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07

第7章 消息类(5)

由原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校强强联合组成的浙大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覆盖最广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多而且学科强,拥有106个博士点。多学科、强学科的优势使得浙大在多个高科技领域形成新的优势,如生命科学、药学与制药工程、食品与营养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同时还在交叉学科形成优势,如文科与理工科的科学史、多媒体艺术、工业设计、认知科学等,理工与农医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农学信息学等,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该校在承担国家重大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方面有了新发展,继获得工业过程自动化、面向区域经济产品创新设计系统等国家重大攻关和产业化前期研究项目后,又获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大容量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浙大领导高兴地说,近年来我们的科研项目越做越大,以前大多是100万元,有少数200万元、300万元,可如今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逐年增加,最大的项目做到了4000万元。这些国家级的大项目增加充分证明了浙大的科研实力。

在占领知识创新的前沿的同时,浙大还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加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早在合并前,原四校就与我市建立了良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待合作关系,新浙大成立后,联系则更加紧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浙大与杭州地区的企业合作项目数达120多项,科技合作经费1.25亿元,占与浙江省企业合作的55%,与杭州大中型企业合作项目占整个杭州企业合作的33%。经对部分项目的跟踪统计,有39个项目实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达50亿元。不久前,经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浙大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首批建设试点将在杭州建设“硅谷”,目前总体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中。

据悉,浙大将利用这个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品和企业的孵化器,吸引人才,转化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000年2月26日A12版

香港实业家陆增镛捐资浙大百万

设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奖励基金”

商报杭州讯 (特约记者单泠 记者宋荣汉)

日前,香港着名实业家陆增镛先生向浙江大学捐资100万元港币,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陆增镛CAD/CG 高科技奖励基金”。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专业研究领域颇有特色和成就的研究机构,曾连续三次在全国开放实验室评审中被评为A类,并被国家SCIENCE期刊列为中国TOP-LEVEL国家重点实验室。CAD/CG高科技奖励基金会设有全国CAD/CG研究领域着名学者、专家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和项目评审委员,面向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有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基金会旨在激励和援助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造就更多CAD/CG方面的优秀人才。

陆增镛先生为浙江湖州籍人,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与弟弟陆增祺一道随父赴港创业,多年拼搏,创建了亚非纺织集团。七十年代,他们远赴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开拓毛纺生产业,至今,亚非纺织集团的生产线分布在香港、中国内地、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牙买加等地,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陆氏兄弟分别以捐资兴学、合作办厂等形式,在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均有投资。

2000年4月3日

世界首颗厘米量级碳六十分子

单晶在我国问世

新华社杭州4月3日电 (记者张乐)

世界上最大的碳六十(C60)分子单晶最近在浙江大学问世。有关专家称,这颗世界上首次以厘米计量的C60单晶的诞生,使C60及其化合物在物理、化学及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景更为广阔。

据介绍,C60材料在室温下可以形成分子晶体。但由于其单晶生长不易,因此在这之前,国际上制备出的最大的C60单晶的线度仅为6毫米,这也使得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粉末材料或薄膜材料上。

浙江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最为适合的温度曲线,并成功地制备出了这颗最大线度达1.3厘米的大尺寸、高品质单晶。

研究所所长鲍世宁教授介绍说,除了金刚石和石墨,自然界的碳单质还可以以第三种形态即笼状分子的形态出现。而其中的C60球形分子以其特殊的对称结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很好的光导材料和润滑材料,同时与钾等金属组成化合物后,在低温下还具有超导的特性,而且与各种基因结合,还能形成有各种特性的丰富的衍生物。

有关专家评价说,这一成果是世界近年来在富勒烯(指包括C60在内的碳化合物)研究领域除单壁纳米碳管外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2000年4月4日第14版

网络科技发展迅猛 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浙大启动“超常规培育IT人才计划”

本报讯 (本报记者 王慧华)

也许不出几年,浙江大学将成为我国软件与网络人才的最大“产出地”。昨日,记者从浙大获悉,该校即将启动“超常规培养软件与网络人才计划”,可望从今年起招收六年一贯制的本科硕士连读生。有关负责人透露,此计划施行后,学校将在3年之内,每年培养软件与网络人才数达到1000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被誉为“数字英雄”的高精尖IT人才是各国政府、名牌大学、跨国公司争夺的目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软件与网络技术人才奇缺。1999年我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的IT专业博士生总数只有184名,这一数字远低于我国历史专业的博士生数,硕士生数则差距更大。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IT人才在市场上的高需求与高校的低产出形成极大的反差。浙大就业指导部门的一位人士透露,浙大的研究生就业供需比一般为1∶11,而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供需比达到1∶100以上,就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供需比也在1∶20左右。据说,今年有许多IT行业公司由于招不到对口专业的人才,已开始“退而求其次”,不少机械、能源等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唱起了“主角”。

