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是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要求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方面起示范和带头作用。
国家给予政策、经济上的扶持。
该院传染病学科由我国着名的传染病专家王季午教授创建,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传染病领域重要的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目前该学科人才济济,共拥有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6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位,中级职称人员25人。其中包括王季午、何南祥、马亦林、刘克洲、蔡卫民、李兰娟、陈智、吴南屏、阮冰等博士生导师9位。
该学科研究领域涉及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性疾病诸方面,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其中病毒性肝炎、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细菌耐药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着。如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研究,攻克了重型肝炎病死亡率极高的国际性难题,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市56家医院推广应用,泽惠3000余病人。
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该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后,该学科将以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为中心,以病毒肝炎、艾滋病为研究重点,在临床治疗、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002年4月17日第1版
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郑重承诺
建设一流大学 浙江不遗余力
本报讯 (记者范绪锋 朱振岳)
“作为我国高校的‘航母’,浙大在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在为庆祝浙江大学105周年校庆而举行的浙大校友恳谈会上,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再次作出郑重承诺,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关心和支持浙大的发展,今后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浙大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把浙大建成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张德江说,浙大多年来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援,当前浙江经济发展正处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扩张期,而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基础在教育,关键在科技,根本是人才。他希望浙大进一步发挥优势,积极为浙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建设一流大学,共促浙江发展;同时希望浙大校友一如既往地为浙江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才智。
新浙江大学组建3年多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极为关心。张德江曾经14次到浙大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3年多来,新浙大并校后的融合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事业取得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并校以来,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浙江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3年共毕业研究生4680人,有54%留浙工作,成为浙江高级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在浙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15000余人,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总投资近10亿元的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区将于2004年底基本建成,目前入园高新技术孵化企业共108家,并已分别在宁波、温州、嘉兴和绍兴等地建立分园。2001年,浙大与各地方政府、企业的科技合作新签合同2046项,比上年增长22.3%,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与智力支持。
2002年4月22日第2版
浙大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上获重大突破
色谱指纹图谱和指标性成分相结合等
五项成果为国际首创
本报杭州4月21日电 (记者叶辉)
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据今天在此间举行的“参麦注射液物质基础及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鉴定会透露,该项目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其中色谱指纹图谱和指标性成分相结合的中药质控方法等5项成果为国际首创。
中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发现源泉,也是有潜在源头创新和拥有国际领先地位的药物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严格规范的中药质量保障体系,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科学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至今无法得到国外现代医学界的承认,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药物分析学博导程翼宇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参麦注射液现代化示范研究”课题组经过2年多的攻关,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测量方法科学实验技术平台,创造性地提出中药质量指纹图谱全谱图相似性计算方法;首次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和指标性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创立了基于药物信息学方法的中药制药工艺稳定性评价和考核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色谱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创建了中药材质量整体辨识和评价方法;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参麦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
据悉,由国家973计划中药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国章等着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程翼宇教授主持创建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该项目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02年4月25日第2版
人才培养与科研并举 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同步
浙大光学工程学科50年硕果累累
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徐有智 记者叶辉)
