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85

第85章 人物专访类(12)

潘云鹤认为,世界上有许多比浙江大学更大的大学,但办得并不好。浙江大学最杰出的优点是学科,不在齐全,而是有一大批非常强、而且非常多的学科。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拥有138个博士点,贵在138个不同的学科点中培养博士生,可以想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138个如果给它纵横交叉起来,能够产生新的学科。大家知道学科之间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最近在研究四校合并当中,发现一种学科对另外一种学科具有支撑作用。比如说计算机系,它开始由电机系发展成的无线电系,无线电系然后生出了一个计算机系,就这样产生了许多院系。所以一个学科是另外一个学科的延伸,是另外一个学科的动力支持者。现在计算机也在支撑很多学科,如果计算机不强,社会医学工程就强不了,计算机不强建筑设计也会很困难,浙江大学建筑系培养的学生用计算机画图的能力全国第一,其他学校还不敢讲全国第一。北京建筑院等多家单位也都看好我们的学生。

潘云鹤坦言,如果我们不是去追踪变化,而是跟着、依照国外大学一百年前的学科划分去做的话,那就太傻了。利用浙江大学四校合并的时机,重新构造优化浙江大学的学科生态环境和系统优势。学校准备在几年中不但有若干学科冲上去,冲到世界比较前列的位置,而且希望整个学科形成一个系统。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学科综合的优势,能够把各种学科带进去。

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发起“冲刺”

浙大距世界名校还有多远?哈佛、剑桥、麻省理工、斯坦福……这些令天下学子景仰的世界名校,何时能诞生于我们身边?

潘云鹤对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认为浙大本科教育大致与国际水平相当。浙大不缺乏优秀的人才胚子,其毕业生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在研究生教育上差距大一些。由于经费的缺乏,导致设备更新缓慢、教师水平参差、人才培养滞后。潘云鹤表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资金问题。这种差距在中国大学中是非常普遍的。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浙大也能聘到一流的教师、添置一流的设备,建立一流的实验机构。让潘云鹤欣慰的是,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的缩小,长此以往,到2017年,浙江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将不再是个梦想。

潘云鹤告诉记者,浙江大学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构想是:

——发挥综合优势 促进学科交叉,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学科比较齐全是新浙大的优势。浙大拥有11大学科门类,是目前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层次综合型大学之一。加大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资金投入;鼓励优秀教师跨学科兼任博士生导师,实行博士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对明显缺乏活力的学科点进行必要整合,营造学科创新的氛围。通过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使若干学院和学科从国内一流走向世界一流。目前浙江大学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6个增加到28个,跃居全国高校首位;二级学科博士点覆盖面从原来的106个增加到138个,增长30%;博士后流动站达到29个,位居全国第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15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文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

——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教育结构,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称得上一流大学。为了加大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要配置好有限的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合理调整办学层次结构。近年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要达到1∶2.5,中期发展至1∶2,远期到0.8∶1大力推进国际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形成多层次的国际教育办学模式,实现学校教育的国际化,促进国际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吸引和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杰出人才,造就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是创建一流学科和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关键。学校每年筹措一千万元资金,设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实施引进人才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

——跟踪世界一流 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国家和区域知识创新基地。科学研究工作要跟踪世界一流大学,扩大科研规模,提高工作水平和层次。要加强科技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推进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经过努力,使浙大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稳居国内大学的前列,若干学科的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使学校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成果库、人才库。浙江大学第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设立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一以研究项目为平台,以理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信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科学学院、电机学院等6个学院的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多学科攻关团队组建,目标是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抢占当前国际微系统研究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学校首批审批了跨学科博士生导师11名,组建了脑科学与智能研究中心、液压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人力资源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学科结构的创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加速了学科的新陈代谢,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大学在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攻关项目研究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年居全国首位。去年全校科研经费居全国高校第二,和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发的应用研究也不甘落后,每年有四亿多人民币。在全校鉴定的176项成果中,有近百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水平,其中在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工业过程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新产品开发软件、转基因水稻品种选育、恶性肿瘤防治等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在回答浙大最大的优势在哪里时,潘云鹤认为是求是创新的学风。学科的综合交叉也催生了许多新兴的研究课题,如生物医学;环境工程的化学系和环境科学共同参与控制农业污染研究;化工系与机械系共同开发了一种板栗剥壳机,利用低温技术解决板栗深加工的难题;基因研究与环保系结合的成果就是从动物粪便中提取基因从而确定动物种群数量,从而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一个着名的牧业集团将转基因猪的研究课题交给浙大,也就是看中学校生命科学、农学、医学的综合实力,计算机、经济、法律的共同努力使新兴的电子商务在浙大也大有可为,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潘校长表示,这都是学科交叉产生的效果。

