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2008C版)
49311100000003

第3章 我与梦想一起飞(3)

40年代后期,斯坦福大学将土地出租给一些工业公司开设工厂,建立起影响深远的科研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高级技术工业区。1951年成立了斯坦福工业区,在美国,这种做法当时也是十分大胆独特的,其直接结果是,该区成了大学把技术转移到区内各个公司的重要载体,成了学校从工业界取得新的研究课题的重要渠道,从而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了美国其他高科技和世界各国高校纷纷仿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示范田”。到了80年代,斯坦福工业区早已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硅谷”,成为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技术工业区的榜样。斯坦福大学率先使大学科技研究与工业企业联合,这件事本身也可以壮大学校实力,扩充必要、急需的资金。这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硅谷的崛起,无可争辩地证明教育与产业在现代水平上的结合所孕育的巨大生命力和生产力,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的文化品位,斯坦福的世界声誉与硅谷在环球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体育精神与艺术氛围

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活动十分热心,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这主要是斯坦福校方对体育极为重视,把它放在几乎与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由于校方重视,斯坦福大学不仅体育设施齐全,而且运动项目相当广泛。当然,最能反映斯坦福大学体育水平的是斯坦福大学在全美大学生联赛中的骄人成绩。斯坦福大学的体育运动队比较齐全,自建立这些运动队以来,它们不仅为学校在校际比赛中赢得冠军奖牌,而且还为美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摘取了许多奖牌。这些奖牌折射出了斯坦福人的精神风格。

如同其他一流大学一样,斯坦福大学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十分丰富。一年四季,校园里的艺术活动总是搞得热热闹闹,满园生辉。从舞蹈到戏剧,从创造性写作到电影制片,从音乐到画展,从摄影到演唱会,整个校园每周都安排有这种文化艺术活动,让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从繁忙的学习中暂时解脱出来,享受一番艺术给人的精神快乐。那些富有艺术才华的师生们则利用斯坦福大学提供的良好环境,源源不断地推出他们的艺术精品,为斯坦福大学校园勾画出一条亮丽的艺术风景线。这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得人们在斯坦福大学学习逗留期间,不仅为它的学术地位而折服,而且还为它的活泼气氛而陶醉。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大学文化品位的根本尺度。大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素质来为社会服务的。只有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出大学文化品位的价值。

(《浙江大学报》2002年3月)

数字浙大:浙大2007

2007年是浙江大学提升质量、突出特色之年。

本科生各省高考录取线平均排名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位,研究生新生中来自重点院校的比例达到53.2%。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7.36%,海内外深造比例达到42.6%。

2007年度,浙江大学学生获得全国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还获得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奖等多项国际顶级设计大奖。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保持全国高校第4位。

全年留学生总数达到3020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达到108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32.3%。全年各类继续教育总收入为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培训总收入1.45亿,比上年增长55.7%,其中高层次继续教育占培训总数93.65%。

年度科研总经费达到14.0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稳步增长,面上项目数和批准经费数保持全国高校第1位。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项目数和经费数居全国高校第4位。

2007年,获国家三大科技奖9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为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据中信所统计,我校2006年度被SCI收录论文3146篇,保持全国高校第1位;被EI、ISTP收录论文分别为2760篇和1432篇,均居全国高校第3位。6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位。

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原有24个国家重点学科全部顺利通过考核评估,24个二级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形成了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良好格局。

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4人、“长江计划”讲座教授3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有2个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稳步提高,达到62.2%。

“敞开胸怀拥抱现代人文世界”(学友作文选萃)

廖开敏

我是学过中国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本课程学习之前,可以说是既提不起精神,又没有新鲜感,因此也就不抱多大的期望,姑且作为无奈的选择。

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本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以说在思想灵魂深处受到了震荡、冲击,使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可以敞开胸怀拥抱的整个现代人文的世界。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上过大专的学生来说,昔日文选与写作课程留给我的印象是:老生常谈。

由于当时许多高校(特别是我们专科学校)刚恢复,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上文选与写作课时,高中与大专学的名着名篇几乎一样,分析文章的方法也几乎一样——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等。这门课可以说是我大专课程中最没趣的课程之一。但通过浙大远程教育本课程的学习,使我改变了对本课程的看法。具体地说,本课程具有五个“性”:

