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99

第99章 人物专访类(26)

杨教授:说实话,我对高中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但为了高考,最后读了几年书。1981年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老师问:你有什么想法? 将来想做什么?我也说不上,我就问离老家天津最远的是哪里。我在地图上找呀找,最后找到了厦门。我就去了,我读大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集美大学。

我从小就有这样的念头,喜欢经历不同,越是不知道的东西越想去了解,越是没有去过的地方越想去。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我走过的地方很多,日本、美国、欧洲、中东,总路线围绕地球也不知道多少圈了。我觉得多到不同的地方,经历、感受不同,对一个人的个性成长很有帮助。我常看到有报道说,现在的孩子上大学喜欢在家门口,我就很想不明白,世界这么大,为什么猫在家门口?其实这样对自己的成长是不利的。

问:能说说你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吗?

杨教授:我在日本学习工作了9年,在美国3年。我到日本留学是自费的。当时去了以后,就没有退路了。要么考上,考不上就得回来。我靠在国内学的一点日语基础,确确实实努力了一阵子。后来导师发现我生物化学考得好,就收下了我。

初到日本,我的感觉也和时下很多留学生一样,感觉很难融入当地大学生的生活。好在我喜欢运动,就和大家一起去踢足球;我还会打棒球,我打四号,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打出了一个满垒,那些日本学生们马上对我刮目相看,我和他们的交流就变得容易了。在日本看棒球门票是很贵的,但我经常有大学教授和同学周末会送我球票,请我一起去看。所以我觉得,融不融入留学生活,和一个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我是中国“孩子”

问:你最终是如何决定回国的?

杨教授:2002年,我39岁,这年我回国了。在国外这10多年来,我感觉该看的都看到了,也参与了很多大型的研究课题,今后可以自己独立做大的课题。在国外自己是外国人,只有配合别人做,不能从国家的层面上思考问题;而在国内,我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参与大的战略布局,这是不一样的。

我的期望就是在祖国的土地上有所创新和贡献。而且,我的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不停转学,很不安定,所以我就打定主意回国了。回国前,我还召开了重要的家庭会议,夫人和孩子们的意见是放弃北京、上海和青岛,选择杭州,可能是人间天堂的诱惑。

我回国后就到了浙江,到了浙大。我是搞海洋研究的,浙江是海洋大省,我觉得我的所学有市场。我读高中时来过杭州,杭州给我的印象是山清水秀,人和善,非常适合居住。

中国实验室条件不错

问:到过国外这么多地方,你对国内外的科研环境有什么对比感受吗?

杨教授:从硬件上讲,我觉得这几年中国已经相当好了。我在日本做研究生的实验室里,凳子都老得不得了,去晚了都没有位子,我们还经常叫同学帮忙带上书包占位子,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实验室硬件很不错,已经具备了世界高水平研究室的基本条件,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现在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做出漂亮的工作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在国外,有些着名实验室虽然看上去硬件不怎么样,但所做的工作都是最顶尖、最好的,成就都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确实有一种眼光,盯着最尖端的领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国外,最缺的是优秀的研究人才,他们的导师有时宁可不要经费,也要选好的学生,他们的经费可能有一半用在人才身上。我非常庆幸的是,中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我相信冲击世界科研最高领域不成问题。

相中对虾一举成名

问:能说说你从事的工作吗?怎么会和虾打上了交道?

杨教授:我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导师是做海洋生物研究的,研究分成鱼和虾两大领域。东京大学的鱼类研究全世界都已经很有名,但对虾的研究却没什么成绩。我的导师很想做虾的研究,传统的虾的研究是从动物生理方面着手的,但做了几年都没有起色。导师看我生物化学方面有悟性,可能从生化方面研究虾会有所建树。

上世纪初,有人研究过虾。他们把虾的眼睛剪了,发现不成熟的虾很快会成熟,不脱皮的虾很快就脱皮。我的导师说:虾的眼睛里肯定有什么东西,你把它弄明白。于是,我就和虾对上了。

后来我还真弄明白了,1995年,我发表了论文,那也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证明在虾的眼球中存在着一种多肽类,这种由7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多肽类,通过内分泌系统以一种抑制性的调控对对虾成熟、蜕皮及生长等生理过程进行控制。这项研究成果在当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生殖调控的生物学理论,而且为世界范围的对虾养殖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这个研究,我那时整天和虾打交道。我研究的对象就是虾眼睛,眼睛一剪下来虾就没用了,所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吃虾。

当然现在我的研究领域早已经扩大了,现在我在研究极端环境下动物的适应性,研究共生菌等等。

研究成功靠灵感

问:你认为做研究,靠什么成功?

杨教授:靠灵感。灵感不是死用力,灵感是一种新思维。从事科研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一次因为一个实验做不出来而通宵不眠的。我的理论是:做不出来就暂时放在一边。

我的导师最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低级重复。有些实验,别人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你换一个仪器换一个形式再做一遍,完全没有必要。搞研究就是要自己的视野,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学生。

问:很多学者会不知不觉地透支体力,你呢?

