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以为奇货可居,以金钱和美女,博得异人的欢心。又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买通王后华阳夫人,异人被继位为太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异人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因感吕不韦之恩任其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三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立为王,吕不韦做相国,号称“仲父”,一时权倾朝野。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招聚宾客而闻名天下,吕不韦也开始招揽天下贤士,厚待礼敬,宾客亦达到三千多人。他让这些宾客将自己的所学所闻记录下来,然后汇聚在一起,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总共二十余万字,名为《吕氏春秋》,也叫《吕览》。后来因为他与太后有染,遭嬴政罢黜,被发配蜀地后饮鸩自尽。
吕不韦具有超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才华,也有纵横捭阖、统御天下的才能。《吕氏春秋》的编纂固然有为自己造势、为自己留名的一面,但同时也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政治和文化支持。当时,秦国通过商鞅的改革,国力日益强盛,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大势已成,但是身处西戎的秦国文化却是相当落后。吕不韦深知统一天下可以靠武力,然而统治天下绝非武力能够办到的。因此,在吕不韦专权的十二年中,他一方面派兵攻打赵国、灭周国;另一方面将天下贤士聚集到秦国,使秦国的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秦始皇重法家,只是一味强调苛刑峻法,终历二世而亡,与此比较,足可见吕氏目光之远大。
杂家学派对管理价值具有很好的启发:对不同层次的管理,应采取不同手段,对于企业基层员工的管理手段,重视制度和考核;对于中层干部应以重情重理为主;对于领导企业家等,应将管理简单化。如果在企业决策和战略中,特别是应变市场时,应选用兵家学派,智慧谋略并举,博采各学派之长处,根据自身企业灵活应用。
八、兵家学派
中国自黄帝以来一直注意讲究兵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兵家学派。当今,作为兵家巨着的《孙子兵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远渡四大洋,为世界各国所欢迎。在军事上,在商场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纲领;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略与策略的参谋。
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受到重视。兵家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兵家的重要着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其中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孙武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着于《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第一篇“始计”,主要是说战争之胜负,取决于战前的各项准备和策划。第二篇“作战”,主要是赴境外长途用兵作战,人力和物力损耗巨大,宜速战速决,或以敌人的辎重为己所用。第三篇“谋攻”,主要是说“上兵伐谋”,讲谋略的运用。第四篇“形篇”,主要是说战争中“形势”的利用和变化。
第五篇“势篇”,主要是说高明的指挥官,不抱怨客观条件,而着重于在军事上营造于己有利之态势。第六篇“虚实”,主要说作战中,要善于捕捉敌人之弱点,避实击虚,以实击虚。同时自己则深藏不露,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第七篇“军争”,主要是说明作战中的要领,特别强调要争夺战争中的主动权。第八篇“九变”:主要是说明将帅指挥军队时要特别注意之事,“九变”是形容战场变化之多以及应变的方法。第九篇“行军”,主要是说行军是用兵的重要内容,以及军队在山、川、沼泽、平原等不同地形的用兵原则。第十篇“地形”,主要是说明“隘”、“险”、“远”等各种特殊地形的作战方法,以及将帅易犯的各种错误。第十一篇“九地”,主要是说九种战略地形,以及战于国内和战于国境之外的不同用兵原则。第十二篇“火攻”,主要是指交战时以火助攻的种类、条件和方法。第十三篇“用间”,主要指出在战争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这本军事着作包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对战略战术原则和战争观治军原则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该书认为争战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兵者,诡道也”,盖战以争胜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欺诈勒骗,无所不用其极,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人能使得出来的诡计,都可自由运用。孙子认为:“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理战比短兵相接高明,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合算。要富强,最直接的办法莫如战,把人家的东西抢来算自己的。要不要战或攻?属经济考虑范畴;能不能战或攻?属政治考虑范畴。至于战“必胜”、攻“必取”,则为军事的领域,军事行动要考虑许多细节和技术上的问题,就是兵法,其内容大多是原理原则,需要凭使用者个人的聪明才智,随机应变。现代企业管理中,市场竞争白热化,孙子兵法成为企业家的利器,市场经济本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涉及的战略决策、人才竞争、市场竞争、产品竞争、企业战略决策,兵法里的智谋可以列具一集。
九、纵横学派
纵横学派的鼻祖是鬼谷子,鬼谷子大概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曾教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着名军事家、政治家,是当时的知名人士。
鬼谷子终其一生,创造并完善了纵横学说。通观鬼谷子的学术思想,其实是专注于应用哲学的学者。秦国之所以得以统一中国,便是得益于纵横的连横之学。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政治谋略家,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是一批非常活跃的人物。游说于战国诸侯之间的苏秦和张仪,采取“合纵对抗”及“连横和解”政策,书写出轰轰烈烈的人生,大大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就地理方位看,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成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之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之联横。所谓纵横家就是实施合纵或联横外交策略。苏秦和张仪为最着名的纵横家,着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
