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法则: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49316000000030

第30章 坚持—哈佛人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1)

哈佛大学是一个高尖端人才聚集的地方,但是学校最重视的并非是学生的个人能力或者是智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到底的学习态度,学校认为这才是人生最需要的一种特质,因为越善于坚持且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往往离成功越近。在哈佛大学中,每个人都必须明白一点:成功的到来不是因为你的智慧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和魅力,而是你耐心等待的结果。

不怕失败,就怕放弃

放弃比失败所带来的伤害更甚。

—哈佛法则

当命运之神给我们稍微制造一些麻烦的时候,我们中的部分人只会对它说:“我再也不想干了,这件事没有任何指望了。”这是怯懦者的行径。我们在退缩、在恐惧,并且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我们不仅缺乏自信和毅力,还在计较失败是否还可以对自己更加仁慈一些。老实说,我们轻而易举就在失败面前表现出恐惧和屈服的薄弱意志,这不足以使我们走得更远,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做到更多。

你害怕失败吗?是的,没有人不害怕面对失败,没有人能够若无其事地承受失败的打击,真正对失败置若罔闻的人并不存在,无论你多么善于掩饰,你的悲观失落表情还是会表现出来。我们相信这一点是源自人性最真实的反应,除非你是铁石心肠的莽汉或者没有什么头脑的笨蛋。但是恐惧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害怕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轻易去屈服,我们在与生活常态做斗争时,表现出来的懦弱的确是对生活不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当我们开始放弃的时候,只能说自己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了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以及巨大伤害。很多人总是偏执地认定挫折和失败就是无能的象征,这是一种自我恐吓和摧残,事实上你也不能肯定自己就一定做不好这件事。我们对自己所持的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的确让人感到惋惜,因为我们轻易就否定了自己,或者说我们害怕再次面对失败。

有关失败,我们没有必要再多加赘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依然没有办法真正克服挫折,没有办法认真对待失败。从伟大人物传记和成功学说教的只言片语中,我们所受的教诲尚不足以抵抗对于现实生活所怀有的恐惧,我们仍然坚信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还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旦失败,我们的内心就备受打击。

但我们完全可以看一看身边的人,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或者是亲人,看看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处理那些不顺心的事情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那些伟人或者成功者身上寻找借鉴的价值。当他们在失败中坚持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一定比失败之前更高,他们所获得的成功也要更多一些;可是当他们感到失落并因此放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人通常都是一事无成的。

在哈佛大学中,这种经验是无须赘述的,哈佛的成长就是依赖于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当初,大家兴致勃勃地想要将哈佛打造成剑桥大学那样的名校,当然一开始并不如愿,仅仅招收到4个学员成为笑柄。当一个学校仅仅有4个学员的时候,那的确很糟糕,你可以想见当时它承受了多少的非议和压力,但是好在支持者们没有就此放弃,否则世界上会少了一个顶级的学校。

可以说哈佛从建校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坚持到底的基因,哈佛的字典里可以允许出现“失败”这两个字,但是绝对不可能存在屈服和放弃。到了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哈佛人是打不倒的,哈佛也是不会被击垮的。

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之一,当然和其他导师喜欢大谈成功学,喜欢描述哈佛的正面形象的方式不同,沙哈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讲述者,他对于失败似乎更为迷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没有人会拒绝成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失败。因为失败而放弃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这显然违背了生活的本质。所以沙哈尔多年来一直同他的学员讲述失败的案例,讲述自己失败的案例,他所要表述的中心永远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放弃就是处理失败最好的方法。

作为正统的哈佛人,沙哈尔是真正了解哈佛精神和法则的,他曾经四处演讲,而且演讲内容都千篇一律,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学生们的热情和兴趣。沙哈尔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生活的真相,了解失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才会坚持保留“相信生活并为之继续努力”的想法。

坚持,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种品性。我们为什么要有自信,为什么要坚持?因为我们不是一个服从者,不是命运的服从者,我们需要去反抗,需要去坚持自己的理想。面对失败的时候,你要丢掉的是眼泪,是无端的恐惧,是失败的习惯。我们应当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一点是构建生活的基础,一旦我们对这个基础抱有坚定不移的态度,不去恐惧,不去放弃,不去屈服,我们就可以成为生活的主宰者。

这个世界是为我们每一个人而存在的,而你却轻易放弃了享受这份权利,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失败而谨小慎微地生活,如果我们在失败面前果断地放弃和屈服,那么成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样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失败,因为当一个人的信念被彻底摧毁后,成功就毫无希望了。可以说,失败就是恐惧和懦弱者的习惯,而这样的生活原本就不值得去过。生活对于我们唯一的启示就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理由谦虚而卑微地接受生活的考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怀抱希望和信心,我们应当坚信未来还在自己的手中,并要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尤其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更有底气去抵抗失败,更有勇气去承受失败带来的巨大冲击。年轻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年轻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恐惧失败的,我们真正应该感到害怕的是放弃了对未来的幻想,放弃了继续探索人生,因为放弃意味着一无所有。

凡是成功的人都曾遇到过天大的挫折

一个成功者,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经受失败的困扰。

—哈佛法则

“如果你是一个成功者,那么首先你是一个饱尝失败的人。”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却是一句至理名言。尽管我们多数人都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仅仅是从书本的那些干瘪理论中机械性地记住了这一点,但失败的确和成功联系密切,在很多情况下,失败甚至比成功更具有价值。