杨教授:给你说个故事。我在日本工作过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分子昆虫研究室的主任,前田教授就是在1998年工作中过度劳累而死的,这个记忆太令人难忘。前田教授在日本带着很多博士生、博士后,又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还是一个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他每两周就要在两个国家之间来回飞一次。这样坚持了几年,有一年春天樱花开时,他突然不知何故特别想回日本。回来后和学生们聚会,喝了点酒后就回去睡觉了,但到第二天,一向早到的他很晚都没有到实验室,学生们发现他已经在床上死去。前田教授非常优秀,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研究成果,但就这样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

所以我是反对没日没夜工作的,我对学生也是这样说,要有效率地工作,而不是拼时间,拼体力。“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错,但要讲究方法,你要保持自己的本钱。

比如我39岁回中国,我要求自己最差也要干到65岁吧。假如中途倒下,那就谈不上什么实现愿望了。所以,我经常有空就运动,打棒球人不好找,我就和学生一起踢球,而且早上坚持室外跑步,晚上在家中的跑步机上最少3公里。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身体很棒,精力充沛,不用戴眼镜,这一部分得益于我小时候喜欢玩,一方面也和我现在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我基本上不乱吃,从不胡乱吃点快餐面什么的。只要有时间,我每天都回家和妻子、儿子一起吃晚饭。节假日还为家人做上一桌饭菜,帮助做些家务,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毕竟家人为了我的事业走了好几个国家,付出得太多太多,家庭的幸福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2005年9月29日第8版

一个项目如何占有全国25%的市场份额?

——造访“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报记者宦建新 通讯员单 泠

时间:2005年9月1日上午9:30

地点: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

向导:严惠民(中心主任)

“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坐落在浙江大学教十二楼后一座两层小楼内。楼不起眼,可名声远扬。在六七十年代的这座小楼和教三大楼里,浙江大学光仪系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各类百万幅/秒高速摄影机,成功地应用到我国的“两弹”和弹道导弹研制过程中的测试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如今这里成了引领我国光学仪器产业转型发展的“国家光仪中心”的所在地和“技术源”。

去年4月,严惠民教授成为新一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中,采取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的思路,即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同时把专利与创新运用到产品之中并推入市场,特别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从而获得理论创新与产品出口的双丰收。”严惠民说。

“作为高校类的工程中心,我们‘光仪工程中心’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的成果是出色的。”严惠民主任拿出一叠宣传资料对我们说,数码彩扩系统是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示范项目,已在“中心”的余杭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化,并占有全国25%的市场份额。

在余杭产业化基地,仅数码彩扩系统和电子目镜,两年的产值就有望突破1亿元。光学低通滤波器是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高档电脑眼等图像输入设备的必备器件之一,他们独立设计了三片式厂英晶体光学低通滤波器,在浙江水晶公司形成大批量生产,年产值近5千万元。

“现在,我们中心每年都能从产业化的利润中获得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产业化反哺科研已进入良性循环。”严惠民充满信心。

时间:2005年9月1日上午10:30

地点: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细加工实验室

向导:陈钰清教授(中心前常务副主任)

这是一个专门为研制“位置敏感传感器(PSD)”和“阵列PSD”而新设立的超净工作室,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微细加工实验基地。

为了符合超净标准,进入实验室前,我们被告之要穿上白大褂,套上鞋套,就是这样“全副武装”,左转右拐走过4扇门才进入实验室后,有些实验室也只能“隔玻璃看花”,这里的一切都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建立。在清洗工作室、曝光工作室、检测工作室的原装进口设备和仪器,价值数千万元。据介绍,这里主要进行PSD的制作、位置精度、非线性等性能的检测。

陈钰清教授说:“我们正在进行高精度位置敏感探测器与CMOS应用开发,完成的梳状结构一维PSD,二维PSD已投入批量生产。二维PSD阵列器件正在开发之中。PSD是许多精密测试系统的关键元件。”在实验室,我们将新研发的枕型二维PSD拿到400倍显微镜下观察,清楚地看到了PSD的内部精细结构。

严惠民主任说,这一研究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了,是保持光学仪器科研领先地位而进行的一项基础性研究,目前国内只有我们能实现生产。

时间:2005年9月2日上午10:20

地点: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

向导:严惠民(中心主任)

下杭州绕城高速后进入320国道,共行驶约50多公里进入临平余杭产业化基地。严惠民主任说,“目前,产业化基地有一座行政研发大楼和4个生产大楼,我们在这里主要进行数码彩扩系统和电子目镜等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占地100亩。进入产业化基地的展示厅,“瞄准光电高新技术产业,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严惠民主任说,这就是我们的宗旨。他说,2000年我们与杭州市余杭区合作,建立了余杭产业化基地,建立了核心企业“金成科技”,为国家工程中心对产业的带头与推动作用奠定了基础。我们采用产学研及产研联盟的方法,加强技术辐射,在浙江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生产率、高技术、高质量的示范性企业。中心参股的“金成科技”,就是按这种产业化理念组建的。

2004年,数码彩扩项目通过验收,产业化进程加快。在余杭产业化基地的数码彩扩机组装和调试车间,我们看到数码彩扩机正在流水作业。据介绍,从国外进口一台数码彩扩机至少80万元,而这里的数码彩扩只要10万元,彩扩效果相当。

严惠民说,作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已实现了内部和外部两个良性循环。在内部,“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上游研究所提供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经中心工程化开发,形成商品化的单元技术、关键技术、工艺技术等,由中心建立的联合体或核心企业推广应用,产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又返回光仪中心进行新的研究;在外部,将研究开发的形成商品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及软件,以优惠的方式积极推向国内外企业扩大应用,实现产业化,产生的新工艺技术问题再返回光仪中心进行进一步开发。

这两个良性循环,正是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身之本,我国光学仪器产业的发展之道。

2005年10月2日A14版

骆仲泱:在“稻草”里寻找“金子”

本报记者朱杨健

人物名片

骆仲泱,男,1962年5月生于绍兴。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浙江大学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骆仲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理论和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迁移及控制理论。

人物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