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33

第33章 建设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1)

将资源建设纳入校本教研的视野,一方面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关注,要求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能够按照研究的路径来进行,克服以往教学资源建设中过于依赖经验等局限;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校本教研的导向,它指出了校本教研活动物化目标的一种形式,教师研究活动的开展应该为同行提供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或素材,超脱于教师工作实践的研究并不是教师研究的方向。

从学校教育实际看,常见的资源主要有:课堂教学设计与研究(支持教师活动)、习题与作业(支持学生活动)、学校课程(基于本校特点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与过程)等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的资源与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所以,学校要将教学设计研讨、学校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业编写、试卷命制等活动统筹起来,建立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坚持“合作性”的原则,在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团队的形成。

专题12 开发课程资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倡导学校“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①。这明确了学校课程的意义、性质与建设路径。

与此同时,新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大部分学校课程是综合的、实践化的,而综合实践活动又往往会依托当地或本校的教育资源而开展。而且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重视资源意识,这使得它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同样都需要校本教研活动的支持。

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从成果共享的角度看,是资源的开发与积淀。但从其产生与发展看,课程资源建设其实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其策动主体在学校,但必须以广大教师的实践为基础。这类自上而下推动的教学改革,以课程资源的创生积累为成果。

一、学校课程的建设

目前学校课程主要有四类:(1)乡土类课程。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的学校课程。如橘乡黄岩二高的“橘文化”、义乌福田小学的“国际商贸城文化”、宁波北仑的海港文化等。(2)活动课“转型”课程。这是以原先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基础演化过来的学校课程。

如富阳郁达夫中学,将一直开展的“郁达夫研究”课外活动转化成学校课程。(3)学科延伸类课程。这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为主的课程。如温州八中的“英文影视欣赏与表演”、余姚市东风小学“节能与环保”课程等。(4)专业技能类课程。一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或艺术、科技特色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出的学校课程。如杭州文龙巷小学的羽毛球校本课程、北仑长江小学的艺术体操校本课程等。

学校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选择的尊重和实现。它往往是传授与活动的结合,又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策动学校课程开发一般有五个环节。

(一)对课程现状的分析

组织教师对现有课程是否能较好实现课程总体目标进行评论和反思,让教师们就目前哪些课程目标实现得较好、哪些目标目前实现得较差、哪些目标今后应该加强等问题发表意见。这样就可以初步形成学校课程开发的初步方向。

(二)学生需求的调查

学校课程的选题不是教师说了算。在选课制下,学生才是课程选择的主体。所以要调查学生希望开设哪些课程。可以列举一些“知识——体验领域”,要求学生就哪些是自己“最欠缺的或最需要学校提供帮助的”作出选择,这样可以基本摸清学生对学校课程的基本期望。

(三)课程资源的调查与课程结构的规划

通过课程现状与学生需求的调查,可以确定学校课程开发的重点。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本校教师的特点和环境、资源支持,确定学校课程的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课程的分别目标,以及组织实施的计划。在这一环节中,要认真做好本校与社区课程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规划与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将“学校课程规划”转化为一组“学校课程项目”,由有关教师分别承担具体课程的开发任务。

(四)课程纲要的拟制

作为课程,其基本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应该是预设的。学校课程并不一定指向明确知识。因此,其课程的呈现形态与传统学科课程有些差异,可与综合实践活动作适当沟通,并以主题来组构学习单元。承担“学校课程项目”的教师要编制《课程纲要》,就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作简要说明。

(五)课程实施与改进

与传统学科课程截然不同的是,学校课程的实施首先是一个常态维护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如何保证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如何达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等问题,都要在课程实施的环节中有所体现。同时,学校课程的实施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因为课程资源的累积性,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学校课程常常是有教案没教材、有目标没限制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灵机一动”,及时有效地修订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进一步校正、完善与丰富课程。这与研究性学习是相通的。所以,任教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与技术准备,去捕捉与留驻学习实践中新生成的课程资源。这一切过程也便是校本教研的过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既是展现教师的才艺,挑战教师的学识的机会,又是对教师与孩子心灵对话和生活指导水平的考验,也是教师对“学以致用”的垂范,这能体现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案例5.1学校课程《国际商贸城文化》

福田小学居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城旁边,学校根据自己的特殊区位优势。在以“国际商贸城”为资源载体,让孩子在国际商贸城建筑赏析,与丰富多彩的小商品对话,学习与使用常用商贸外语,赏评与设计商品广告、品读商人的经商故事等多种学习活动中,重点挖掘了“义乌人民开拓创新,面向全球”精神为主线的文化内涵,从而构建了校本课程《国际商贸城文化》。

由于学校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课程直接可用的资源素材,没有专门的师资,缺乏应有的理论储备及实践理论经验支持等,所以,制约或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因素很多很多。如何确保学校课程有效开发,合理实施,组织“课程团队”,团队协作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课程团队”其实是一个合作共同体,由于成员有共同的追求,会激发成员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在行动中能随时保证有效地监控、调整大家的行为,最终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首先,由于缺乏较系统的课程理论功底,对学校课程开发这个新兴领域,教师们普遍有一种敬畏之心。为此,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十分重要。通过“课程团队”的组建,使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一员后,产生一种归属感,接纳校本课程的热情自然也会提高。

其次,“团队协作”才能真正让课程“渐强式发展”。“国际商贸城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个课程组教师不可能涉及其文化的每个层面。通过合作分工,有效地实现了多层面发掘。团队协作促进课程快速成长,同时促进教师个体有效地进步。“国际商贸城文化”如何理解?