《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着作,被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学术,乱世之哲学,讲求实用主义和名利共享,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机应时、知权善变的实践方法论。《鬼谷子》一书由捭阖、反应、内楗、抵、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十二篇,以及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两篇共同组成。前十二篇从确定游说过程中揣摩对象的心理动态,再到抓住对象的心理活动,最后完成游说主张的实施,构成了一个游说之术的理论系统,并鲜明地提出了游说的原理:“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捭阖者,天地之道。”“离合有守,先从其志。”“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纵横术是外交家的权谋,充满了诈谋、阴谋、诡道。这些谋智,将古代政治、外交、军事中的诡秘术和投机充分地显示出来,表现诡辩的逻辑思维价值,尤其是为“阴阳术”提供了理论思维的依据。书中说的捭阖术,讲求开启天地之门道;反应术,力求探测对方之实情;内楗术,巧借内线进说辞;飞箝术,先褒奖而后牵制;忤合术,活力对抗逆转顺;揣摩术,深渊钓鱼投番饵;游说术则认为纵横长短在于辩辞等,它们都被历代乱世英雄所推崇。
鬼谷子认为,不管是君主统治百姓、量才用人,还是军事家统兵打仗、外交游说、商业贸易,在开始行动之前,都要进行揣摩,即“以非常之心去揣摩探求之心”。在揣测的基础上,与事实相对应,进行有分析、有目的的谋略,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用在管理上,揣测和谋略是从整体上分析和了解人事与资源的整合,但要使游说之人信服和取得成绩,管理者必须善于决策和具有高超的实际办事本领,这就是“术”。“术”无“道”则变成诡诈,所以“术”必须以“道”来指导使用方向,方能发挥它的最佳效用,否则便可能成为“奸诈之术”,为人所唾。掌握了“道”的心法和“术”的谋略,观人于微,诚心服务,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十、阴阳五行学派
阴阳五行学派源于《周易》,是中国文化总源头,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因果规律,凡事有其因,就必有其果,凡物总是负阴而抱阳,阴阳和谐图(也认为是太极)如图2‐1所示。阴阳理论通过对物质的观察和思考,把所有物质依其特性分成五类,它们分别是“一曰金,二曰水,三曰木,四曰火,五曰土”。每一类都有一个基本元素代表它的特性。因此总共有五个基本元素,也就是五类物质的五个基本单位,称为“五行”。五行各依其特性产生相间的特定关系。再依其特定关系的机能,找到了正、反两个循环圈。正循环圈是它们彼此依存的“生成力”的圈,这个“力”是属阳性的。反循环圈是它们相互递减的“破坏力”的圈,这个“力”是属阴性的。以此解释宇宙万物生存进化,阴阳五行学说,简称阴阳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邹衍,他对五行进行研究,把这个学说,化成一套公式。说明了自黄帝以来,直到周朝,历史发展生成的现象。经过邹衍的努力,阴阳学说在当时成为非常热门的学问,大受各方的欢迎。邹衍本人也有很高的声誉,很受尊敬。根据司马迁所写的《孟子列传》,他在齐国声名很大。他到梁国时,梁惠王亲到城外迎接他。他到了赵国,平原君靠着他斜着走,并用衣袖替他掸拂坐席。到了燕国,燕昭王亲自扫除道路恭请,并要求列入门墙为弟子,诸如此类。太史公说他游历各国时,诸侯尊礼他到了极点,而孔子和孟子却到处碰壁受困,两相比较,简直天差地别。由此可见,阴阳学说是有它的特点和重要性的。
它的公式既能用来说明过去的历史,也可被用来预测将来。这样就蒙上了一层“宿命”色彩。由于它不是由神的自由意志和命令而来,而是根据物理的自然因果规律而生,所以它的本质是科学的唯物论。
譬如,一个人有了吃喝嫖赌的行为,首先他身体内部的经络腑脏的平衡和谐遭到了破坏,因此就知道他的身心一定不健康,再仔细一点,就知道会患哪一类的疾病。从而知道他在事业上一定失败,再细微一点,就知道社会和团体里哪一部分的人必定受到他的伤害。这一连串疾病、失败、伤害绝非天神的旨意,而是吃喝嫖赌行为的结果。要修正这种现象,拜神祈求是没有用的,除非这个人痛改前非才行。同理,个人在社会里生存,如果犯了谋杀、伤害、偷盗等行为,团体的平衡和谐便遭到破坏。为了维持整体的健康,惩罚犯罪是应当的。这从法律哲学的观点来说,刑法的存在就具备了法理的依据。邹衍也可被称为中国自然法学派的始祖。
邹衍顺应当时的统一趋势,提出“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其着作百余篇,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着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失传。现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清代马国翰《玉函山辑佚书》中辑有他部分遗说。
邹衍“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学说认为,“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按照“五德转移”的顺序,经过了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过程,并预见以后的发展是“代火者必将水”。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阴阳消息”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当世盛衰,“递兴废,胜者用事”,各个朝代按照既定的周期轮换,当运的兴盛者才能行使统治权。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预示。这种带有天人感应色彩的历史循环论五行学说,为建立封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他这套神秘主义的学说在当时颇受欢迎。其学说对西汉董仲舒的“五行相生”观点影响很大,并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将宇宙各部分连贯为一个整体。他认为“赤县神州”中国内有九州;而九个中国这样的洲组成“大九州”,外有小海环绕,再往外便是天地的边际。中国为世界八十一州之一。他得出这种结论,用的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的方法。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由近及远,由已知推及未知,似乎有根有据;其实只是以驰骋幻想来代替真实,描绘了一幅想象中的画图而已。在自然科学尚不十分发达的当时,他能推及世界的广大,也属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