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造纸术发明于汉代。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成为经济、轻便、实用的文化传播载体,大大推动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造纸术传到日本、朝鲜、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宋朝时,雕版印刷术已很发达。11世纪中期,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开辟了印刷史的新纪元。欧洲到15世界中期才有了活字版,比毕昇的发明晚了四百年,元朝时又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战国时,中国就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指定了辨别方向的仪器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火药制造的方法,最早出现在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建立了制造火药武器的作坊。
除四大发明外,我国古代科技方面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祖冲之生活在南朝宋、齐两代,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他的一生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他制定的《大明历》测定一回归年(太阳自头年冬至到下年冬至点)的日数为365.24281481日,与近代所测日数只相差50秒。在机械制造方面,制造了可以指示方向的指南车。但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计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计算圆周率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在此之前时期的刘徽曾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3.1416,祖冲之继承前人的成果,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祖冲之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伟大数学家。一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得到这个数值,比祖冲之晚了一千年左右。欧洲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重新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西方数学界称圆周率近似值为“安托尼兹率”,近代有些数学家建议,应以最早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祖率”,这是对祖冲之贡献的公正评价。祖冲之写的数学专着《缀术》,是我国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的必读书,唐朝时被定为学校的课本,中世纪时,传到日本、朝鲜,被他们的学校当作教材。由于祖冲之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所做的伟大贡献,他受到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被镶嵌在俄国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祖冲之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另有,郭守敬是伟大的天文、水利学家,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他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精密度最高的一部历法。他以365日5时49分12秒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相同,却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年。在水利方面,他的成就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开通了通州至元大都的通惠河。
李时珍(1518- 1593)是闻名世界的医学家。他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为解除病人痛苦,立志学医。李时珍从二十岁开始就独立给人治病。李时珍认为有必要重新修订《本草》(中医药物学着作专用名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攻读了八百多种医学书,作了几柜子的笔记。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李时珍终于写成了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着作《本草纲目》。书中补充了许多新的药物学知识,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一万多个药方,很多药物、药方都是新增加的。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内容如此丰富、考订如此详细的药物书,这反映了我国当时已有极高的医学水平。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已被译成日、德、法、俄、英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中国古代曾有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正如当代科学家爱因斯坦、科学史家李约瑟以及国内哲学家冯契先生所提出的,有六个特点,那就是: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明于求道、重于应用、长于辩证。企业管理方法就需要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二节 国学研究动态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作家都在关注和研究全球化。这一显见的世界趋势既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特别是管理科学和企业经验的共享,也凸现出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不同文明的差异、分歧和冲突。在此文化背景中,本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评估,于是国学思想文化重新得到认同和发展。
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组织第58次香山会议,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课题,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作出重大贡献》的呼吁书,之后,国学思想文化逐渐热起来。
199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国学学术着作《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
2001年,教育部提出自然国学、新国学理论等学科,进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2002年9月开始,山东济南大明湖路小学生们每周多了一节课——国学。该学校把国学编为12册教材,对各年级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每天的早自习和课前五分钟,校园内便会回荡朗朗的国学诵读声。
2003年12月9日,百位博导呼吁年轻一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要求年轻一代品德兼优,适应时代发展。
2004年底,《读书与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文引发了儿童读经大讨论。自1998年以来,在一些社会机构和人士组织推动下,北京、湖南、山东、安徽等省市,越来越多的儿童参加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活动。至今,中国内地至少有100多个城市的800万孩子加入“读经”行列。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以及北京、上海、台北、日本、韩国的一些城市都举行了祭孔子仪式。
