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2008C版)
49311100000028

第28章 对快乐的希冀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1)

对快乐的希冀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情,它是短暂的,无法永远,却是人生永远的诱惑与希望。

本课要点:

快乐的人生哲理。

“学者散文”(“知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成就与豪放的自我形象。

多维视野与创新思维。

作家作品

论快乐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 d’un poète),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si le bonheur n’était qu’unebonne denie!)。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

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

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初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

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é),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Rodenbach)的诗集《禁锢的生活》(Les Vies Encloses)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épuration)”。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18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Eine bewunderungswürdige Erfindung)”。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注释】

本文收入1941年初版的作者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现选自《钱钟书散文》。

小贴士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当代着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是近代古文家钱基博之长子,自幼接受传统经史方面的良好教育。1929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去欧洲留学,先入牛津大学,后又到法国巴黎大学,1938年归国。先后在西南联大、湖南蓝田师范学院、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清华大学任教(职)。195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性学术着作:《谈艺录》(1948,1984重修订)

《管锥编》(1979)

《宋诗选注》(1958)

文学创作:《写在人生边上》(1941)

《人·兽·鬼》(1946)

《围城》(1947)

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钱钟书学术着作的特点。机智隽永,才情横溢,妙语警句时现,则体现了他学者文学创作的特色。

文本提示

一、本文简介

20世纪中国文学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学者散文”这一种类。本文即是“学者散文”的一篇典范之作。因作者是学贯中西的学问家,故文本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这种文章融学识、智慧、知性、理趣与才情、辞采、感性、情趣于一炉,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一种智性的满足。本文所论“快乐”本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情,其内涵往往为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所不及深察,作者却抉幽探隐,挖掘和阐发了其所关联的人生哲理。

本文分几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议论:先从语言与心理的角度分析“快”与“乐”的关系,跟着指出快乐无法永远;下面谈到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它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而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最后,指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人生仍能乐观。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对快乐的追求正是人生的精神力量之所在。这是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也是全文的主旨。

二、全文6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一)(1-2)从语言与心理的角度切入:“快”与“乐”的关系,快乐不能永远。

(二)(3-4)快乐在人生中的定位: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而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三)(5-6)快乐既由精神决定,人生就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把忍受变为享受。

三、艺术特色

1.联想丰赡,见解深湛,妙思联翩,精彩纷呈。

2.思路开阔,行文跳荡,谈笑风生,结构严谨。

3.语言洗练,多警策之语。

思考与练习:

1.从本文来看,“学者散文”有哪些特点?

2.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发了“快乐”所关联的人生哲理?

3.多维视野与创新思维。

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包孕着作者的神思妙想。写作中一个深意的开掘,一个奇妙的形象或闪光的思想的孕育,一个表述上的大胆突破,靠的是运思的功夫;思路的开拓,激情的喷发,推理的严谨,匠心的独运,靠的也是运思的功夫。多维视野,从各个不同角度发散、换元、转向、创优、求异来深入思考;或加大思维的广度、速度、灵活度,触类旁通;或智慧杂交、思维统摄、辩证分析;或追求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乃至新表述;或以内容取胜,或以形式见长。写作运思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意”的开掘、提炼和表现角度、手法出新上。本文正是作者多维视野与创新思维的智慧硕果。

让我们也来一次智慧冲浪,看谁的角度新、点子多:

猪八戒听人家都说他长得丑,便买了一面镜子自己照了起来。一照,镜中的自己果然丑陋,于是怒不可遏地抡起钉耙,把那镜子打得粉碎。他转身要走,无意中又瞥见散落地上的那些镜子碎片,每一片里都是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就“猪八戒砸镜子”故事列出从不同角度和观点进行议论的文章题目(不少于20个),越多越好,并归纳出思考的诀窍来。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1]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2]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1]会须:应该。

[2]“陈王”两句:曹植当年在平乐观宴请朋友,纵情欢娱。恣欢谑:纵情开怀.饮。

小贴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天宝初召为供奉翰林。为权贵所谗,不到两年被迫辞官离京,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安史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累,下狱浔阳;出狱后又被流放夜郎,幸途中遇赦东归。晚年飘泊江南,病死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其诗热爱祖国山河,抒发美好理想,风格雄健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夸张大胆惊人,语言清新俊逸,被称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他们对后代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存诗900多首,有《李太白集》。

文本提示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慨叹“古来圣贤皆寂寞”,表现出一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傲岸精神。但由于内心的矛盾无法排遣解决,因而诗中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以河水急下、直泻入海的气魄,和笔酣墨饱、豪迈狂放的风格,着力表现了此时的豪纵心情。《唐诗别裁》云:“读李(白)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思考与练习:

1.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2.豪放的自我形象经典撷英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