(一)明确性。文选第一课,即学习蔡元培先生的文章,使我明确了到大学来“干什么”、“怎么干”,使我明白了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也是大学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发展中坚之时,我们进入了大学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本课程紧扣时代脉搏,事事处处教育学生要明确在新世纪里抱着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学习。通过《工作与人生》一课的学习,教育人们要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工作是人生主题,提倡干工作要干出样子来,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这对我这个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学生来说,特别有启发。这也体现了本课程的第一个特点,即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目的。

(二)开放性。我过去学过的文选课可以说是一种“拨乱反正”,即把过去“文革”中是非颠倒的东西纠正过来,统一思想,这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给人一种压抑感,即有标准答案的感觉。本课程学习后,使我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内容是开放的,有名家名篇,也有无名记者的消息,有小说、诗歌、散文,也有中外电影、MTV、广告、公文,给人感觉是文选课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仙境,而是脚踏实地、非常实在的现实,是我们今天的整个人文世界。教与学,也是开放的,教授不再传授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引导、要求学生有真实感受,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这也跟过去的文选课有很大的不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文选课也能适应这种变化,而我们的文选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教学上,都适应了这种变化,具有开放性。

(三)在线性。我过去学的文选课,都是经典文学,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学气氛很浓,艺术水平很高,思想也很深邃,但都是“过去式”的,跟现实有相当的距离。本课程的学习却紧跟时代,关注现代科技文化给社会带来的每个变化,引发学生对现代生活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如通过阅读李泽楷事迹的文章,引发了我对TOM.com网络的关注,进而对整个网络世界、电脑界的关注、思考。通过浏览各大网站,订阅《计算机世界》等杂志,使我对整个网络世界、电脑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至于落后于时代。我认为,本课程这种在线教学方法,不会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强。

(四)创造性。我上大专文选课时,强调的是“继承”,即去掉糟粕,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东西。而进入新世纪后,浙大的文选课,强调的是创造性。

教师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创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经历,来理解、来深化。如观看浙大三个电视片头后要求学生以世纪之交的人文视野来批评它们的不足与长处,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包括考试,也是开放式的,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我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入学的中文专业学生,在新世纪里再学文选课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本课程给学生自己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发掘性。文选课要成为开放式、现在时的,就必须拥抱整个人文世界、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但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是各方面内容都是了解,都是内行的。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是强求每个学生对每项内容都精通,而是在全面接触各类文章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来发挥,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优点、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兴趣,也容易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本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是在学习一门“专业”课程,尤其不是在学习一门“过去的”、“经典的”专业课程,而是拥抱整个现代人文世界,在与现代人文世界的接触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作者为浙江大学远程教育2000级专升本学生)

影音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信息社会的立交桥,从这里可以通向社会的多个方面。影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是审美的最佳窗口,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新天地。

影视艺术以绚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语言,浓郁的创新意识,昂扬的时代精神,以及不断增长的文化底蕴独占当代文化艺术的鳌头。影视艺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就其样式来说,主要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纪实类和综艺类等电视节目。

今天,你只须坐在一台多媒体电脑前,就可看电影、看电视节目、听音响、做游戏、电脑查询、电脑购物,与远在他乡的朋友在屏幕上交流。正是这种无所不至、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瞬息即至、无远弗届的迷人魅力,谁能离得了她?!

110周年浙江大学校庆

百年浙大[1]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200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华诞。

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诞生于杭州,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几所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发展成为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时期,浙大“文军长征”,举校西迁,办学不辍,成果丰硕,至40年代后期,学校已崛起成为拥有7个学院,并涵盖文、理、工、农、医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在杭的学科分立为4所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各自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9月15日,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今日“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中国着名高等学府。

110年的栉风沐雨,110年的薪火相传。在这里,林启、蒋梦麟、竺可桢、马寅初、钱三强、路甬祥曾经主持校务;在这里,马一浮、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卢嘉锡、谈家桢曾经延席授课;在这里,陈独秀、夏衍、胡乔木、邵飘萍、李政道、叶笃正曾经负笈求学;在这里,160多名院士曾经执教或求学;在这里,数十万求是学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求是精神源远流长,创新文脉历久弥新。今天,浙江大学22个学院的24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在十一个大学科门类的知识海洋里自由.游;1100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6000余名博士研究生,在312个硕士点和237个博士点上潜心研究;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的,还有1200余名外国留学生;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有3500余名教授、副教授和其他教职员工。

古韵新风,共庆华诞。在新的时代里,古老学府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万千师生力行求是,奋发创新,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注释】

[1]本文选自浙江大学110周年校庆网。浙江大学110周年凤凰台专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