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濒临西湖,远山晕黛,杨柳拂面,微风和畅,恰似暮春三月。霍金驱动轮椅,沿湖边小道行走100米。随后他们和大家合影留念,告别西湖山水,飞赴北京。
车过钱塘江,我向霍金讲起了钱塘潮奇观,可惜此非其时,但愿下次他们来时可以观赏。但愿,还有下一次。
附录1:霍金北京行程
16日晚,霍金从杭州飞抵北京。
17日上午,出席当天开幕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并作题为《哥德尔与M 理论》的学术报告。
18日下午3时,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报告。
19日,接受江泽民主席的会见,建议中国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
19日晚,在前门饭店梨园剧场观看京剧《闹天宫》。
21日下午,17年后再次登临长城,并接受了“八达岭长城登城证书”。
22日中午,结束访华行程离开北京回国。
2002年10月9日第9版
浙大紫金港 开学第一天
本报见习记者林丹
清晨7点20分,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太阳还没升起,空气清冷得紧,发往紫金港校区的两辆班车上已坐满了人,他们都是赶往新校区上开学第一课的老师们。
昨天,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总校区正式开学的第一天,刚结束搬家,还来不及熟悉新环境的老师和同学们着实有些手忙脚乱。
老师追着班车跑家住求是村的吴老师为了赶上7点10分从西溪校区出发的班车,6点刚过就起床了。可她一上班车,同事们就一脸诧异地盯着她:“你上玉泉校区坐车不是更方便?还可以晚点儿出门。”她一拍脑袋:“你瞧我这脑子,每天骑车来这儿上班,都成习惯了,根本没想到家门口就有班车!”
而来自华家池校区的洪老师则说:“我从来没这么早过。今天,我5点半起床,6点多就出门了——华家池校区开往紫金港的班车是7点出发的,第一天上课可不能迟到!我们以后要做勤劳的鸟儿,天天早起喽!”
开往紫金港校区的班车上,还有许多本来没有课的老师。一位经济学院的老师周四上午才有课,可听说新校区的教学楼“地形复杂”,特地早点儿来探路,“趁着放假,好好睡了一觉,今儿个起早‘侦察’了,你瞧,我一路上掐着时间,这样,下次就可以准点出发、准时到达了!”而一位第三、第四节有课的外语学院老师则打算上课前去新办公室整理整理,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条件。
紫金港校区内,返程班车同样炙手可热。11点50分,开往玉泉、之江校区的班车出发了,车上的老师们几乎个个饥肠辘辘。“要吃饭,就赶不上班车,还是忍一会儿吧!”一位老师苦笑,“下次来这里上课前,我一定记得多吃点儿早饭。”
还有些老师七嘴八舌地发表着意见,“浙大搬了家,最高兴的恐怕是买汽车的。我11点半下课,在太阳底下等了20分钟才坐上班车,如果自己有车,这会儿早到家了!”“搬了新校区,我们可得天天追着班车跑了。白天倒还好,如果下午学生做实验晚了点儿,就得等到八九点钟才有班车回去,可怜唷!”
“我本来想打的来,可上次打了一回,从湖滨到这里得39元,工资都花在这上头也不够啊!”
学生捧着地图转
刚住进新校区没几天的学生昨天也有点找不着北。
早晨7点45分,外国语学院大楼的教室还没开门,走廊里却已站满了人。
一位机械系的女生告诉我,她一夜都没睡好,不停地醒来,就怕睡过了头。而拎着牛奶匆匆赶来的制药工程系的男孩则说:“我6点半就起床了,可捧着地图在学校里绕来绕去,绕了20多分钟才找到这楼。更夸张的是,我在楼里转悠了半个小时,才在引导人员的指引下,找到这个教室,幸好没迟到。你看看,我的早饭都凉了!”
