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72

第72章 通讯类(42)

(李爱华 温新红)

杨卫

195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力学专家,主要从事宏微观破坏力学、结构完整性评价、材料的增强与增韧、微小型航天器研制等领域的研究。

1976年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布朗(Brown)大学学习,曾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年9月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6年8月任浙江大学校长。

岑可法

1935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

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动力系,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大学工作。

曾负责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40余项。先后参加组织申请到4项国家“973”项目、7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与气化技术、煤粉燃烧技术、废弃物焚烧技术、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数值试验、煤及生物质气化及多联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樊建人

1957年生, 首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1984年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机械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多相流动的理论模拟及数值试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提名奖)等多项荣誉。

郑强

1960年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材料学部有机高分子学科评审委员,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先进纤维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聚合物流变学、粒子填充类聚合物功能材料、高聚物共混材料的结构与形态,长于高分子动态流变行为以及功能高分子的功能与流变行为关系研究。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等。

2006年12月4日第1版

做浙大的退休老人有福气——记“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本报记者朱振岳 通讯员周炜

今年10月18日,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被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国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获悉这一消息,浙江大学很多老同志竖起大拇指说:“做浙大的退休老人有福气。”

据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高伟民介绍,浙江大学现有退休人员近8000人、离休干部4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000多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一年365天,天天都要做好老干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针对老干部的特点,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不断拓宽工作领域。近年来,他们的服务工作也由学校的面上逐渐转向病房和家庭的点上,并制定了一系列上门服务的措施和规则,强调细化、量化和面对面服务,做到老同志的事情有人管、老同志的需要有人知、老同志的困难有人帮。

浙大有位姓黄的孤寡老人,脾气比较古怪,整天闷闷不乐,周围的人都避着他。一次,邻居反映黄老师已经好几天没出门了,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商仲文和同事马上赶到他家,看见黄老师因突发疾病摔倒在地上,脸都摔青了。商仲文立刻从邻居家借来一块毛巾和一盆热水,给黄老师擦洗身子,并为他穿上干净的衣服后立即送往医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就没救了。”

从2001年起,浙大离退休工作处在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以“查认识、查感情、查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三查”教育活动,并每年举办一期由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业务培训和工作研讨会。因此,这些年来无论是面对各种复杂的情绪,还是受到误解和委屈,他们都能正确对待,尝尽酸甜苦辣也心甘情愿,最终赢得了老同志及家属的信任和称赞。

根据老同志的需要,浙大离退休工作处创办了老年学院,先后开设了声乐、书法、美术、舞蹈、摄影、电脑、保健、工艺品制作、服饰等教学班,每年全校都有近千位老同志参加学习;校老年体协则组织了老年武术、钓鱼、木兰拳剑、健身球操、门球、气排球、柔力球、乒乓球、围棋、中国象棋、桥牌等团队,老人们不但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而且还能交到新朋友。此外,学校还每个月组织老同志出游,远的甚至走出国门。

如今,很多老人有事没事都会到离退休工作处坐坐,与工作人员拉拉家常,聊聊心事,他们说来办公室坐坐就像“回娘家”一样亲切,有的老人甚至直到临终还惦记着离退休处的工作人员。

2006年12月17日

高校科技成果走进地方实现双赢

本报记者 朱振国

一个走出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会对农民有什么用?

在“中国竹乡”浙江省安吉县,全县竹林面积超100万亩,有将近一半人口以竹为生。但是竹叶的处理却一直是个难题,现在,情况变了。

安吉天荒坪镇的竹农除了收获笋和竹子,还可以向当地的生物制品公司出售竹叶。竹农虞旭仁说,到竹叶收购站,三麻袋竹叶可以卖二百多元。现在光是卖竹叶每年可以增加近两万元的收入。

让竹叶变废为宝的,是浙江大学张英教授成功研发的竹叶黄酮提取技术。1998年,浙江大学与当地联合创办了公司,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竹叶黄酮的产业化,直接带动了安吉竹产业的升级,每年可以为当地农民增加800万元收入,累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已超亿元。

在前不久举行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高水平大学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我国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如方正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南炭炭飞机刹车片、东软CT、华中数控和“农大108”玉米新品种等等。这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技术产业,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一些重要生产领域的空白,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浙江大学与地方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13000余项,技术合同经费约21亿元。

以杭州市为例,校市之间在科技合作中实现了“四个80%”——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中,由浙大承担或参与的占80%;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IT龙头骨干企业中,浙大教师参与合作或创业的占80%;杭州农业龙头企业中,与浙大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占80%;杭州市农业科技项目中,由浙大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占80%(其中,农业科技重点项目100%由浙大教师承担);杭州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中,与浙大有关的占65%。

为区域高新技术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服务地方成效显着。中山大学积极推动基础性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开发延伸,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力求形成产、学、研的上、中、下游一条龙配套,积极主动地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对虾病毒病环境控制理论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产值超过150亿元,累计新增利润25亿元;“掌讯通”移动数据终端的软件集成系统,已申请20余项发明专利,拥有18项软件版权,10余项软件着作权,产品在全国金融、公安、政府、教育、交通、税务、工商、海关等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2004年底,实现总产值近25亿元。

北京大学自1996年与地方开展合作并成立了国内合作委员会,许智宏校长亲自担任主任。截至目前,北大已与云南、新疆、河南、山东、辽宁、宁夏、江西、甘肃、江苏、浙江等10个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广州、深圳、青岛、湛江、长沙、无锡6个城市签署了市校合作协议。

1998年北京市与北大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北京市各类研究规划咨询课题80余项,经费逾千万,研究咨询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数字北京、奥运建设项目等对国计民生有巨大影响的重要研究课题,产生了大批有较高价值的政策建言与学术成果;北大与深圳市共建的深圳研究生院是北大唯一的异地办学实体,直接服务于广东的发展。

风雨同舟带来双赢

中国农业大学始终秉承“解民生之多艰”的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

30多年前,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农大科学家与农民一起睡草房、吃咸菜、喝苦水,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帮助地方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功地走出了“曲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