在谈到学生的创新意识时,潘云鹤说,美国一位教授来浙大讲学,谈的是深奥的数学专门问题,他惊讶1000多人的礼堂坐得满满的,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很内行。他接着谈到,浙大学生课余科研活跃,最近一次的科技活动展览成果丰硕。一位学生发现在磁力线的影响下植物的保鲜功能能成倍增加,并总结出一条保存曲线,申请了专利。“这个发现前景广阔”,他解释说用磁力线保存食物比用低温保存效果要好。比如,味道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可以不需要密闭空间,无异味……而且使用方便,用恒磁铁或电磁铁都能产生磁力线。“说不定今后家庭就用磁箱代替冰箱了。”说起学生,潘云鹤开心地像个孩子。

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我也意外发现了潘校长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

在忙于千头万绪的学校事务之余,潘云鹤关注环境问题,他说,21世纪中国人还在用愚公移山的方法植树造林,效率太低下。他向林业部建议,发明一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植树机。这种机器要能爬山、挖洞、植树、浇木,这样一天就能绿化一座荒山。对沙漠治理潘云鹤的独到见解是,用浙江大学正在研究的可降解型塑料技术制成的晨用薄膜,既防风固沙,又涵养水土,保护环境,不出三年沙漠就能换成颜。虽说这样的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但浙大人的创新意识可见一斑。而这种意识也正是身为一校之长的潘云鹤竭力提倡的。

面对《大公报》这样的国际传媒的采访,潘云鹤表示,他深知海外许多名流、华侨对中国“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非常关注。他说,国家和省对浙大重点共建,对学校发展是个难得的契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建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他透露,学校已加紧制订相关的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校园信息网络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师资建设上加大力度。此外,学校还将在实验室的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的发展上有所作为,“数管齐下”,使浙大的整体办学实力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本版采访稿件承蒙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徐有智主任、单泠副主任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背景资料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潘云鹤 一九七○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一九八一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一九九七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从一九七九年研究我国首项智能CAD项目开始,创造性地解决了图案构图、色彩和描绘等知识表达,利用组合爆炸面创新,通过综合和类比生成设计等智能CAD技术,在花型CAD/CAM 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贡献,成果用于大批企业,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成果开拓并推动了我国计算机美术的发展。潘云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七项。着有《计算机美术》、《智能CAD模型和方法》、《CAD系统与方法》等。

背景资料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是一所具有104年办学历史的中国着名高等学府。其前身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上一个世纪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改良维新、救亡图存道路的成果之一。至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浙江大学逐渐崛起成为一所文、理、工、农、医、法和师范学科齐全、享誉海内外的着名大学,英才济济、硕果累累。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大学被分为若干所高校。

1998年9月15日,在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直接推动和领导下,浙江四所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教育部和浙江省赋予新浙大的目标,就是要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四校合并后,浙江大学的办学实力大为增强。在校本科生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9000余人,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外国留学生近500人。师资力量雄厚,近万名教工中共有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8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2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学校还聘请了8名院士和多名着名学者担任了有关学院的院长。学科门类齐全,共有98个本科专业,194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水平较高,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各类研究机构290个。

学校的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五个校区分布在市区与西子湖畔,综合办学条件良好。6所附属医院具有先进的医术水平和医疗设施,是浙江省医疗及医学教学、科研指导中心。新建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紧紧连成一体。

目前,占地3200亩的新校区规划已经完成。

1999年4月,继着名作家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之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学校新组建的20个学院院长已全部到位。其中有12位外聘的着名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既有如国家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贺贤土、陈宜张这样的两院院士,又有如经济学家王洛林、管理学家高尚全这样的一流的专家学者,其中两院院士就达11位。由他们出任浙江大学各学院的“掌门人”,能够高屋建瓴领导学科的发展,使研究型大学的特色日益显现。

2001年9月12日A2版

张耀洲“猜想”——用胚胎发育理论征服癌症的最新观点

本报记者叶辉 特约通讯员徐有智

人类征服癌症是否另有他途?生物基因工程专家张耀洲从胚胎发育过程得到启示并提出“张氏猜想”:胚胎中存在识别、辨异、清除癌细胞的因子,这种因子在婴儿离开母体后慢慢丢失,如能把这种因子重新找回,人类就有望征服癌症。

张耀洲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这位37岁的生物学界后起之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他提出的用人类胚胎发育理论来指导攻克癌症研究的观点,已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