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2008C版)
49311100000001

第1章 我与梦想一起飞(1)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人文精神的旗帜,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伊甸园!它比世界上任何机构都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是呵护青年人至情至性的摇篮,是诱导莘莘学子反身体认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人的熔炉。

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道:“巨人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读了大学,我们会站起来,我们能够站起来。

让我们站起来,拥抱现代人文新世界。

本课要点:

(为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为应当理解和把握的教学内容,为一般了解即可的教学内容,以下十一课标列含义均同。)

理解和把握“康桥”的象征意义。

大学——人生发展的新天地:思考“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

了解孔子、庄子作品的现代意义。

作家作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贴士

一、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篇中外名家作品,包括我与梦想一起飞、“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人生况味,点滴情深、“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那美妙的一瞬间,在我眼前出现了你”、对快乐的希冀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亲情·友情、走出“小家”,实现“大我”、人类命运、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等。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的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次年因并校进入北京大学就读。1918年赴美国留学,先学习历史,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920年到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后就读于剑桥大学。期间开始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浓厚兴趣。

徐志摩是现代新诗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

二、新月诗派

1923年,北京的一些政界人物、学者、教授因为定期聚会而成立了“新月社”。他们大多曾留学欧美,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新月社”的主要文学成绩在诗歌方面,故文学史上把“新月社”称为“新月诗派”。

“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提出着名的“三美理论”: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总之,要用“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新诗格律并非回归旧诗词格律,而是根据现代汉语特点而探索的新的诗歌形式,相对也是比较自由的。

文本提示

一、再别康桥——与最美的梦的告别

本诗选自《猛虎集》。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牵引起他无数关于青春、理想,还有对过去潇洒无羁生活方式的回忆。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

二、《再别康桥》与“三美理论”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的艺术风格和“新月派”的“三美”理论。

从音节来说:本诗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产生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

从形式来说:本诗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

从意象来说: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开头、结尾中“轻轻的”、“悄悄的”,与“挥袖”、“云彩”的结合,把内心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使诗歌具有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思考与练习:

1.理解与把握“康桥”的象征意义。

2.从本诗认识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新月派”的“三美”理论。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

蔡元培

北京大学之设立,既二十年于兹,向者自规程而外,别无何等印刷品流布于人间。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联络感情、交换意见之机关,且亦借以报告吾校现状于全国教育界。顾《日刊》篇幅无多,且半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载长篇学说,于是有《月刊》之计划。

以吾校设备之不完全,教员之忙于授课,而且或于授课以外,兼任别种机关之职务,则夫《月刊》取材之难,可以想见。然而吾校必发行《月刊》者,有三要点焉:

一曰尽吾校同人所能尽之责任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虽曰吾校实验室、图书馆等,缺略不具;而外界学会、工场之属,无可取资,求有所新发明,其难固倍蓰[2]于欧美学者。然十六七世纪以前,欧洲学者,其所凭借,有以逾于吾人乎?即吾国周、秦学者,其所凭借,有以逾于吾人乎?苟吾人不以此自馁,利用此简单之设备、短少之时间,以从事于研究,要必有几许之新义,可以贡献于吾国之学者,若世界之学者。使无月刊以发表之,则将并此少许之贡献,而靳而不与,吾人之愧歉当何如耶?

二曰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才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姝[3],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于是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阂矣。

三曰释校外学者之怀疑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4]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5]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吾国承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常好以见闻所及,持一孔之论。闻吾校有近世文学一科,兼治宋、元以后之小说、曲本,则以为排斥旧文学,而不知周、秦、两汉文学,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其讲座固在也;闻吾校之伦理学用欧、美学说,则以为废弃国粹,而不知哲学门中,于周、秦诸子,宋、元道学,固亦为专精之研究也;闻吾校延聘讲师,讲佛学相宗,则以为提倡佛教,而不知此不过印度哲学之一支,借以资心理学、论理学[6]之印证,而初无与于宗教,并不破思想自由之原则也。

论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则深以为怪。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面之意见,则校外读者,当亦能知吾校兼容并收之主义,而不至以一道同风之旧见相绳矣。

以上三者,皆吾校所以发行《月刊》之本意也。至《月刊》之内容,是否能副此希望,则有吾校同人之自勉,而静俟读者之批判而已。

【注释】

[1]本文写于1918年,刊登于1919年1月出版的《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1号。

[2]倍蓰(xǐ):数倍。蓰:5倍。

[3]媛(xuān)媛姝(shū)姝: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媛:同“暖”(xuān)。《庄子·徐无鬼》:“所谓暖姝者,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也,自以为足也。”

[4]计学:今称经济学。

[5]樊:纷杂。

[6]论理学:今称逻辑学。

小贴士

启蒙巨匠,学界泰斗、北大之父——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原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早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投身革命。民国成立前后两度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修。1917起,先后两次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共十年余,实际在校视事五年,改造旧北大为新北大,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又历任民国政府教育部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长等。着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其着述编为《蔡元培选集》、《蔡元培全集》行世。他是:

翰林造反的第一人。

新政府中科举出身的第一人。

集百家之言为准绳,开未来民主先河的第一人。

文本提示

本文开头简略交待了《月刊》创办的缘起,接着分三个方面谈办刊的必要性,同时也论及近代大学的三项要义。第一,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有贡献于学术。这种研究,既不是单单输入欧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国粹,而是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发明。第二,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而对学问无所求,也不应固守己之所学,排斥其他学问;而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系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第三,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的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通则,行兼容并收主义。这正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实行革新的指导思想,也是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精义。概括地说,即治学之途,宜中外汇通;学生之责,当文理兼修;办学之道,行兼容并包。作者后来还再次特别说明:“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传略(上)》)这些主张,在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也是作者宽厚、从容、坚定的人格魅力之体现:

文如其人。蔡元培作为当世通儒,道德文章、谦谦君子,虽历经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却不是戏剧性人物。本文以一校之长的身份,阐论如此重要的观点,采取的却是平和恳挚的态度,毫无剑拔弩张、咄咄逼人之气;行文朴实,措辞严谨,层次清晰,观点明确,显示出平和恳挚之学者风范。

思考与练习:

谁不曾做过大学梦呢?想当年,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因贫寒失学,无计深造,却又执着不止追求大学梦,以致把自己初涉人生的种种磨难唤做“我的大学”!今天,当你跻身浙江大学,能一语道破“大学何以为大学”之真谛吗?也许,有人会说,大学是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机关;也有人会说,大学是有大学者的知识殿堂;也有人会说,大学是少男少女告别了花季、雨季放牧其爱意的青春田园……诸说皆有一定道理,研读本文,说说你对“大学”的内涵认识有了哪些新的看法。

经典撷英

本课程为大学人文(Liberal Arts)教育开放式课程,除了讲授的作家作品外,我们还从中外古今浩如烟海的名作中撷取一二,以期与经典亲密接触,跟名人大师打个照面乃至小小的对话。

长沮桀溺耦而耕

《论语》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6]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9]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并耕。

[3]问津:津,渡口。询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拉着马的缰绳。

[5]之:代它。

[6]而:同“尔”,你。辟:同“避”。“辟人之士”,即孔子,孔子常躲开那些与自己理想主张不合的人。“辟世之士”,即逃避现实的隐者。长沮、桀溺以此自居。

[7]耰(yōu):农具,用来捣碎土块,平整土地。

[8]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9]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