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基层组织处于社会、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组织基础,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形式,是党在各个社会单位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石。党的组织的发展壮大、党的战斗力的形成、党内各项活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群关系的密切,这些都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些方面无不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历届省委充分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既充分贯彻中央的政策和精神,更根据浙江改革开放先发的实际,不断探索和实践基层组织建设新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其中之一,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尊重和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的基层组织是直接与党员发生联系的一级组织,是党员履行权利义务的基本载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障如何,党员权利义务行使情况如何,党员的活力和积极性发挥如何,是衡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坏的基本标准。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创新党员管理服务机制
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理论上讲,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党内民主的层次上讲,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因为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二是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服务的层次上讲,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基层组织建设应当是以党员为中心展开的,基层组织的执政基础的作用的发挥,应当也必须是通过管理党员、服务党员,发挥党员作用,保障党员权益来实现的。对于我们党来说,充分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时间尚不长,但浙江省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的管理教育服务当中,确实有意无意地实践着这样的理念。
(一)稳步发展党员,保证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
改革开放30年,浙江的党员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浙江省在党员队伍建设理念上的实践。浙江省各级党组织充分实践了中央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精神,着眼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扩大组织发展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从规模上看,改革开放30年,浙江省的党员队伍增加了近三倍。在规模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最突出的是在学历结构上。1980年,全省党员总数为110万人,其中女党员为近12万,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为2.3万人,占2%。1998年,全省党员总数为210万人,其中女党员32万人,占15%,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为30万,占14%。至2006年底,相应数字为,全省党员总数达到276万人。其中女党员占20.94%,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27.09%。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中,女性党员所占比例增加了近一倍,这说明女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所占比例则是原来的13倍还多,说明党员的学历层次确实有非常大的飞跃。这一方面是由于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以来,浙江各级党组织更加注重在知识分子当中发展党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格外注意按照中央相关精神,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1978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5.8%,1983年上升为20.9%,1984年则为21.95%。1985年,浙江省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要求,规划从1985年到1990年,全省每年发展10000多名知识分子入党,使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员比例达到或接近40%。
此后,全省各地加强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工作。到1990年,共发展各类技术人员党员59216名,在大学生、研究生中发展党员10628名,全省合计发展知识分子党员69844名。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前十余年中,特别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是党员发展中结构改善的一个根本举措。这使浙江的党员队伍的知识学历层次有了一个极明显的跃进,这也从进口上为提高党员的质量和素质打下基础。
除了贯彻中央关于发展知识分子入党,加强生产一线的发展党员工作等精神外。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在发展党员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浙江各级党组织也本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宗旨对待党员发展问题。比如,1989年中央组织部的有关文件当中,明确私营企业主不能入党。浙江作为私营经济特别活跃的省区,既有不少党员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成为私营企业主,也有一些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私营企业主在政治上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十分严格地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办,要么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既不直接违反中央文件要求,又能满足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的愿望,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浙江各级党组织更多地偏向于后者,在1989年之后的几年间,浙江地方党的支部,谨慎地通过变通的方式发展私营企业主党员约1500人。到2002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对这一问题有新的阐释之前,浙江已共发展私营企业主党员5574人。浙江的实践实际上为这一问题的理论突破提供了实践基础。
2004年,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
浙江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浙江省2005-2010年发展党员工作规划》。确定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思路,提出着眼于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的要求,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地把全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认真做好教育、培养、考察、审查等各项工作,严格把关,确保每位新发展的党员都符合党员条件和党员标准,确保党员质量;不断改善党员的年龄、知识和行业分布等结构,保持党的力量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均衡发展,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注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搞突击发展,也不停止发展。党员发展工作的目标是:每年新发展党员数量控制在党员总数的3%左右,党员占全省人口的比重控制在6%以内。进一步做好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工作,认真做好在校大学生和高知群体中的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新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同时,逐步实现35岁以下的新发展党员比重占75%以上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比重占5%的目标。在实践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浙江各地基层组织积极实践,探索出了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制、发展党员公示制、发展党员票决制等发展党员的程序和机制,提升了全省党员发展的工作水平,确保了新世纪党员队伍素质的持续提升和结构的持续改善。
(二)教育培训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党的建设的最经常最基础的工作。党员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党员理论和文化素质,增强党员党性,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发挥广大党员的聪明才智,和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党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979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当前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后,浙江省委及时下发《关于组织全省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的安排的通知》,要求通过层层举办学习班,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精神。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后,浙江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准确把握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联系浙江实际,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整个80年代的党员教育重点在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和党规党纪教育,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和扭曲了的党内教育传统和制度。
到了90年代,浙江党员教育最集中的是“双学”活动。1995年4月,浙江省委根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活动”的战略任务,下达了具体实施意见,对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的一般党员和党支部委员以上党员干部的集中学习时间和方法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到1997年,有4700多个基层党委、12.88万个基层党支部组织了集中培训,182万党员参加了学习,占全省党员总数的95%。1998年9月,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广大党员中继续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章活动的意见》,要求以党课教育为基本形式,发挥基层党校的主要阵地作用,使“双学”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新世纪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浙江省委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党员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的战略部署,紧密联系浙江省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历时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的实践、理论和制度成果。13.98万个基层党组织的247.9万名党员走进先进性教育的“大课堂”,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全省共调整和整顿基层党组织4414个,找到流动党员10.5万余名,新建基层党组织4098个,全面建立党员创业承诺制和“双带”绩效公示制;安排3.5亿元财政资金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活动场所问题,专门下拨1亿多元财政资金解决村干部误工报酬问题,对全省3万名生活困难党员进行了慰问帮扶省委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提升活力、固本强基,解决了一批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度重视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委就多次提出用现代化的手段和现代知识培训党员,各地运用电视、放像机等手段开展党员教育。1987年,宁波率先成立党员电化教育办公室,1990年省委组织部成立了党员电教中心,初步形成了省、市(地)、县、乡镇4级党员电教网络。进入21世纪,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党员教育的新抓手。2003年,浙江根据中央精神,开始选择绍兴县、象山县、丽水市莲都区进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2004年底开始,浙江省作为中央的试点省,在宁波市、湖州市和绍兴县、象山县、桐庐县进行扩大试点工作,初步搭建了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平台,整合开发了一批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