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现代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实证研究
49250000000018

第18章 狠抓“四项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

为了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全国卫生城市的建设成果,市城管部门组织各区各部门开展以“城市空间、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限定完成时间,实施即时考核。继续实行违建举报奖励制度,开展“百日拆违”行动,确保城区户外广告“只减不增”;加大出店经营查处力度,规范夜市经营时间,抓好“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加强建筑渣土管理,对跨区域和白天进行的建筑渣土运输实施审批制度;加强市政设施维修更新,确保各类指示牌、路名牌、垃圾箱、排水井盖等市政设施完好率保持100%。2013年以来城区清运生活垃圾25.6万吨,维修车行道和人行道1.3万平方米、清理出店占道经营12.4万起,拆除户外广告6725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较大改观。经过努力,宜昌已基本实现“洁绿亮美静畅”的城市管理目标。

1.落实城市空间整治。落实城市空间整治,主要是要净化城市立面,“扮靓”城市风景。2013年年初,宜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13年城市整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2013年度重点开展城市道路沿线景观绿化、建筑物综合整治、灯光亮化、围挡设置整治、店招及广告整治工作,打造沿江大道、云集路、东山大道、桔城路——白沙路、城东大道、机场路等城市精品生态景观大道。主要工作包括:(1)两条道路绿化补植。城市道路沿线景观绿化将参照特大城市绿化美化标准进行,启动汉宜高速、城东大道两侧绿化补植工作,增加林相,丰富色彩。(2)122栋建筑物立面整治。启动完成122栋建筑物综合整治,其中拆除违章建筑4栋。包括沿江大道、云集路、东山大道、桔城路——白沙路、城东大道、机场路等道路沿线建筑物外墙面粉刷,防盗网、空调外机整齐有序,对有碍观瞻的阳台、遮雨篷等进行改造整理。(3)实施亮化工程,亮化35处灯光夜景。根据方案,对包括中国海事办公室、安琪酵母公司、新外滩、城东新区展示中心在内的35栋建筑物进行灯光亮化。灯光亮化工程以高层建筑的轮廓灯、投射灯为主笔,以城市道路照明为纽带,形成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动静结合、远近互衬、高低错落的城市夜间景观。(4)30处工地“美容整形”。对临街店招和广告实施综合整治,达到整齐划一、整洁美观的效果。户外广告设施体现繁荣、靓丽、时尚的风格,使用多种媒体类型,采用夜间亮化材料,适当使用多彩光源,保证做到白天美化、夜晚亮化。此外,江山多娇、冷库等30处在建或拟建工地也将设置不低于4米的高标准围挡。

针对违章搭建现象日益复杂的趋势,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征迁拆违领导小组,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查处城区违法建设行为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市、县区人民政府关于查处城区违法建设的职责:“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高效指挥协调机构,完善防违控违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加强监管、检查、考评和责任追究。市直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积极配合各区做好防违控违工作。各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防违控违主体责任,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完善防违控违网络;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防控力度,严格禁止违法建设,及时受理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严厉查处违法建设行为,逐年拆除既有违法建筑,对逾期不自行拆除的违法建(构)筑物,要依法组织强制拆除。”根据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市政府出台相关通告和文件,举办城区防违控违培训班,普查城区违建现状,组织各区拆违10.5万平方米,设在市城监支队的市督导组发现违法建设102处,违建得到有效遏制。

进一步加强户外广告和招牌治理。为推动宜昌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更加科学规范,宜昌市早在2011年9月就制订了《宜昌市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该办法的主要内容是:(1)一是将户外广告和招牌纳入统一管理,同时将户外广告与门店招牌加以界定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对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的主管部门作出了新规定。(2)明确市城管局是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的主管部门,负责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的审批和管理,市规划局、工商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共同进行监管。(3)明确规定市规划局负责编制《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是对户外广告和招牌的种类、材质、尺寸、位置、间距、亮度等的具体规定,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4)明确规定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需要办理的各类证件。(5)对公益广告发布和城市空间资源的性质作出了规定。

