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法则: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49316000000025

第25章 批评—一事无成的无名小卒才能免于批评(2)

另外,由于缺乏充足的信息,我们对于他人的评价可能来源于别人的传言,你会盲从别人的想法,当别人如何看待这个人时,你也会随着做出同样的评论,这显然不公平,因为当别人刻意抹黑对方时,你也容易跟着犯错。

如果我们根本不了解某个人的话,那么不要轻易去批评对方。你需要更为客观地去了解对方的一言一行,你需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接触对方,只有从学习当中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对方在想些什么,你能够了解对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去评判对方行为上的对错。

我们中的很多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验,那就是拿起猎枪或者弹弓去射杀一只知更鸟,很显然我们从口耳相传的经验中了解到知更鸟的那些邪恶故事,我们因此坚定地批评和仇视它,并以杀死它来作为对它的惩罚。但是这种体态娇小的小鸟,身披彩羽、歌声婉转,它还是捕捉害虫的益鸟。也许有人曾经试图告诉你不要拿枪对着它,但是你仍然会这么做,甚至于只是为了试一试自己的枪法。知更鸟总是为我们的鲁莽而付出代价,因为我们从来不曾想过先要努力了解真相和事实,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对人对事做出一番评论,而在此之前,自己对那些东西竟然一无所知。

这种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人际交往中也很突出,比如说种族歧视,我们甚至都不了解一个黑人的孩子或者青年是好是坏,他是什么人,他从事什么工作,可是有些白人就是愿意将他当成罪犯,当成黑人社区的贩毒者和强奸犯。我们就会轻易地说“哦,那个孩子啊,他一定是个坏家伙”,我们依据外在的视觉感受,依据道听途说从道德上来审判一个人,这实在是欠妥的行为。事实上,这些被你蔑视和批评的人也许是非常出色的工程师,也许是商业奇才,也许是非常善良的人,也许将来会成为美国的总统,可我们的草率和偏见掩盖了事实真相。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谦卑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尝试着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生活的技巧,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去做出评判。

1971年,博克成为哈佛大学的新校长,上任之前,很多人都对他提出了质疑,毕竟博克曾经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而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是哈佛大学的死对头,而且因为哈佛自身所犯下的愚蠢错误,才导致了斯坦福的诞生,因此哈佛人对斯坦福抱有成见和敌意。博克的就任无疑给所有哈佛人捅了一刀,大家都担心博克这个人会就此毁掉哈佛大学的数百年清誉和名声。

但是关于博克这个人,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也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他却要面临和承受各种各样的非议和批评声,内在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前一任的校长普西和少数的几位领导者却非常信任博克,他们坚信博克可以很好地引领哈佛大学,他们甚至建议学员和其他老师向他学习,并尽可能地了解博克的为人以及出众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大家发现博克实际上并非传言中的卧底,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无能之辈,与此相反的是,他对于哈佛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事实上,正是因为博克提出了哈佛的“核心课程计划”,使得哈佛的办学理念从单纯的注重知识培养转移为注重教养的培养,毫无疑问,这种教育新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正因为如此,博克成为在位时间仅次于艾略特的哈佛校长,他直到1991年才卸任,在这20年中,他对于哈佛走向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毫不客气地说,哈佛人差点因为自己的偏见和鲁莽而毁掉了一位杰出的校长,而这件事也使得哈佛人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他们开始遵循博克的意愿,开始提升学生的教养,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更多人开始崇敬博克,并积极向他学习。

所以永远不要轻易去评价一个人,更不要轻易去批评他,我们不要总是用评价知更鸟的方式来评判别人,除非你足够了解他,除非你了解事实的真相,否则你所做的你所想的都缺乏根据。而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学习他,从他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中去领悟对方的人生,去弄清楚对方最真实的那一面。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鲁莽行事,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犯下类似的错误,把矛头指向一个人似乎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我们甚至懒得考虑自己这么做是否恰当,因为我们已经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并认为环境要素是值得信任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什么。但是从负责任的角度来说,年轻人不该过于草率,因为这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明确一点:没有足够的了解,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

没有批评的声音,你该如何成长

批评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使你变得更加坚强完美。

—哈佛法则

哈佛的心理学家泰勒认为每个人都怀有批评恐惧症,一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在他们看来批评就是一种否定,就是一种贬低,所以多数人都对他人的批评声表示不满,也许你能够虚心接受,但是从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来说,他人的批评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悦和尴尬。一旦这些外来的冲击超出了我们能够承受的心理界限,那么问题就会开始爆发,我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并开始抵触他人的指指点点,甚至曲解他人的意图。

想要防止矛盾扩大,我们应当了解批评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因为兴趣爱好,或者是满足个人无事生非的欲望?批评者是何居心,批评是否具备什么益处呢?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于批评的认识,将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展望和自我认知的水平。事实上,批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我们从孩提时代就遭受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并且引以为戒,这些批评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规避错误和风险。通过批评,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助于完善个人的形象,我们能够从自身以外的立场上来认识一个相对真实的自我。实际上,外来的评价有时候比自我认知来得更为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提示和警告来发现并纠正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多数时候,你忠诚地维护自己正面的形象,防止任何一个污点被发掘出来,但事实上批评的缺失容易让你失去最基本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没有人告诉你做错了,没有人纠正你的错误,你还可能发生价值观上的曲解,对生活也会失去全面的认识。下一次,你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而且错误会越犯越大。

换句话说,批评实际上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想要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一些,那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要主动请求别人的监督,不要去排斥那些批评者。当别人攻击和批评富兰克林时,他诚心悔过:“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这位来自哈佛大学的政治人士一生中很少犯错,而且德高望重,但仍然谦卑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他将其称之为完美人生的一种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