我国第一台成功记录核爆炸过程的高速摄影机,我国最早开发成功的先进惯导技术的核心部件三轴集成光纤陀螺,我国第一台三片式液晶背投影光学引擎及高分辨背投影电视……4月22日,在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创建50周年前夕,光电系主任刘旭教授专程赴京向我国光学学科创始人王大珩院士汇报该系成就。
创建于1952年的浙大光学学科是我国在高校设立最早的光学人才培养基地。建国初期,我国急需大量光学工程人才。在王大珩院士和着名的光学专家龚祖同等共同倡议下,我国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在浙大诞生,浙大光电系很快成为新中国光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光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目前,该系建有国家重点学科,设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50年来,该系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本科生、600余名硕士和100余名博士生,这些人才已成为我国仪器仪表、光电信息行业、光电产业主要的管理者。
据刘旭介绍,1966年初,国家将研制记录核爆炸过程的250万幅/秒等待式高速摄影机的任务下达该系,该系9个月即完成任务。
1966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高速摄影机清晰地记录了爆炸的全过程,浙大光电系因此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功臣。
90年代中期,该系在光电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光学与光电子薄膜等学科前沿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何赛灵博士到该系后,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开启了光子晶体和光通讯集成器件技术研究的新领域。
最近,该系在国内首创的三片式液晶多媒体背投影电视及光学引擎系统,以其大屏幕、高亮度、高清晰度、成本低、重量轻等优点而列为国家计委产业化计划项目,他们与西湖电子集团合作,研制出的50寸大屏幕高清晰度液晶背投影电视将于近期投放市场。该系扶持的余姚光电仪器厂已发展成浙江舜宇集团,占有中国光学冷加工市场的2/5,年产值达3亿元。该系建立的“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华东地区最主要的光学工程高技术推广辐射基地。
2002年5月8日第7版
开发国内首台超高速摄影机、道台大屏幕多媒体彩电
浙大光学屡创全国第一
本报讯 (通讯员徐有智)
我国第一台记录原子弹爆炸过程的超高速摄影机、我国最早开发成功的先进惯导技术的核心部件光纤陀螺、我国第一台背投式大屏幕多媒体彩电……日前,当浙大光电系主任刘旭教授专程赴京向我国光学学科创始人王大珩院士汇报该系创建50年来一个个“全国第一”时,王大珩深感欣慰,他说,浙大光学这一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是我国光学界的骄傲。
创建于1952年的浙大光学学科是我国在高校设立最早的光学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浙大光电系建有国家重点学科,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50年中,该系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本科生,600余名硕士和100余名博士,这些人才已成为我国仪器仪表和电工程行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大中型光学仪器厂的厂长和总工程师。
最近该系在国内首创的液晶光阀大屏幕显示系统,以其大屏幕、高亮度、高清晰度、成本低、重量轻等优点而被列为国家计委产业计划项目,他们与西湖数源电子集团合作,研制出的50寸大屏幕液晶电视将于近期投放市场。这是该系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取得的又一新成果。自上世纪60年代该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中试基地之后,他们十分重视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工作,应用该系的科技成果扶持的余姚光电仪器厂已发展成浙江舜宇集团,现占有中国光学冷加工市场的五分之二份额,年产值已达3亿元,成为浙江省十大明星企业之一。
2002年6月15日第2版
名城名校携手 体制机制创新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名教授上基础课
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徐有智 记者叶辉 徐锦庚)
数学、物理、化学、外语,4门基础课由20位教授亲自授课,29位副教授担任其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9个系18个专业均聘请重点大学教授担任专业责任教授;在全国率先推出首席主讲教授制……由如此强的名教授队伍上基础课,即使在名校也很难见到,然而记者日前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采访时却听说了。
坐落在宁波高教园区内的这所高校是全国第一所全开放型大学,由宁波市政府投资8.4亿元建成,占地1200亩,校园由国外设计院按国际水平设计,没有围墙,目前在校学生1403名,2004年学生将达到1万名。
近年宁波经济高速发展,人才却十分匮乏,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年前,该市开始实施以科技、教育、人才为内容的“一号工程”,与名校联办高水平大学便是其中重要举措。
据院长俞庆森教授介绍,该院采用全新的办学机制,依托浙大的办学优势和师资力量,院及各部处领导均由浙大选派,各系主任亦由浙大相关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兼任,学院同时配备执行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引入浙大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把学院的教学工作纳入浙大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任课教师全由浙大根据该院的特点选定。
实行市场化办学新机制,办学经费按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学费及接受社会捐赠,宁波市政府再拨出4500万元建起了语音、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工与创新等基础实验室和图书馆,该院一创办就能正常运转。
不受利益诱惑,始终把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该校的显着特色。为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该校率先在全国高校实行公共基础课程首席主讲教授制,由浙大选派知名教授担任首席主讲教授,主讲教授除本人每周须亲自授课8-12课时外,还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全院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实行专业责任教授制,18个专业均聘请浙大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学科建设、专业课程与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教授亲自上基础课的做法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表示,能听这么好的课,自费上这所大学值得。
2002年6月27日第1版
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在发展中快速提高
浙江大学向“世界一流”稳步前行
本报6月25日讯 (记者朱振岳)
根据中央决策,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的浙江大学,近4年来,不仅成功实现了实质性融合,而且各项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显着增强,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并向着“世界一流”水平稳步前进。
素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浙江大学,并校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不断地显示出强劲的综合优势:
——人才培养。规模适度扩大,结构迅速优化,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