也许正基于此,在前不久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向国家提出了“超常规培养软件与网络人才”的设想,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设想,浙大拟成立软件与网络学院,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数达1000人。而为了确保办学的高起点,追踪世界IT学科前沿,学校以教育成本收费,学生可通过教育贷款完成6年的本科、硕士学习。

2000年4月7日第1版

贵州与浙大建立长期科教合作

本报讯 (记者刘志强)

几经商洽,贵州与浙江大学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月28日,贵州省副省长马文骏和浙大校长潘云鹤,在贵阳签署了合作协议。

据介绍,近年来,浙大为贵州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多次出智出力。这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为寻求科教发展后盾,与浙大达成了长期、稳定的科技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科技、教育为主要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使贵州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合作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据了解,科技方面,浙大将以技术、人才、成果、管理及其他形式,到贵州兴办、合办科研机构和科技实体;双方将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向国家共同申请和实施西部开发的有关项目;贵州将委托浙大进行以实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研究;将合作开展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教育方面,浙大将为贵州培养学术带头人、高校师资,定向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双方将在贵州建立浙大远程教育贵州分院和成人教育函授站。

2000年4月11日第6版

浙大教授竞争主讲名牌课程

学生说,名牌课程名牌教授主讲,效果就是不一样

本报讯 (通讯员单泠 记者马瑛瑛)

这学期一开学,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已经有数年没有为本科生上课的博士生导师杨慕杰重又走上高分子化学课的讲台。听课的大学生说,杨老师的课听不听不一样,名牌课程名牌教授主讲,效果就是不一样。

浙大是在去年下半年决定进行“名牌课程主讲教授”试点的。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教授重科研、重研究生教育,是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大学生说自己在校四年没有碰上一位好教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教授工作重心上移,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上,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又没有很好地直接与本科教育挂钩。这一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名教授面向本科生、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工作大大减少。这次学校出资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进行的试点,就是为了探索一种新的途径,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又增加优秀教师收入。

浙大材料与化工学院在争取到名牌课程试点以后,对不同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研,征求他们对大学四年教学的意见,了解用人单位对浙大毕业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院确定在高分子化学、化工设计、材料科学基础三门学科设立主讲教授岗位,制定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改目标和严格的教学课程考核体系、岗位试行条例、目标责任书,并确定每学分5000元的主讲教授岗位津贴,在全校张榜招聘教师。这一举动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前来报名的教师中有博导也有留学回国的博士。

这学期,竞选出来的主讲教授上岗了,学院组成了由教学委员会成员和资深教师组成的督导小组,负责收集学生的反映,对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作出评价。从目前看,三门名牌课程各有特色,材料科学基础一改过去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相割离的课程设置,拓宽了学科基础课的知识面。化工设计课程大大增加了现代工程设计应用性内容,教师放手组织学生上机进行工程设计,改变了本科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模式。高分子化学课理论性强,教师十分关注学生是否及时吸收了授课内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内容。

2000年4月11日第14版

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揭晓

浙大六个参赛队全获一等奖

本报讯 (通讯员彭凤仪)

新千年第一春,浙大学子再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新纪录。日前参加2000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浙江大学6个参赛队全部获得国际一等奖,取得了自1989年我国组队参赛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抽象和提炼出一个数学问题,用数学的工具包括计算机、信息查询等手段来求解,并将结果经解释验证后用于解决实际、指导生产生活的过程。作为数学研究与经济、社会研究工作交叉组合生产的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它随着电子计算机这一高科技领域研究成果在生产实际中运用的不断普及而日显重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首创于美国,自1985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性的大学校园学科竞赛中的重中之重,成为一所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检验。

本届竞赛全世界共有376所大学的495个队参赛。根据竞赛规则,每校参加A、B、C3道题的竞赛队分别为3人一组,每题最多为两个队,总共不超过6个队。本次竞赛中国共有167个队参赛,他们分别来自国内着名高校。竞赛结果,北京大学获得3个一等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获得1个一等奖。

据担任浙江大学赛前培训指导的杨启帆、何勇老师介绍,本次竞赛的3道题——航空安全飞行的管理与控制及软件设计、大范围平面区域内避免干扰的无线电频道设计问题、南非大型国家公园中大象污染的控制问题——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各参赛队在统一拿到试题三天内,必须独立完成查阅文献、创建数学模型、探索求解方式、编制程序并求出结果、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方向以及用英文写作论文等诸多环节。因此,近500个参赛队中获一等奖的比例仅15%。浙江大学理科混合班和工程高级班的18名本科生以其强劲的综合实力全部获得国际一等奖,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日前,该校还单独申报了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振兴计划”教学建设课题《数学建模实践基地》1项。通过基地建设,浙江大学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此项活动,努力再创佳绩。

2000年4月23日第1版

多学科交叉 多渠道发展

浙江大学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成立

本报讯 (通讯员单 泠)

浙江大学第一个跨学科组建的研究机构——“浙江大学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4月18日正式成立,同时,这也是一个从启动之时起就有企业集团介入的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