这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通过“团队沙龙”活动,让每位教师参与分析,在分析中完善了自己理解的同时构建了课程的完整“文化体系”,省去了专项培训的环节。

第三,“团队行为”可以保障课程开发的实践力度。课程实施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中,而作为尚处研究阶段的学校课程,由于缺乏应有的课程显性素材内容,在学校整体课程发展中,总显几分失色。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自然会有几分冷漠。许多兄弟学校在开发中都有这样的感触:个体搞学校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好似一个人在搬一座大山,往往不及目标且苦不堪言。鉴于此,我们组建“课程团队”,做到活动项目是团队意志,活动组织是团队项目。如“国际商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许多项目都融入假日活动中,并邀请了一批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兴趣活动时间自然有了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机会。

在“国际商贸城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课程团队”主要通过课题例会(课程茶座)、研讨周等形式来进行研讨交流的。

“课程茶座”是由教科室牵头组织的一个校级学术交流平台。成员不光有“国际商贸城文化”课题成员,还吸纳了一批非课题组教师。我们章程规定“两周一次言谈”。当然主题主要是课程建设方面内容。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到“国际商贸城文化剖析”、“开发思路形成”、“开发行动策略”等都在团队交流中形成。依此,任何一个观点的接纳都是教师自主建构的,并且带有很强的个性理解色彩。

“研讨周”一般定期举行。主要是通过组建这样一个活动时空,让课程有充足的展开空间。同时,通过现场听、评、议课,在推动课程发展时也推动教师课程能力建设。

案例点评

福田小学以本地特有资源为基础,全方位地进行课程开发。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借助校本教研活动推动其发展。福田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各个学科,因此,其校本教研也渗透到各个学科,这样就更强调全校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该校教师所称的“课程团队”作用的发挥。而在课程开发改进的过程中,他们采用了“课程茶座”、“研讨周”等以座谈为主的方式,与集体备课相比,这样的方式更多强调教师之间的交流及全校范围内课程文化的形成。应该说,对于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发展的初期阶段而言,这样的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义乌市福田小学)

案例5.2《英文影视欣赏与表演》课程的建设

2004学年,我校成为温州市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英文影视欣赏与表演”实验基地学校。对于这一课程,高中英语教研组通过深化校本教研途径,开展了以“充实自我,探索创新,合作互助”为方针的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确定课程主题→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活动计划→具体实施→总结反思”的学校课程开发流程。

(一)学校课程选题的确定

经过事前的调研与集体讨论,我们决定开发学校课程“英文影视欣赏与表演”,主要考虑:

1.在“英文影视欣赏与表演”课中,学生可以在影片的特定场景中主动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通过欣赏原版英语影片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并在愉快的体验中增进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2.在对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有84%的学生喜欢学习英语,而100%的学生喜欢看英语电影,95%的学生欢迎在高中阶段开设影视欣赏与表演作为选修课。因此,选择影视欣赏与戏剧小品表演作为学校课程深得学生欢迎。

(二)积累课程资源,选择学习材料

这一课程计划贯穿两年,包括八部影片的欣赏与若干个表演实践。

影片的选择与教学处理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关键。我们在两轮讨论和筛选后,确定了《Shrek(怪物史莱克)》、《Mouse Hunt(捕鼠记)》《Brother Bear(熊的传说)》等影片。如何将影片课程化呢?

我们认为,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融入原则:不要把自己看成旁观者,而要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场景感觉。

2.突破原则:关键在于模仿,模仿不能离开背诵,熟练直至能脱口而出。

3.扩展原则:首先要在词汇和句式层面上扩展,然后在此基础上,泛看电影,每部影片至少要看三遍以上。

4.挖掘原则:不能仅限于看懂表面意思,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挖掘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变被动为主动,以此达到听说境界。

不过,这些影片素材的课程化不可能完全是预设的,它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创生。所以,该课程实施的校本教研将是影响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由于这是一个新开设的课程,它学习形式活泼,没有严密的课程评价,是学生欢迎,教师自由,师生期望不具体,但与学科必修课程关系又比较密切的学校课程。因而,我们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方式的研讨。

1.“说-评-改”方式。教师们以自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共同设计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方案,并进行说课、评议和切磋,提出各自的设想,共同找到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探讨问题与不足,寻找改进的切入口,形成一致认同的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教案。

2.“讲-议-改”方式。教研组坚持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时间固定为周五下午的第3、4、5节课(期中考、节假日除外),做到人人参与,即做到讲、议、改。“讲”重在阐述课堂实践的设计与探索;“议”重在查找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的环节和方法;“改”重在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思路。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各方的意见,而是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