这两位还算幸运的,至少,他们及时找到了正确的教室。8点10分时,记者看到,某外语教室点名刚刚完毕,突然闯进两位男生。面对一室诧异的目光,他们尴尬地笑着,“我们找不到教室,随便进一个,课程应该一样的吧?”同学们用笑声和掌声欢迎两位“不速之客”的到来。
而信电系的男生强幸兴则觉得很荣幸:“7日我进了趟城,回来时,看到临时校门口站了好几位女生,她们回校晚了,认不清路,又害怕,特地等男生一起回去。呵呵,新校区这么大,让方向感强的男生有了用武之地——指路!”
人文学院的一群女生更是干脆,“新校区这么大,没车可不行,昨天,我们全寝室出动买了自行车,照着地图,绕着教学区和生活区转了一圈,这回,我们没地图也能走个八九不离十了!”
西部跟着学区热
也许是因为到新校区前,听了太多注意事项,每位搬进新校区的学生都备足了干粮。外语学院的几位女生一口气买了4箱饮料、2箱泡面、2打纸巾还有一大袋饼干,准备“艰苦奋斗”一个月,可到学校一看,每个学院楼下都有小超市,吃的、用的一应俱全,再看看宿舍,虽然暂时没有热水,却早已为她们准备好了纯净水和饮水机,几人对视片刻,哑然失笑。
而新闻系的女生们一早听说新校区里电话线和网线尚未备妥,纷纷传言,“今后几个月,我们要与世隔绝了”。有手机的,已经“通令”所有同学,有事以短消息联络;没手机的,早已准备好N个信封,“回归原始的书写状态”。甚至有人打电话问来了家里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准备一安顿下来就开始写家书了。
搬家那天,她们走进白沙学园时,第一眼就看到了3部临时拉线的201电话,昨天,她们更是兴奋地告诉我:“看到没有,电信的施工车已经开进来了,工人已经在铺设电缆了,听说12日以后,就能陆续开通电话和网络了!”
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物业管理等工作的紫金港校区教育发展服务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新校区的主干道正在紧张地铺设中,电话、因特网、有线电视网络、热水管网将陆续接入,预计12日以后将逐步安装到位;14日以后,简单的绿化也将完成。他说,2001级同学有着极高的使命感,虽然一开始有些怨言,但他们中很多人都把搬进新校区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建设和美化新校区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的一个方面,他十分感动。
记者还获悉,安全问题是当前紫金港校区日常工作的重点,校区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已收到学校发给他们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醒他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校区已安排校卫队24小时值班,出动警车巡逻,三墩派出所也派出了警员来校巡逻;同时,校方也要求入校施工的各个单位严格管理工人,让他们集中居住,不准他们进入学生食堂用餐,使校园施工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降到最小。
离开校园时,正是午餐时间,校区可容纳万余学生同时就餐的食堂虽然只开放了一层,吃饭的学生依然井然有序,一位正在给饭卡充值的男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在食堂吃了好几天了,事先准备的方便面根本没用上,“这里的饭很好,食堂也很干净,有点儿饭店的感觉。第一顿饭,食堂送了我们每人一个红鸡蛋,大家的手指都是红红的,哈哈!”
