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93

第93章 人物专访类(20)

但他并没想到,事业的起点会在富阳,而且只是在一个街道。通常,高学历人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会到省市一级。2003年1月,他得到消息,自己将会被派到富阳工作,他犹豫了,觉得那还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慈溪。他对富阳一无所知,他希望能留在杭州。“但去了企业就很难再回到政府部门工作”,马国维考虑到了这一点。学校人物专访类

老师也劝说他应该去富阳,低起点不等于低发展,也许,那里会有更广阔的天空。权衡再三,他决定“冒险”去富阳,虽然对去后自己干什么一无所知。

“理想无论能否实现,至少要试一试!”今年5月7日,马国维正式到富阳市春江街道工作。

现在,马国维的办公室里,有一台空调、一套桌椅和一只电话,他的月薪是1180元,不及在学校时的一半。

“开始没人和我说话”

“这是我们司机俞师傅,那是办事处的同事小杨……”现在进出春江街道,从主任到看门的大伯,甚至是街道办事处附近小饭店的老板娘,都亲热地叫着“马博、马博”和他打招呼。“春江街道100多个工作人员,几乎都认识我了。”

而刚来的时候,没什么人敢主动和他说话。

春江街道原来的副主任金水炎是当地第一个带马国维工作的领导,他觉得自己和一个博士距离太远了,他不知道一个博士会和他说什么话,也不知道能和一个博士有什么话题。

春江街道里绝大部分人学历都不是很高,甚至有的人都没什么学历。在领导班子的10个成员中,学历最高的是本科,有3位。对他们而言,领导这样一个高学历的手下,实在有点尴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夏建华就曾坦言,如果不是马博主动来汇报工作,他绝不会去找马博的。

马国维面临的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工作环境。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变“土”。在杭州念书8年他都没有学会杭州话,可在富阳一个月以后他就开始尝试说富阳方言。“要和居民打交道,语言是敲门砖。”这招效果不错,小饭店的老板娘说:“他说富阳话时,我就忘了他是个博士了。”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粘”。刚进入新的环境,街道还没有给他分配具体的工作,只让他跟着管基建的老主任金主任。事实上他可去可不去。但他每天早早地去,跟在金主任屁股后面问这问那,形影不离!“小伙子没架子,人品不错,我就让自己正在放暑假的儿子跟着博士学东西。”金主任说。结果是博士跟着金主任,主任的儿子跟着博士,整天在园区里转悠。

除了“粘”金主任,他也“粘”其他人。只要是街道的,他一有机会就“粘”,一“粘”上就说。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和同事聊天,向开车师傅讨教开车经验,见谁都主动搭话。

“现在他比我们还玩得转!”夏建华书记说。下企业,企业老总对他比对领导还热情,双休日赶不上车,小车师傅自愿送他一程。开车的俞师傅说:“马博好像就应该是这里的人。”

“没事做真难受”

“博士来我们这里能干什么?”得知要来一个博士,夏建华书记脱口而出。

几乎街道里所有的人都有这个困惑。在他们看来,博士是用来搞科研的。

“而我们这里没什么可研究的。”

春江街道曾经几次打报告要求组织上派一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下来,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来一个博士。

“没事情做太难受了!”马国维说。在学校他是个非常活跃的人,经常忙得不可开交,而现在无所事事的日子让他觉得度日如年。3个月后,他向街道提出,基建并非自己的专长,要求换个工作。街道领导认真考虑了博士的要求,让他协助管理园区污水处理问题。至少在他们看来这是和“化工”专业有点联系的工作。

一切情况都不熟悉,没什么头绪,马国维就按自己的方法开始干。4个月里,他做了3件事:一是跑了20多家造纸企业,一家家去访问、调研;二是去村里到处转悠,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助村民解决的;三是凭着化工的基础知识,他做起了与污水处理企业的联络接洽工作。

马国维觉得,他的优势在于:一是利用浙大的人才、技术优势为街道服务;二是用一个博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工作中进行开拓。后者在他眼中更为重要。

“我做的都是别人没做过的!”马国维说。搞企业调查、请浙大管理学老师给企业家培训、引进浙大新技术搞效益农业,街道其他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他认为,学校如果只培养了他的专业技术,那是失败。博士更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创新。“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观念!”

“情况正在好转”

在街道工作的这些日子里,马国维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有事可做;郁闷的却是自己经常力不从心。

一个硬币存在两面。春江街道觉得,马国维是幸运的,街道给博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让他管理污水处理问题,此前街道从来没有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单独承担一块工作。“在我们这里,领导支持他工作,同事甚至下面企业的老板都很尊重他,他在这里工作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夏建华书记说。

在急遽的角色变换面前,血气方刚的博士仍然显得有些急躁。他的行事方式已经产生了一些说法: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却显得过于自信;有时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先斩后奏,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而马国维却觉得,自己想做事情而没法做。

情况似乎正在好转。9月29日,富阳市委组织部领导专程来到春江街道,听取了马国维的工作汇报。他提出,街道要培养马国维的领导才能和艺术,不能仅仅是让他在这里提供服务。

而马国维的母校老师则提醒马国维,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很多东西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炼。