2005年11月19日,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40多位来自企业界、银行界的成功人士开始为期一年的国学精粹学习,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等。此外,在广州、上海、沈阳等地,“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讲坛”、“古文鉴赏”等类似讲座,已逐渐形成一股热潮。
2006年1月1日,《经济观察·CED增刊》发表评论员文章《商业与国学》,分析国学与工商业活动的关系。同年3月,《商界》第3期发表黄海川的文章《中国商界的国学热》,分析中国商界人士热衷于国学的原因及现状,寻求人生价值和商业沉浮。
2006年4~5月,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百度网络、中国台湾网进行平台支持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引起了网民关注,此次评选中得票率最高的十位大师是王国维、钱钟书、胡适、梁启超、鲁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2006年5月,《经济世界》杂志发表署名岳占仁的文章《国学管理值得期待吗》,探讨国学与管理的关系,指出“要用现代知识系统给国学一个适当的关照和解释”。
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家特别设立“文化遗产日”,一是因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二是由于这项工作艰巨,三是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要有全民族的参与和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保护,全民族应尊重国学思想文化。
2006年6月1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雕塑,这将使在越来越多国家出现的孔子像有一个统一的范本。
2006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04版发表署名陈祖甲的文章《学中文的外国人将达1亿,请国人善待汉语》。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带来了学习中文的全球热。同时,作者对“墙外开花墙内不红,中国汉语水平尴尬下滑”的现状表示忧虑,呼吁国人善待汉语,善待中国民族文化。
2006年6月14日至18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举办北京大学中国国学与管理高层论坛,邀请国内着名国学及管理专家、学者,讲授道家思想与管理、儒家文化与管理、商道及易经管理等内容。
2006年8月以来,随着于丹将《论语》的思想精髓之大,地之厚,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让人重新审视世界观,全国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的热潮逐渐兴起。
2007年以来,国学的热潮活跃于媒体鲜亮的版面,大学的讲堂,尤其顶级名校如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及中山等都面向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出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并且都报出了天价学费;而一些小学也翻出尘封已久的《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声诵读起来。
2007年6月27日,MSN中文网公布了“校长推广国学向学生下跪赠书惹争议”,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为提倡国学,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从6月26日开始,把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给市内小学,作为学生自律和书法选修课。6月25日上午,在黄河路第三小学赠书现场,赠书方的张森校长对要赠出的5000本书,虔诚跪下。面对众人惊异,张校长说,他对国学的下跪,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开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
这一切无不暗示着今日中国人传统文化复归的热情,延续中华民族文化。
第三节 国学热的原因
21世纪国学热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其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建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之前,欧洲中世纪建立的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共同体,而在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但国学在过去百年中起起伏伏,在建国后一度曾被折断,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完全否定。目前光靠政治和外来文化无法完成民族国家的重建,从晚清到民国,创新和守旧的人士都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国家认同的资源。今天国学的复兴,就是继承前人未完成的事业,为整个民族国家寻找一条根植于本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对于现代管理原则也一样,从本国固有文化汲取智慧,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已成为众多本土成功企业家的共识。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所说:“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仅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还要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更要古为今用,推旧出新。”
华夏五千年,中国国学长盛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华商捭阖纵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溯本寻源,尽在道法自然中,融于古代文明里。当代企业家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易经》、《六祖坛经》、《心经》、《金刚经》,思考人生之真谛,品味万物运行之玄妙,领悟事物发展之必然;再读之,可感知中和之妙道,道法自然之始然,潮起潮落之轮回。用国学要义之精神,为当代企业家注入王者之风范,为当代企业注入腾飞之气象,成就完美企业,完美人生。为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寻找一条根植于本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其二,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特别是经过“文革”之后,人跟人的关系变得非常冷漠,许多人的言谈举止以粗俗为美,价值观也发生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年轻一代根本不知孝仁和感恩之心。
2005年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河北张家口67岁的赵老先生,在街头拉小提琴卖艺三年,为在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而他那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大肆花钱购物,还痛骂父亲不及早邮钱,根本不体恤自己年迈的父亲沿街卖艺的辛酸。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是人子之父仁德慈爱的表现,但是却并不足取,并不值得仿效。因为孩子不知情,身教仁德当中缺失了孝悌与感恩的另一半,孩子没有同步生成仁孝心、感恩心,也就不是完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