10月14日、15日两天,浙大2002级新生也将来紫金港校区报到入学。
届时,这个校区将有1.5万人落户,成为杭州西部的“巨无霸”。
2002年10月11日第11版
浙大西迁 缔造新惊奇
本报通讯员单泠 本报记者王慧华
套用一下浙大历史上着名“西迁”一词,如今浙大在杭州也迈出了“西迁”新一步——一座占地3000余亩,投资20多亿,着意体现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紫金港主校区在杭州城西惊艳问世,它巨大的体形、时尚的装备、漂亮的外表,无不向外界展示这将是一流水平的大学校园。从10月8日起,6700余名浙大二年级学子从原先居住的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等不同校区搬迁至此,在新校区上了第一课。外语学院把全部家当都搬来了,算是第一个在新校区“安营扎寨”的院系。而到了10月14日、15日两天,6000余名新生又将来新校区报到。短短一周内,约1.5万名师生涌进这个新家,掀开了浙大办学历史上新的一章。
紫金港;这个千呼万唤始跳出的芳名,其实更寄予了求是学子对浙大未来发展的新期望。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这里将是个金色港湾,理想从这里拔锚起航,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将在这里不断发展,师生关系将在这里重新演绎,而它所散发的知识源、人才源、创新源也将凝聚成巨大的向心力,辐射并带动整个杭州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新概念所引发的系列冲击波对杭州和浙大这名城名校来说,其意义都是深远的。
教改新惊奇! 导师帮本科生选课
对入住新校区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校园环境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学习观念的更新。根据学校对主校区的既定规划,国外大学流行的完全学分制将在此全面推行,除了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外,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好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专业之路。而更吸引人的是新校区已决定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据校方负责人介绍,导师制将把高水平的教授参与本科生工作为重点,在浙大3500余位正副教授中,凡4级以上的教授、副教授原则上都要担任本科生导师,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将担任导师助理。
在汇集尖子生的浙大竺可桢学院,率先试行导师制已有好几年了。据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学生们一到三年级,学院要按排导师与学生的见面会,每位导师要做自我介绍,讲述自己的专业方向、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所长,挑选适宜的导师。而一旦选定导师,学生们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熟悉科研的各个环节。而今后在紫金港主校区,新生一进校门也许就要面临选择导师,在导师的帮助下,每学期进行科学地选课。已经带过20多位本科生的何赛灵教授说,这对学生来说起码有三个转变:一是从原先的被动上课到掌握学习自主权主动选课;二是能提前介入专业研究,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进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能力;三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打开国际视角。用校长潘云鹤的话说,导师制可以适应大规模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改革需要,形成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高水平教师培养下脱颖而出的生机勃勃的格局。
管理新惊奇! 国际化教育特区
新校区对传统大学的条块管理模式形成了强烈冲撞。寝室成为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最小细胞。新校区现有的24幢学生公寓,被划分成了5个学园,学园的名称沿袭中国古代书院的“古风”,取名白沙、丹阳、碧峰、紫云、青溪等。
高科技将各学园甚至每个寝室连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网上社区,宽基础、多学科在这里有机融合,也许今后,学生们相互交往时,不再问:“你是哪个系哪班的?”而是问:“你住在哪个学园?”而学园的管理者,是一个融传统的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素质拓展、勤工助学等职能和后勤服务的全新机构,称为“学生教育发展服务中心。”理学院的小陈老师原先一直做学生辅导员,这回被安排在学园工作。他说,这是个多重角色,既是班主任,又是心理医生、学习督导外兼宿舍管理员,任务很重啊。
如果说学园的出现,还仅仅体现在学生管理体制的革新,今后几年内,浙大还将逐步把行政中心迁入紫金港,由此带动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主体功能的迁移,形成浙大主校区。它必将对浙大现有校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学校、学院和学科的真正融合。同时,一些新的机构将在紫金港出现。如新的浙大国际教育中心预计留学生近期规模就达2000人,逐步形成汇聚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的“教育特区”。而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名校的成功经验,浙大还计划在紫金港校区建立浙大研究院,与周边在建的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完善的高水平研发体系等等。
环境新惊奇! 十里文化长廊
浙大“西迁”,对普通杭州市民来说,他们关注的还是大学城所引发的周边效应。公司职员沈欣福两年前听说浙大要在三墩建新校区,敏感地意识到三墩房产会大涨,赶紧下单买房,如今他眼瞅着房价涨势不减,笑得很开心:“原来,三墩一直被排斥为城郊,现在好了,依托浙大这所名校的辐射源,三墩人气、底气、文化品位都会大大提升。不是有句话吗,在浙大读书,在西溪风景区漫步,在西湖科技园创业,在轻轨旁的漂亮小区居住,这样的生活敢情不要太好喽。”
紫金港的落户,引发的不仅是周边房产、商辅以及教育消费商机的无限,对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升。据透露,浙大在几年内将要在紫金港校区创建一流科研、教学、医疗水准的大型现代化医学中心,这中心也将成为杭州西部最主要的医疗中心。而浙大还将和杭州市在紫金港校区及周围共建、共管体育中心,建设国际名人会馆等。届时,家住城西的居民不仅享有设施齐全的大型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和健美中心等,还能与国际名人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