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55

第55章 通讯类(25)

多渠道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学校出台了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投入近7000万元专项经费,以保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到校后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近四年,共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16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名,教授50名,留学回国人员62名。同时启动了“光彪讲座教授”

计划,以智力引进的方式聘请各学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来校工作。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校认真做好国家和浙江省各类人才工程的选拔、培养、考核及跟踪管理工作,目前,在这些入选者中,有9人次获得国家级成果奖,164人次获得省部级成果奖;18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此外,学校每年有计划地选派200名左右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世界着名大学强项学科进修、访问和合作交流,进行学术前沿研究。

形成激励人才的良好机制 学校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对新聘教师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人事代理和合同聘用管理,进一步完善新教师的任期合同制,加强聘任期满考核制度。三年来通过实行教师职务特别评审制度,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博士后出站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来校任教,共聘请兼职教授370人,研究生兼任助教近400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49人,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进修教师410人,回聘高职教师415人。

2000年学校推出了以教学科研岗位为重点的岗位聘任制度,以竞争和流动为特征,建立起与教师学术水平及所履行的职责和实际贡献相适应的岗位津贴发放制度,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岗位意识、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授岗贴年平均收入提高了3.17倍,副教授提高了1.61倍,极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师资队伍总体素质显着提高

办学效益有很大提高。浙江大学现有教职工总数为8709人(不含附属医院5387人),其中教师3845人,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44.15%,师生比从1998年的1∶11提高到1∶14.6。

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中教授(含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员)1063人,占教师总数的27.65%,比1998年提高10.96%;教授中45岁以下的有476人,占教授总数的44.78%,比1998年提高22.28%。教师中副教授(含科学研究系列副研究员)1568人,占教师总数的40.78%,比1998年提高5.1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1998年的13.5%,提高到32.6%。

学术梯队建设进展迅速。目前学校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崭露头角,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7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1人。

2003年6月10日第8版

纳米技术开创肉类生产新时代——写在国际上首个纳米型饲料添加剂问世之际

记者朱仁华 通讯员贾中星

在我国动物营养研究领域,至今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并不多见。

那么,首个安全、高效纳米型饲料添加剂又是如何取得的?其重大现实意义又在哪里?

“芝麻开门”——国际上首次把纳米技术应用于动物营养研究

这几日,浙江一星饲料集团公司杭州分公司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来自广州、福建、广西以及省内的众多养殖场要求购买该公司新近推出的安全、高效、优质纳米型饲料添加剂。面对市场的热烈反响,浙大饲料研究所所长许梓荣教授显得异常冷静:我们的成果不光符合市场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

一方面,养殖户迫切要求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吃“放心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浙大饲料研究所一直站在世界动物营养研究的前沿,致力于寻求更高效、优质、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发现了4种人和猪都需要的微量养分。这些属于维生素、氨基酸、矿物元素范围的物质,不含任何有害成分,可遗憾的是,它们对提高瘦肉率、改善肉质等效果不明显。

当纳米热在国内外兴起时,机遇开始青睐有心之人:能不能把纳米技术应用于动物营养研究,来提高这4种微量养分的作用呢?许梓荣教授这样琢磨。这在国内外并没有任何成功先例。许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抱着强烈的创新欲望开始了试验。项目缺乏资金,长期以来倡导“绿色饲料”的浙江一星饲料集团公司总经理朱胜良获悉后,毅然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这个项目的研究。

很快,他们的研究在介观(宏观与微观之间)领域即在亚微粒和纳米尺寸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上述几种营养物质在纳米粒径化下,由于暴露在颗粒表面的原子数大大增加,使其理化特性显着增强,原有效果大幅度提高。至此,在动物营养物质安全与高效这对矛盾中间,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平衡点。经过对前述4种微量养分优化组合并添加多种其他营养成分,人们盼望已久的无公害纳米级饲料添加剂问世了。

思路决定出路,纳米技术的应用,好比“芝麻开门”,为许梓荣等的研究开辟了全新天地:相继研究成功可替代抗生素的添加剂、能吸附动物产品中有害有毒物质残留的添加剂等,还创立了介观动物营养学。去年,他们的研究被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浙大“985”计划。

“鱼和熊掌”兼得——养殖者开心,消费者放心嘉兴秀洲区新丰镇是个生猪养殖大镇。与左邻右舍一样,镇北村农民高全明养了多头母猪和肉猪。最近他特别高兴:3月份起用了“一星”新推出的加纳米添加剂的饲料后,猪长得快,一包饲料长肉15.2公斤,而且猪的肌肉发达,瘦肉率高,毛猪卖价每50公斤比一般的猪高10多元。他说,加上节省的饲料成本,一头猪可增收20元以上。