2013年度,宜昌市城管局城监支队对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影响观瞻的建(构)筑物、破旧广告招牌和损害市政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的不良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进一步规范了主城区门店招牌设置,同时制定技术规定,设计9套门店招牌设置样式,统一了桔城路、白沙路、合益路等路段门店招牌规格、材质、样式。督办建筑工地设置新式围墙围挡61处10650米,普查指示牌、电线杆等“城市家具”2430个,拆除违法设置户外广告6142平方米(2011年至今累计拆除12万平方米),设计9套门店招牌设置式样,桔城路、白沙路等路段门店招牌设置效果明显提升。安装东山、云集隧道人行道护栏5752米,完成太平溪桥栏杆、黄柏河大桥桥面维修工作。通过设置规范有序、整洁美观的广告牌,既达到了企业、商家的宣传要求,又维护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2.加强市容秩序整治。落实“门前三包”,打造文明街道。“门前三包”制度作为城市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因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自觉性、现实性和长期性,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门前三包”是指临路(街)所有的单位、门店、住户将担负起一定范围的市容环境责任,承担一定的城市管理任务。具体而言,“一包”门前市容整洁,无乱设摊点、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等行为;“二包”门前环境卫生整洁,无裸露垃圾、粪便、污水,无污迹,无渣土,无蚊蝇滋生地;“三包”门前责任区内的设施、设备和绿地整洁等。为了彻底贯彻“门前三包”,2013年5月,宜昌建立了以“网格管理员、社区、街办、区、市”为主的督办,考核机制,研发“门前三包”考核系统,“门前三包”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已纳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每月与市文明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将临街单位“门前三包”落实情况与文明单位评选、星级示范(店)评选挂钩,市容环境进一步好转。2012年以来检查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960家,召开新闻发布会4次。2013年4月3日,宜昌城区启动首次“门前三包”责任制专项检查。市城管局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派出督查组对照市文明委相关考评细则,抽样检查了西陵区、伍家岗区4条主要街道,以及沿途100余临街门店(单位),发现出店经营现象比较严重,少数门店环境卫生较差。5月21日至5月23日,市城市管理局对城区6个区及葛洲坝区域A级道路上的134家银行、宾馆、饭店、超市、商场、车站、码头等窗口单位,进行了“门前三包”工作考核,并通过严格考核,按照不同的区县及时公布考核结果。考核等次为优秀单位、达标单位、基本达标单位、不达标单位进行公示,加强社会监督。门前三包制度盘活了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大众参与城管的新机制,是创新城管机制的一大新举措。

3.夯实环境卫生整治。

(1)治理垃圾污染,美化城市环境。为把宜昌建成全省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制定《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在西陵区、伍家岗区、夷陵区等地部分单位、学校、居民小区开展试点。从2013年9月起,宜昌城区全面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并力争率先在全省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示范城市。根据《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方案》,2013年度在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等区域内的党政机关、居民小区和中小学校开展试点,并在各区明确试点单位。方案要求各区可结合实际适当扩大试点范围,鼓励支持各区选择在社区试点垃圾分类。此次试点将生活垃圾按照干、湿分为两类,兼顾资源回收。试点方案要求学校在各教室内配置干垃圾桶若干(可按资源回收物种类设置),每层楼固定配置湿垃圾桶;居民家庭在厨房放一只湿垃圾(厨余垃圾)桶,客厅或其他房间放置干垃圾(其他垃圾)桶;机关单位在各办公室放置干垃圾桶,在卫生间放置湿垃圾桶;居民小区和机关单位在小区内和办公院落的空旷公用场所各设置一组或若干组两只至三只垃圾桶,其中一只投放湿垃圾,一只投放干垃圾,备一只放可回收垃圾(少数居民丢弃的可回收物品)。所有垃圾桶上均应贴上明显的规范标签。试点采取分类袋装投放、定时分类收集垃圾的方式。小区居民可自行将户内垃圾分类装袋投入至小区内配置的垃圾容器内;机关单位应有专人将办公室和卫生间的干、湿垃圾分别集中收集投放于院内配置的相应垃圾容器内。学校每个班级每天应有垃圾分类值班员将本班级垃圾集中分类投放于校内垃圾集中点的相应垃圾容器内。而试点区域的垃圾由环卫专业公司分干、湿两类进行收运。2012年4月,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填埋气发电并网工程通过验收并于当月试运行。该项目历时一年多,相继完成了项目环评批复、电力接入系统方案批复、项目立项、土建厂房施工建设、设备购置等筹备工作。随后,市城管局固废公司与上海百川畅银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完成了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填埋气并网发电工程。黄家湾垃圾处理场每天垃圾产生的沼气,通过“变废为宝”,发的电直接进入国家电网,为千家万户所用,实现真正的“垃圾变宝”。另外,加强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完成申报立项、选址、可研环评等前期工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签约,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3%。

