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研,“教”是手段,“研”是目的。我们搞教研,目的是通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意识到“我不是教书匠”,我是“研究者”。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走“研究路”,比如缺乏科研精神的中老年教师。其实,不是这些教师不愿意从事科研,而是固有的教育思想尘封了他们进取的脚步,而对科研盲目的畏惧更使得他们望洋兴叹。因此,对于引导教师“研”,组织者需要“教”,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过程,在“教”后“研”,研究就显得不再曲高和寡。比如,在上文所说《成语擂台》教研活动,我们安排教师研究的内容为“符合年级特点的一堂课例”,要求:有依据、有特色、易操作。教师做这样的研究,自然得心应手。
3.“研”是过程,“教”是归宿。“教研”的目的在于“研”,“研”是一个过程,“研”是为了更好地“教”,“教”是“研”的归宿,又是“研”的起点。
因此,教师的“研”不是为“研”而“研”,其“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班级和课堂,那些高深与课堂教学脱节的所谓的“研”,不是教研活动所需要的研。
理想的教研活动并不是追求举行了多少次的教研活动,也不是让你关注这一次教研活动中有多少人参加,有多少收益。理想的教研,是关注“教研”是否真的引领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如果,我们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发现“教”中“研”,“研”中“教”的乐趣,那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教研。
(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小学 王绿明)
案例4.9“问题挂牌”式的校本教研
“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是我们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问题挂牌——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提炼总结”。下面试以挂牌问题“如何让二年级的写话与三年级写作更好地衔接?”为例,对“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与操作策略作简要说明。
(一)提出问题:小现象,真问题
教师的研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我们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强调解决“真问题”,就是强调解决教师自己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实际的问题,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我们在教研实践中,让每位教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实践,随时记录一些切口较小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并附上教学案例或教学现象,供自己或集体研究。一段时间后,每个教师总结梳理自己一段时期以来记录的“真实的问题”,从中选出一个最具实际性、最可操作的问题,记录在专门设计的“问题记载表”中,记录时要求先描述发现这个问题的“我经历的教学现象”,再阐述对这个问题“我的分析思考”,形成问题的书面材料。比如本学期我校二、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问题研讨组,他们每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①如何解决新课程下,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②何解决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有的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一情况?③如何让二年级的写话与三年级写作更好地衔接?④怎样将教师的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好地融合?这些问题都是从教学现象中来,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挂牌:重合作,重价值
在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的问题中,有些问题通过个人的研究与思考就可以解决,但也有一些问题单靠一位教师个人的研究力量无法解决。于是,我们让同学科相邻年级组的教师自由组成问题研讨小组,将各组员的“真问题”汇合在一起,通过集体合作研讨,最终选出形成一个“挂牌问题”。所谓“挂牌问题”就是小组人员公认的、具有共性的且研究操作性较强的问题。选择“挂牌问题”时,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先每个人介绍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推销”、“争鸣”……,然后小组共同研讨,最后,或是直接选取某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将几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整合、修改,也可能是研讨现场生发的新问题,从而组内确定真正来源于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强、切口小的问题为“挂牌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形成“小组的分析思考”,并记载“挂牌问题”记载表。例如上述二、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问题挂牌组的成员在共同讨论、彼此琢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他们觉得低年级新课程教学中“写话教学的问题”是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尽管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在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中内容却较少,像二年级的教材,写话训练全册出现得极少,上册就只有在两个语文园地中出现过,课堂作业本上也只有两次相关的作业。但到了三年级,则已经要求学生写“成型”的文章,第一单元“写自己的课余生活”,第二单元“写关于一个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来反映他的某些特征……”,没有了图片的参考,更没有确定的目标,显得非常宽泛。为 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他们共同确定了问题研讨组的“挂牌问题”:如何让二年级的写话与三年级写作更好地衔接?
