起来。但能否短期都解决?同志们知道,这确是很困难的。中央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一步一步地解决。不是用“逐步解决”的空话来搪塞,而是切实动手一个一个地解决。我们应当对国家的形势有全面了解。人民和政府之间需要互相谅解,才能使国家一步步前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都会比较快的。总之,解决了两个根本前提:一定要有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长期的安定),一定要真正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也是长期的,无论何时,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些政策都是长期的,只要这样,经济建设一定会顺利发展的。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需要围绕生产力的发展进行适当改革。会议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决定了三条:

(一)对物质利益,大家认定:生产关系就是物质利益的关系,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谈生产关系,分配上,物质鼓励应当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不允许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过去不承认物质利益,取消物质鼓励,这样,精神鼓励也必然落空了。林彪、“四人帮”搞的那一套,有什么精神鼓励呢?有的只是精神打击,不该鼓励的受到鼓励,应该鼓励的反而受到打击。现在承认物质利益是经济关系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精神鼓励。大家积极性上来了,就有创造性了。发明创造,各种优秀的劳动成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成果,既得到物质鼓励又会得到精神鼓励。

(二)强调民主和法制的作用。报纸刊物上讲了很多,这里不多说了。

(三)会上还强调了分工负责的重要性。在公报里,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还有其他同志的讲话,都讲到权力过于集中对我们不利。权力过于集中,不但会产生各种官僚主义现象,而且使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不可能有什么效率。权力过于集中,人们无权解决问题,就不会产生专家,产生熟练劳动者。而且,缺少分工负责,劳动秩序也不会好。分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现象,工业中要发展专业公司,劳动组织中要求建立各种制度,国家机关也要求建立各种制度。要分级、分权、分工、分人负责,这样才能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权力过于集中,也就是刚才讲的比喻,只有一个门,假如发生紧急状态,就没法排队出去,就会造成悲惨的后果。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如果什么事都要请示、盖章,劳动生产率、工作效率就不能提高,四个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当然,如果权力过于分散,同样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