(2)强力整治建筑工地及渣土等散体物料运输管理。宜昌在建设特大城市过程中,建设项目多、工地多,建筑垃圾及散体物料运输车辆管理难度大。针对建筑渣土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宜昌市环卫部门按照市城管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区建筑垃圾及散体物料运输处置管理的通告》和《关于加强城区建筑垃圾及散体物料运输处置管理的通知》文件规定,主要从如下着手治理这一顽疾:首先,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强制要求全市城区各建设工地建立洗车平台,设立缓冲地带,落实有关工地出入口硬化的要求。其次,建立全市城区建筑垃圾专用填埋场所,规范建筑垃圾临时填埋场所,加强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现场管理,目前城区最大的洋坝处置场,距中心城区约有20公里的路程,位于峡口风景区的处置场距城区距离也较远,这使得渣土的运输成本较高。再次,加大渣土运输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为解决建筑渣土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督办建筑工地设置车辆冲洗槽、硬化进出路面,24小时监管渣土运输,并对城区22处大型建筑工地实施专项考核。2013年以来,查处渣土漏撒45起、处罚11.5万元。最后,积极利用高新科技,加大监控力度。配合市电子政务办,宜昌市市政环卫处建筑渣土管理办公室以湖北坤洁土石方公司作为试点,在渣土运输车鄂E-B6155上安装了3G车载视频监控系统,该设备包含1台监控主机、2个室内摄像头、1个室外摄像头。该系统运用3G技术,实时监控渣土运输车辆是否规范操作,尤其是车轮是否带泥、污染道路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主机还能存储记录两个月的监控数据。为城市管理部门加强对运输企业及其运输车辆文明施工的监督、取证、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一技术已经逐步在全市推广。当然,要使得这一工作进一步突出成效,还需要全面实行渣土运输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启动渣土企业考核考评,实现城区渣土运输企业的总量控制,彻底解决建筑工地及渣土运输管理这一老大难问题。

(3)全面启动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同治工作。城乡接合部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之成为“三不管”的盲区。在这些区域,市政设施往往比较薄弱,市民卫生意识较差,地面无人清扫、垃圾无人清运、乱倒偷倒垃圾等问题相当突出。为此,宜昌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宜昌市城区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整治方案》,该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细化了工作步骤、完善了整治措施,历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2013年,宜昌市城市管理局采取如下有力措施,加大对城区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的整治:①狠抓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同治工作,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明晰权责,加大投入,加强沟通;②以乡镇为单位,从乡镇所辖区域的卫生和秩序、农贸市场管理、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管理工作保障、灯饰管理以及交办、督办工作落实情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按月考核排队,重奖重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力推动宜昌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4)有效开展夜市和小餐饮店整治工作。宜昌市不少夜市摊点和小餐饮店前面污水横流,油迹斑斑,油烟污渍不堪入目,占道经营严重。这一现象在一些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尤为严重,老百姓反映极其强烈。针对这些问题,宜昌市城管部门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整治:①加强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在市局的统一部署下,各区县城管分局联合公安、工商、交警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队,定期不定期地对民众反响强烈的重点夜市进行清理整治,重点解决居民投诉较多的出店营业和占道经营问题。对屡教不改的,依法严处。②加大执法力度,点内规范,点外取缔。对小餐饮店的整治,要求在城区主次干道坚决杜绝煤火灶,实行煤改气,优化能源结构;要配设垃圾收集容器,规定集中收集时间,明确各门店责任人。③要杜绝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各门店均需签订责任状,实行重奖重罚。④积极探索夜市管理方式,以“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式,积极加强教育。如划定经营区域,实行统一登记管理、统一使用垃圾容器、统一经营时间、统一遮阳雨棚、统一照明灯具等规范管理模式,加强规范化管理。