(三)设计方案:谋策略,求优化
问题挂牌小组确定了一个小组的“挂牌问题”之后,接下来是小组成员共同围绕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观点等,通过一系列途径寻找和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是个体化“寻找”,更具有合作意义的“寻找”。从阅读教学论着、和专家对话、看录像、听报告等途径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将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作比较,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小组成员在探讨争鸣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设想。
例如上述的二、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问题挂牌组,他们在确定了“如何让二年级的写话与三年级写作更好地衔接”的挂牌问题后,共同研讨,形成了分年级的解决问题策略:
二年级:1.加强阅读与积累。学生每天轮流读报纸,说新闻,教师每天讲成语故事给学生听。2.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选择性的阅读课外书,并加强说话训练。3.写话从最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色,规定写话的主题;坚持写话。4.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对学生写话的评价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品。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大力鼓励,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
三年级:1.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选择性的阅读课外书。
并重视说话训练。2.多摘录,多读,多赏析好作文,鼓励学生多写。
3.从写段入手,逐步拓展到写文章,让写文章更有过程性。4.多创设交流的机会,培养写作兴趣。
(四)行动研究:多形式,求实效
“问题挂牌”式教研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行动研究阶段,就是小组成员们将“研究设想”付诸于实践,通过诸如课堂教学、案例评析、叙事反思、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验证“研究设想”,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又采用了“多人研一课”,“一课多人上”,“一人上多课”等多种研究活动方式。活动不仅意味着验证“设想”是否能解决问题,更意味着创造性执行事先的“设想”,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事件,必须灵活地调整“设想”。
如果研究设想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们就进一步研究,研讨是“设想”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设想的实施发生了偏离。就拿二、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问题挂牌组来说,二年级根据每篇课文的特色进行写话:
学成语就让他们写写关于动物的成语;学童话就让学生也来编一编童话。当然,有些课文是很容易能够找到写话素材的,而有些却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如:《纸船和风筝》,在这个童话中一直维系着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是“漂”和“飘”,所以在这篇课文的写话中,让学生运用这“漂”和“飘”写一段话。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如二(3)班彭恩伟定的一句话是:气球在天空中飘,一不小心掉了下来,正好掉在河里,它顺着河水欢快地漂着,小鱼看见了,和它一起做游戏呢!即使是学困生,也都能用上这两个字分别写两句话。
(五)提炼总结——勤反思,成共识
在动态的研究过程中,组员们观点碰撞、生发智慧,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明晰起来,最终形成一个达成共识的解决“挂牌问题”的策略。
如二、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问题挂牌组,通过多次研究形成很多研究成果,并汇编成了研究成果集,成果集包含解决问题的策略,如:“让写话训练与平常的教学相结合,从识字、阅读等环节入手,以积累和运用词汇为方式,结合课文的主题特色——让写话落到实处”;“对学生的写话、写作,进行鼓励性评价,呵护他们的写话兴趣,在班级的展示台中择优张贴作品——让评价真实倾泻”等策略,并对每个策略作了详细的阐述。成果集中还有相关的课例、论文,问题研究的过程等,有的还包括经验的推广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等,进一步引导教师在应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自觉进入一种“问题——解决——产生新问题”的无止境的探寻之路。
“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的生命力在于直面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新问题,但又想方设法探求解决对策,于是教师持续地关注教学实践中有意义的问题,逐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正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在整个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过程中,“问题”之所以能提出来,“设想”之所以可能,“活动”之所以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师的“反思”是贯穿始终的;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探讨中,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不断反思比较“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并将经验扩展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达到真正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有凝聚力的教师群体。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在全面开展“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给我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骨干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多项课题被列为省级研究课题,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教师们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了一体,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我们已经真正感受到在享受教育、享受生命。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 狄称意)
案例4.10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只是一个范例,教师期望通过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使其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科教研也是一样,我们只是借助课堂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形成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自我调控和自我诊断的能力。
因此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时,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研究课堂真实问题入手,深入浅出,才能使教师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一)提出问题:小切口,大文章——给教师研讨一个起点
问题的提出,是教研的起点。只有教师善于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那就给教研活动打开闪亮的第一页了。不过,问题具体是谁提出的并不重要,可以是普通教师,可以是教研组长或教导主任甚至校长等,但提出的问题得遵循以下三点:其一,“问题”是不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教师是不是直接参与研究;其三,是不是以改进教师的行为为中心。
遵循以上三点,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从小处着手,从最最具体的教学困惑处入手,对小问题进行研讨,往往能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因为教研活动主题所选的问题的切口越小,就越容易让所有的教师参与操作,且目标明确,能够紧扣主题把问题的研究做的深入。
案例: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普遍感觉到口语交际课上,学生表现得沉闷,提不起兴趣,所以他们就从“口语交际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一主题入手,开始研讨,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
但是在研讨过程中,他们发现制约学生真正实现交际的因素有很多,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氛围,奖惩机制……从一个问题出发引出了一大串的问题,让教师们束手无策。经过反复思考,反复筛选,最后把切口缩小,确定为“口语交际课中如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研讨问题的缩小,使得教师的注意力都聚焦到一点上,开展起来就顺利多了,收获与成效也较为实在。
由此可见,教研活动的主题必须源自教师教学实际的真问题,是教师身边确实存在着的,跟自己的工作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感到困惑有希望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提供给教师一个共同的思维起点,引发教师的探究欲望,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研活动纳入自己思维的轨道,成为解决问题、自我完善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