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38

第38章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科技支撑(4)

关键词:农业物质装备;发展;制约因素;对策;河南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并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目标之一。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广泛涵盖农、林、牧、渔、花、菜、果各业,它包括这些行业生产中应用的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动力机械和作业装备。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资源充分与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是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载体,是装备“三农”的战略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在促进河南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和联结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还不相适应。如何针对目前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刻认识,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对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现状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河南省农业物质装备事业,由于紧密联系我省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相对剩余、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逐步走上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量力而行、有选择地稳步发展的道路,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是农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底,河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934.23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37.3%,平均每千公顷耕地拥有1.001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54.57亿元,比2000年增长52.3%;拥有各种类型拖拉机309.53万台,比2000年增长33.8%;其他配套农具、收割、排灌、运输及林业、畜牧、渔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也都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全省完成机耕面积5803.5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0.6%;机械播种面积5854.6千公顷,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42.1%;机收面积4800.7千公顷,占播种面积的34.5%;机械排灌面积3917.87千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5%。

到2006年底,河南省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已达到487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300多万千瓦,各种农用拖拉机322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516万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农副产品粗加工和农村运输任务基本上由农业机械承担。

二是农业装备服务保障体系初具规模。2005年底,河南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户)发展到440万个,有规模的农机大户达到1.2万户,农机作业、销售、维修领域从业人员达到531.9万余人,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到148亿元。

到2006年底,河南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户)总数已达到463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152个,农机大户1.6万多个,农机资产在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372个。在农机销售、技术培训、机具维修、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

三是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基本成熟。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稳定,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已取得突破,薯类、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正加紧攻关和试验考核。

虽然河南省农业物质装备发展较快,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播面积、机收面积等多项评价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与上海、江苏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相比,河南省的农业装备发展仍是落后的。尤其是在河南省农业装备化发展过程中凸现出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如农机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还很低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否则将会严重地影响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制约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物质装备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的农业物质装备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1)农机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市场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水稻、玉米等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牧草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等严重不足。(2)产品性能差,制造质量还有待提高。

(3)制造和装备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引进和吸收工作还相当落后,生产的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形成更高的附加值,提高不了经济效益。(4)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农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农机具数量多,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少。2005年河南省平均每100农户有拖拉机6.82台、机动脱粒机10.13台、抽水机7.12台、水泵7.12台,其他的配套机械较少。粮食作物生产、农田用机械装备增长较快,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品种数量严重不足。

(二)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

农户的家庭经营规模大小与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业物质装备较大的两个因素。河南省目前面临着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技术较落后,人多地少,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分散,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不利局面。2005年,河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1.53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亩;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6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0.1%。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不利于机械化大规模作业;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弱化了农民采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吸纳力,从而大大限制了机械作用与效率的正常发挥,以及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郑州、新乡、焦作市和一些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发展较快;而一些地市发展速度则较慢。

二是服务体系内部活力不足,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小而全、散而乱”,统领和牵动农业服务全局的企业少,服务组织区域间优势互补性差,部分农机服务组织效益不突出。四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来源不足。大量无偿和低偿服务,使农机化服务组织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功能。

(四)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有待加强

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对河南省大中型农机具进行更新换代,但这些项目资金规模有限,而且具有巨大购买潜力的民间资本也没有被吸收进来。“九五”期间,河南省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财政专项资金只有4831万元。从2004年开始,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开始在河南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且补贴金额规模逐年增大。2005年,各级财政共安排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146万元。

2006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30.63万元。尽管2004年以来每年各级补贴资金规模都有较大程度增加,但由于受资金规模限制,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了“补贴资金规模相对偏小与农民购机需求量相对较大”的矛盾。

三、河南省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总体水平

1.增加农机具种类。一是下大力气改变拖拉机生产与配套农机具生产脱节现状,重点开发提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鼓励发展多用型、节能型农业装备。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需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设备,支撑河南省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上档升级,形成优势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的技术装备。四是研发以精准农业为目标的现代管理和智能型农业装备、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发展对农业装备的需求。

2.优化农业装备化结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在确保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粮食作物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比例。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获机、节水型灌溉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等各种专用农业机械。基本形成在种类上涵盖农、林、牧、副、渔,遍及农业生产各环节,机型上大、中、小、微相结合的农业机械结构新体系。

3.提高农业装备产品质量。农业机械的季节性使用、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用户的多种需求要求农业装备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管。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也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注重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安全性、舒适性、操作方便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使用者的作业条件,缩小农业与工业从业之间工作条件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倡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集中,在明确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制。积极推广承包制下的租赁制、有偿转让制和股份制,加强土地的自主经营使用的灵活性,搞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如可以通过承包或租赁协议,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专业户集中,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装备化创造条件。

(三)提高农业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素质

现代化的设备和现代技术只能由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知识的人来使用、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按照“科教兴农”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机械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改进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这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农机化法规体系。进一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河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管理规定》,争取尽快出台《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加快进行机构改革。加强河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河南省农机试验鉴定站、河南省农机监理站和河南省农机化信息中心的基本建设,形成“党委政府挂帅,农机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科学管理机制。

(五)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扶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及农机专业户,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工作。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直面市场的能力,同时维护好农机作业秩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推进农机化服务行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加快对农机服务组织的产权改造和机制转换,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在竞争中求发展。

(六)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

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相对稳定的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渠道,确保农机化投入逐年增加。巩固和发展以农户为主体,农户、集体、企业、国家共同发展农机化的多元化农机投入和经营机制,调动农民自主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增加农机化投入。积极争取加大政府引导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尽快建立起农机化发展基金,并付诸实施兑现,真正使国家和集体对农机化的投入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不断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和实施范围,切实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和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

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四川省广汉市214户农户的调查与分析

李红梅 吴秀敏

摘要:本文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四川省广汉市21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户安全施用农药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受到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对农药的认知以及其已经存在的施用农药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