(5)聘任市容环境监督员,增强市容监管力量。2012年2月,宜昌市对中心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配备100余名市容环境监督员,加大对市容环境巡查力度。这100余名市容环境监督员统一佩戴袖章,上街执勤,对随地吐痰便溺、乱扔乱倒、乱刻乱画乱张贴、随意吊挂晾晒物品以及横穿马路和不按交通信号行走的6种不文明行为予以制止,并按规定实施处罚。自实施市容环境监督员制度以来,市容环境巡查力度大大增强,各种违规现象有所改观,但市容监督员的执法权力也曾遭受质疑,所以市容监督员主要应以教育为主。另外,市容监督员的人数有限,力量略显单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落实市政设施整治。宜昌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市政设施建设。市城市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要求,加大力度全面开展市政设施整治工作。宜昌市城管局充分认识到市政设施整治对城区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里的指示和要求。为切实抓好整治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市城管局早谋划、早部署、明确下达任务指标,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督促各责任单位按任务分解表做好整治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整治工作,多次在各类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好市政设施综合整治工作对全市环境的推动作用,分管副市长更是亲力亲为,多次召开整治工作协调会,进行部署,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并经常深入整治现场指导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确保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宜昌主城区虽然面积不大,但老城区基础设施薄弱;按照建设特大型城市要求,城区面积不断扩张,这给市政设施建设和整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市政设施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需要投入的整治经费较多。针对这种情况,为保证市政设施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013年年初,宜昌市聘请专业公司对全区道路、桥梁、照明、隧洞等市政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对市政设施的现状、拟整治的重点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根据调研的具体情况,定出亟须整治的重点市政设施,科学合理地开展市政设施整治工作,使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政设施整治目标是:(1)市政设施管护到位,发现问题及时修缮,设施功能完善、运行良好。(2)做好人行道维护良好,对损坏、缺陷、松动的人行道彩砖及时更换、修复。(3)对破损路面进行修复、改造,重点对破损严重的路面进行改造,确保市区路面无明显破损缺陷、无坑洼积水现象。(4)定时清掏、清理主次干道水沟及下水道,确保无污水外溢、横流现象,加强窨井盖板、水沟盖板管护,对缺失的盖板及时修复补齐。(5)加强落地式灯箱广告管理,对破损、过期的广告及时予以修复、更新。(6)加强隔离栏、护栏等设施管护,定期做好清洗、整理。(7)加强路灯、公益夜景灯管护,确保完好、正常亮化。

宜昌市政设施整治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宜昌市城管局的市政设施维修管理处具体负责。在市城管局的指导下,该管理处创新思维,用新办法,新技术解决设施维护管理中的老问题,把市委市政府“便民行动、精细管理”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为履行上级赋予的职能职责做出了不懈努力。2013年度,该管理处对宜昌市城市部件进行首次普查,全市市政设施一一发放“数字户口”,并对其管护单位、设施状况等身份信息一一登记在案。在设施维修方面突出“便民”,在快速上下工夫,集中资源组建了市政设施巡查,抢修分队,实行巡视发现,数字化传递,快速抢修程序化作业,做到设施随坏随修;注重科技进步,引进JK24、沥青综合养护等快速维修新工艺,提高了道路维修的速度和质量。在设施管理方面突出“精细管理”,在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加强队伍建设,扩大设施巡查管理的覆盖面,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增加双休值班巡查,堵住管理上的“盲区”。在社会公益服务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作业程序,把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有效解决了污水外溢和城市“黑洞”问题。在加快市政基地建设方面,注重产品开发,服务重点工程,开发的连锁型荷兰砖,美观大方,环保吸水是理想的人行道铺装材料,在城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按精细化要求生产的市政设施配套产品,改善了设施细部处理效果,增强了设施的整体美观性,逐步实现了地井设施标准化,通过近几年努力基本解决了人行道“跷跷板”问题。充分利用市政110服务热线这个平台,不断提高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近两年共接转市民投诉求助电话3732起,及时处置污水外溢2013起,责任范围内处结率为100%。累计为弱势群体、社区、无产权单位居民,义务清疏下水道4.64万米,清掏化粪池153座,切实为市民办了实事、解了难题,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受到了社会的赞誉,赢得了百姓拥护。

【专题材料5-1]井盖破损关系着市民出行安全,可这小小的井盖“黑洞”维修起来却是难关重重。尤其是综合井盖,从确认井盖归属到正式维修,少则3天多则10天。西陵区城管市政维修部门于2013年10月底推出了综合井盖先行维修的相关办法,先填好“黑洞”确保居民出行安全,再谈井盖归属、维修费用等问题。综合井与市政部门负责的排水井不同,一个综合井里最少有3家不同单位的管线,最多有八、九家单位的线路,按照以前的维修流程,要先确认归属单位,再找到所有相关单位来开联席会,由各单位商量联系维修,最后完成更换维修工作。一套流程走完差不多要一周时间。先行维修办法就是不踢皮球、不拖时间地来解决市民的出行安全问题,综合井盖先行维修办法于10月26日正式开始实行。

新的维修流程首先是市政部门每天安排8名工作人员巡查主干道各路段,发现综合井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城管平台;工作人员在24小时内现场勘察,开井确定井内管线所属单位,通知到各单位后马上开始维修;维修完成验收时,请各管线单位负责人来查验,维修费用由各单位均摊。(《综合井盖维修不再踢“皮球”》,载《三峡日报》2013年11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