新闻事件

马国维,浙江大学年仅26岁的博士毕业研究生,攻读材料与化工学院高分子复合材料专业,现在富阳市春江街道工作。

他从浙江省最高的学府以最高的学历毕业,被分配到最“基层”的街道工作,职务是街道主任助理。

他是浙江省第一个正式分配到街道工作的博士,也是浙江大学按协议向杭州市政府推荐和输送的第一批高学历人才。

新闻链接

博士到街道工作并不是一个偶然。

2002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签订了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派遣部分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党政机关部门工作。马国维就是其中之一。除了他,还有5位硕士研究生分别到桐庐、临安和富阳街道工作。他们是浙大按照协议下派的第一批高学历人才。

学校及地方政府都对此显得十分谨慎。浙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许为民老师坦言,学校对于基层该如何使用这些高学历人才也没有很好的思路,“这对我们也是一次尝试”,学生本人、学校以及基层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2003年11月25日第9版

昨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分布,新增选的58位科学院院士中,在浙江工作的有两位。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他们——走访浙江新科院士 投身有机化学的革命——访新科院士、浙大化学系黄宪教授

本报记者毛传来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宪70岁生日就快到了,今天他收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被评上了中科院院士。今晚6时,当记者走进黄宪教授家中时,黄老正在乐呵呵地看着刚从中科院网站下载的“新科院士”的事迹介绍。“你要问我研究了多少时间?大概快有50年了吧!”话语中带着十分的自豪感。

黄宪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扬州中学分文、理、工、商四科,黄宪选择了理科。在老师的指点下,他对化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扬州沦陷,其父为保持民族气节,不愿在日伪统治下工作,赋闲在家,生活极其清贫。黄宪为完成学业,从初中起就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而且每年都获得了奖学金。1958年大学毕业后,黄宪来到了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

“中学的求学经历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那段经历给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黄教授说。

作为一个科学的“门外汉”,记者迫不及待地向黄老询问因什么成果获得此项荣誉。“我做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厂里生产不出,超市里也买不到,都是一堆公式。”“那岂不是很枯燥?”“不枯燥,不枯燥。简单地说,在我的研究中,几个分子这样堆在一起成了这个东西,换一种堆法就完全变成一种全新的东西,每一种新的发现都会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因为我的发现是前人所从未发现的。”

在黄老看来,有机合成化学跟生活密切相关,吃的,穿的,用的,无一不是有机合成的。比如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污染难题,“绿色化学”成了各国争相研究的全新领域。在这个领域,有机合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就是研究出没有污染的合成方法,并证明它的可操作性,然后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合成“绿色材料”,取代原来造成污染的材料。“有机化学正在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我们任重道远。”

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短时间难出成果,也不可能马上投入生产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为什么黄教授能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钻”到一堆公式里去呢?

“文革结束后,我们科学家有机会重新开始从事科学研究,我也如饥似渴地翻阅了很多外文书籍。不看不知道,看了以后发现中国的有机化学已经远远落后在发达国家后面了,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支持着我的信念。基础理论研究,代表着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中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黄老补充说,如果没有上个世纪爱因斯坦那一批科学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打下的基础,今天计算机等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基础研究的成果不可能马上就在生产中得以运用,但是它的能量会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释放出来,科学的超前性和不可取代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2003年11月25日第9版

一个方程解了二十年——记新科院士、浙大力学系朱位秋教授

记者肖国强 通讯员单泠

飞机、火箭发射后的巨大噪音,地震台风海浪等对工程结构的灾害性破坏……这些事情,常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浙江大学的朱位秋老师却正是研究这类事并因此而当选为新科院士。今天笔者采访了这位新院士。

今年65岁的朱位秋出生于浙江义乌,1956年杭州高级中学毕业时,他报考并被选拔进了位于南京的华东航天学院(一年后,学校迁址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工业大学)。加上留校读硕士的3年,整整8年的大学生涯,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战后喷气飞机日渐风行,喷气飞机向后排出的气流与周围空气摩擦所产生的漩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会造成喷气飞机的尾喷管破裂。如何消除这种剧烈的空气振动所带来的影响,探寻其背后的随机振动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机振动理论应运而生。

读研期间,怀着对随机振动理论的极大关注,他开始了这方面的自学。“那时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当时能够看到的专业文献我都看完了。”他说。1981年,他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做访问学者,合作老师是随机振动的奠基人斯蒂芬·克兰德尔教授。从那时起,为了得到随机振动方程的5种解,他板凳一坐就是20年。

“要想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不仅要有方法上的修修补补,还要有学术思想和研究体系上的重大改变。”在常人看来,求方程的解不外就是一个公式一个公式“按部就班”地推演下去,但有时这样并不一定就能得出最快速和最简洁的解。朱位秋跳出了原有的解题思路,大胆运用新的研究体系,得出了随机动力学统一方程的5种解,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非线性随机系统动力学”这一难题,并建立起了独有的“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

运用新的研究体系,朱位秋教授还解决了“方板的宽带随机振动响应”、“求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发展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等难题。

得知他取得这些成果后,随机结构动力学创始人、美国工程院院士Y.K.Lin教授专门致函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朱位秋教授与他的学术梯队得到了随机激励的哈密顿系统的最漂亮的解……这些成果标志着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国际上公认朱位秋教授与他的学术梯队在随机激励的哈密顿系统的研究上已经起着带头作用。”

这些难题的解决,奠定了朱位秋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界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着名专家。他先后7次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系列讨论会上作报告,并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100多篇中、英文论文。今年3月,他还获得了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3年12月5日第6版

让我们一起去“探月”——访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叶培建院士

本报记者张冬素 通讯员单泠

“同学们,投身航天事业吧!”今天晚上,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影视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非常直率地呼唤他的校友们投身航天事业,与他一起去“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