由于养殖效益提高,这个镇的农民开始纷纷购买这种纳米饲料。就镇上一个“塘南饲料经营部”,每天就销售1吨多。

据许梓荣教授介绍,他们经过1年多的试验证明,使用这种新型添加剂,饲料转化率提高5%,猪的瘦肉率提高7%左右,同时,猪肉的色、香、味明显改善,水分含量降低。此外更重要的是,所有尿检表明,没有出现阳性或假阳性,证明其安全无害。

海盐城南农贸市场,由嘉兴青莲食品公司在5月初开设的“膳博士无公害猪肉”摊位上,每天早晨都是人头济济,人们排队抢购。笔者发现,这里的猪肉价格要比不远处的个体肉摊每公斤贵1元至2元,消费者为何挑贵的买?一位正在排队的秦山核电厂的女职工说,因为这里的猪肉让人放心,味道又好。

据悉,无公害猪肉每天可销10头以上,不足一个月,已占据该市场日销量的一半。

一年向上海批发数百万头生猪的青莲食品公司经理许明曙告诉说,自从安全、高效、优质纳米型添加剂推出后,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决定推出无公害品牌猪肉,在海盐和上海分别开设了直销点,消费者反响热烈。眼下,他正在扩大直销规模,进军嘉兴,并决定在上海设立10个直销点,他说他有信心重新打响浙江猪肉的品牌。

把安全型饲料推广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肉质下降甚至有毒,导致消费减少,由此又使养殖者效益下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突破口就在生产可口、放心的动物产品。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瘦肉率和养殖效益,近年来不少养猪户铤而走险,违法给猪喂食“瘦肉精”,造成了全国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尽管有关部门多次打击,但由于利益驱动,“瘦肉精”并没有杜绝。

据许梓荣教授介绍,就提高瘦肉率和养殖效益而言,纳米添加剂显着超过了“瘦肉精”的“效果”。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把生猪体内铅、汞等重金属含量,通过吸附作用,随粪便排出体外。数据检测显示,喂用纳米添加剂后猪肉中重金属含量,只有欧盟最高限量的60%。这样就可彻底打破国际上针对我国猪肉出口设置的绿色壁垒。来自检验检疫部门消息,该添加剂已获准用于出口猪生产。

“安全、高效纳米添加剂的问世,为我们彻底消灭‘瘦肉精’提供了条件,也为我省猪肉扩大国内市场和出口国外提供了机遇。”省农业厅有关人士说。

省人大农业和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赵宗英说,安全、纳米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制成功,为我省生态省建设送了一份厚礼。他建议把安全型饲料推广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尽快造福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

2003年7月7日第20版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浙江大学在学科高原上“造峰”

徐有智 单泠 朱振岳

6月23日下午,浙江省绍兴市。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与绍兴市市长王永昌在这里就双方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签订了协议书。据悉,浙江大学与浙江其他市县的合作协议也将在近期陆续签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浙江大学正以其高水平和强辐射的办学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从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了浙江大学的学科建设向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校长潘云鹤院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在本世纪初叶,经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浙江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要创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在学科高原上构建学科高峰,这是浙江大学今后改革和发展中生死攸关的重要命题。

在学科重组中 形成综合规模优势浙江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打造了中国高校第一艘航空母舰,新的浙江大学成为当时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并校后的浙江大学学科规模优势明显,综合办学实力大幅增长。浙大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11大学科门类,造就了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空间。

如何利用并校后的学科优势和因此而形成的学科高原,加速学科的交叉渗透,开拓新的学科领域,造就更多的学科高峰?这是浙大发展面临的首要课题。浙江大学在并校融合的过程中,抓住学科重组的契机,对全校的学科和院系设置洗牌重组,按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原则,组建了21个学院。

浙大通过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支持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群体,培育了新的学科生长点,使全校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大幅度增长。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从1998年的66个增加到现在的151个,分布在11个大的学科门类,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从5个增加到28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新增了一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总数达238个。学校现在学位点数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对各级重点学科投入了3亿多元的建设资金,形成了基本完备的重点学科体系。学校现在国家重点学科24个。从学院分布来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院由原来的6个增至13个,重点学科的布局更趋合理。在主要学科门类中,理学增长100%,工学增长75%,农学增长100%,医学实现了零的突破。浙大还十分注意根据地方和行业经济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学科。目前学校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51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7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

在重点建设中 发展优势学科

在“985工程”的一期建设中,浙江大学根据突出重点、鼓励交叉、兼顾一般、滚动发展的原则,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拨款中投入巨额资金,按三条线进行学科建设的重点布局。

理工农医类重点学科建设以“通过三年的重点建设,使若干二级学科总体水平趋居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一批二级学科在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

为建设目标,遴选25个学科实行分层次滚动建设,其中10个二级学科以总体水平稳定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科为目标,15个二级学科以在学科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的学科为目标进行重点建设,分别给予每年30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在“985工程”的支持下,浙大一批优势学科发展迅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化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一批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生物医学工程等一批学科进入了国内领先行列。同时,凝聚态物理、有机化学、构造地质学等一批基础学科的建设也为浙大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学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