通过失败的经历,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度量,无论你是美国人、中国人、俄罗斯人、英国人还是非洲拉美的兄弟姐妹,失败所能验证的事实真相实际上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论是庸人还是天才,都能够从失败的反应中反映出来,失败有时候比成功更能说明问题,可以说正是失败和挫折的存在,区分了成功人士和庸人。

从那些伟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记,那就是失败,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重大的人生挫折,他们对于失败和痛苦的领悟都要比常人更加强烈一些。当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对宙斯的地位提出质疑时,这位众神之神自信地说:“谁承受了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谁就成为最强大的人。”事实就是如此,那些最顽强最强大的人物,通常也是最大的挫败者,生活在给予他们伤痛和苦难的时候,也留给了他们克服伤痛和改变生活的能力。

多数时候,失败比成功更能说明问题,因为成功还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失败却总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问题,它的出现往往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失败总是能够迫使我们反省自身的行动,总是能够催促我们成长,失败往往就像是一个警示器,用来界定我们的行为,用来纠正我们的错误。这一点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尤为重要,可以说正是由于失败的存在,才造就了伟大和成功,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古往今来,有太多出色的人才,他们的成功,他们所建立起的不世功业,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通常,我们都被成功的光环迷惑了,我们误以为成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是成功背后的失败和痛苦折磨却是不可忽视的。当你觉得成功是唾手可得的时候,实际上离成功尚远。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但凡那些成功者,实际上都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这一点是用不着去怀疑的。

在多如牛毛的成功者当中,我们对于他们的失败经历也应当如数家珍。贝多芬遭受了不幸的童年,受过失恋的打击,同时又被疾病所困扰,但是他却奏响了最富生命力的乐章,没有人能够怀疑他的伟大。林肯总统一生都在遭受挫折和失败,但是他最终还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还有那位击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吃败仗。

今天,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伟人或者成功者的失败经历,并非是一种传说或者不切实际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些失败和伟大甚至天差地别,你没有办法去想象那些风光人物所经历的不堪往事。但若是从成功之处寻根索源,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那就是失败,可以说正是失败促成了非凡的功业,正是失败和挫折铸就了他们的伟大。

2005年,哈佛大学的潘恩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对全世界最成功的数百位政商界人士进行采访和研究,结果发现每一个成功者平均经受了3.7次重大的失败和人生危机,而至于那些小挫折更是数不胜数。潘恩教授还发现了一个定律:成就越大的人,所经历的失败往往越多,而且失败的程度也越大。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多数时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当然,多数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成功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事情,而成功之前的那些事并不值得深究和推敲。我们永远都在寻找一个结果,但是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却知之甚少,也许我们惯于从老人那里听到一些只言片语,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未来的生活趋之若鹜,使我们忽略了成功路上的风险和失败,可是这些失败和风险并不是才华可以抵消的,没有人可以避免,而成功者更是没有办法避免和拒绝。这些失败也不是一笔就可以轻松带过的,只有当你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明白其中的痛楚,而坚持承受这份痛楚,恰恰是你走向成功的一个过程。

但是究竟能够有多少人可以从困难和失败中坚挺过去,这是值得思考的,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这也是一个定律。尤其是那些伟大人物,更是少之又少,这并非证明了多数人没有能力去达到成功,而是多数人没有办法承受失败带来的沉重打击。可以说失败摧毁了一切,包括我们的信念和决心,而那些能够抵抗挫折的人最终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往往能够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

今天,年轻的一辈当中并不乏能力出众的人,但是对于生活的浅尝辄止阻碍了他们迈向成功,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失败,他们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超出了对成功的渴望,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生活的艰险和无奈,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信心很快被瓦解。我们还需要更加强大的自信和承受能力,需要更为强大的意志力,我们需要更加淡定地面对困难,要知道当挫折越大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成功也许也会更大。

那些折磨你的人其实是成就你的人

那些伤害你越深的人对你的成长越有裨益。

—哈佛法则

当恺撒大帝登基称帝时,信心满满地对心腹说:“谁是你最大的敌人,谁就能够成就你的功绩。”千百年之后,这句话已经成为成功者的座右铭。我们在成功的路上,不免要追问自己:谁才是我最大的敌人?谁才是带给我最多困扰的恶人?谁才会在我生命中扮演阻击者的角色?

当然,多数人仍然采用简单的二分法,粗暴而感性地区分好人和坏人,和自己在一起的就是朋友,是好人,对我们的成长有益;和我们作对的人就是坏人,会影响我们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愿意相信这样一件事:我们的对手和敌人总是在制造麻烦。所以你在厌恶他们,你在排斥和抹黑他们,你想尽办法来击打对手,并且希望能够征服他们。但是,你要知道,任何一个成功者,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敌人,哪怕对方很弱小,你也不能忽视他的能量和价值。事实上,我们常常会感情用事,只要是敌人,我们就坚定地认为对方一无是处,就会想尽办法除掉对方。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有什么对手,不希望自己与任何人竞争,但问题刚好出在这里,当一个人失去竞争对手的时候,他离毁灭往往也就不远了,至少他无法获得成功。

在仇视和排斥敌人的时候,在尽量躲避那些伤害自己的人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重新梳理一下生活,需要改进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事实上,我们需要敌人,需要一个善于针对自己、攻击自己、迫害自己、折磨自己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当对方处处压迫我们时,我们才有机会获得足够的动力去成长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