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浙江社区党建工作重点突破的一年。突破首先是在社区体制上。针对长期存在的居民区规模偏小、设置不合理、资源割裂、难以适应城市基层管理的实际,浙江各地对社区体制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杭州市在2001年3月底,以原有居民区为基础,以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将市区原有的563个居委会调整重组为266个新型社区委员会,一个社区一般管辖大小为1500~2000户左右。宁波将城区原有的276个居委会辖地调整为146个社区。温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市也全面推进这项改革。通过调整,规范了社区的定位。重组后的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委员会、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或社区共建委员会),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基本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社区党建的大发展源于浙江省委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提出将社区党建工作列为2001年省委抓党的建设的重点。省委领导带头密集调研社区党建工作,各地纷纷把社区党建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杭州考察社区党建工作,指出:“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改革、发展,关系到社会和稳定,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社区党建工作。继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对社区党建工作十分重视,把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多次前往西湖区翠苑一区调研、指导工作。2002年2月,省委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2003年4月和10月,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杭州、宁波召开全省城市社区工作会议和全省社区建设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2003年底,在嘉兴召开了全省城市社区现场观摩会,大力推动了中小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在省委重视和领导带动下,全省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使浙江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01年,也是浙江社区党建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一年。在各地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浙江省委于2001年10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搞好社区建设关键在于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提出了浙江社区党建“五个有”工作目标:(1)有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斗力强的、群众信赖的社区领导班子;(2)有一个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单位共建机制;(3)有一支以党团骨干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活动的志愿者队伍;(4)有一个能使社区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服务的社区服务网络;(5)有一套党组织实施领导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制度。
“五个有”目标成为浙江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从总体上推动和提升了浙江省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浙江省还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创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的通知》、《浙江省社区资源共享实施意见》、《浙江省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浙江小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党建工作。
2001年以来,浙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工作:一是健全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根据《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全省各级都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明确了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省委建立了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下设若干指导组,分别由有关职能部门组建并承担相应责任。各县(市、区)委重点搞好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规划,提出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街道党工委主要抓好落实,创造性地推进工作。各地抓社区建设和党建的情况,列入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内容。同时对与社区党建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形成各方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浙江省着力抓好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队伍摆到重要位置。全省各地把选好配强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为加强社区党建和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关键来抓,采取从机关下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办法,加大了支部书记选拔力度。杭州市以居委会调整为契机,注重解决党支部书记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的问题,坚持按照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的标准,通过选聘、下派、招聘的方式,新选拔了100多名社区党总支书记。各地还积极探索对社区工作者实行招聘改革,普遍采取了“派一批、留一批、招一批”等办法选拔社区工作者,使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懂管理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第一线。同时,各地进一步抓好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一些地方规定新当选的社区工作者必须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留任的也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补训。杭州市在以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素质为重点的“领头雁”工程建设中,统一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场地、培训师资,对全市社区书记和楼道党支部书记普遍进行一轮培训。
三是创新组织体系,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浙江省坚持优化组织配置,形成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网络化体系。全省城市社区以“支部建在楼道”为重点,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基本做法是:针对社区党委所属支部党员人数过多、规模过大,管理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的状况,调整基层党支部设置,按照便于教育管理、便于作用发挥、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以一幢楼房或几幢相邻楼房为主,以20名左右党员为宜建立支部。
这一办法最早在杭州市实行,经历了探索,创新,推广,再创新的过程。较早探索这一做法的杭州市下城区主动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推进社区党建方法、组织、机制创新,实施“四进楼道”,即支部建设进楼道、教育管理进楼道、作用发挥进楼道、监督评议进楼道。既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又大大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5年始,他们又尝试以楼道党支部工作为重点的社区党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加强对社区党建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四是创新共建机制,整合社区资源。浙江省委认识到,搞好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于强化社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认同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推进和深化全省社区建设和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各地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工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绍兴市区共有110个市级部门与47个社区结对共建,探索“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建文明”之路。宁波市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和积极性,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使78%的小区达到了市级文明小区的标准,成为全国文明社区建设的典型。温州市组织广大党员和社区内共建单位开展“六联六共”活动,即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城市卫生联管、共创优美环境,社会治安联防、共保社区平安,社区服务联办、共享社区资源,计划生育联抓、共同落实国策,科学文化联教、共促素质提高,促进了文明社区建设的开展。
五是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工作效果。浙江各地根据各自特点、优势和社区需要,在工作载体创新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探索,许多探索经过总结、推广已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003年7月,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的通知》,各地围绕省委提出的“五个月”工作目标,把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整体规划。温州市将创建“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的工作和原来开展的创建“精品社区”相结合,把创建作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抓手,在市、区、街道三级以分别为10%、20%、30%的比例确定了“五好”示范社区党建创建单位。通过创建来全方位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已经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其他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服务党员群众,充分体现社区党建的主体性维度
居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党员是社区党建的主体,社区党建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浙江省坚持把服务作为社区党建的主要内容,服务活动作为社区党建的重要载体,以党建推动服务,以服务丰富党建内容。从社区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真正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真正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群众和普通党员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作用。
浙江省《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市、县(市、区)要统一规划,逐步建立以县(市、区)服务中心为指导,街道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支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同时,驻社区单位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向社区群众开放有关服务活动设施,形成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服务格局。浙江各城市纷纷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分别设立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吸纳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服务网络,开设社区保障、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志愿者服务、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计生服务、党群工作指导等服务窗口。基本形成了以区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镇)党员服务中心为主体、部分社区(村)党员服务站为支点的区域性服务体系。杭州市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把社区服务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宁波市创立了“81890”,嘉兴市设置了“96345”求助热线,金华市建立了“365服务中心”,这些公益性服务平台,搭起了便民利民的桥梁,把社区服务提高到了新水平。
党员是社区服务工作的主体,如何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服务、服务党员的社区服务良性机制,就至关重要。浙江各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和发挥社区党员群众的主体性的:(1)设岗定责发挥党员作用。一是调查摸底,合理设岗,确保社区每一位有服务能力的党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每一项社区工作都能得到党员的广泛参与。二是党员认岗,支部定岗,让社区党员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一至两个岗位,各楼道党支部对每一名党员申报的岗位讨论审定。三是公示明岗,引导履岗,帮助党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履岗计划,组织集中为民服务等,引导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发挥作用。四是考核评岗,表彰先进,定期对党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对表现出色的党员进行表彰,并推荐为共产党员先锋示范岗。(2)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一是实现组织网络化。建立了区、街镇、社区和楼道四级志愿者队伍和党组织网络。二是管理社会化。以专职管理、自我管理、网络管理、激励管理等方式,实现志愿者管理的社会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志愿者力量,发挥志愿者作用。三是服务阵地化。如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在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统一规范五支队伍,即建立以知识型党员、离退休干部党员为骨干的宣讲团,以文体型社区党员为骨干的文工团(腰鼓队、合唱队),以服务型社区党员为骨干的义务团(电器维修、理发等),以治安型社区党员为骨干的巡查团(党员义务巡逻队)、以家政型社区党员中介为骨干的服务团(家政服务)。五支队伍由街道统一制作队旗,建立志愿者人员名册及活动情况记录,以此来推动街道、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全面发展。四是活动项目化。如杭州市下城区针对中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管、无处去的现状,开办社区“4.30学校”;利用辖区高校大学生资源,推行“1+2帮1”的帮扶弱势群体新模式;实施社区医疗志愿者“一网四队”工程,为辖区居民提供24小时卫生服务。
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社区内的帮扶机制。浙江各地社区把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扶贫解困的“民心工程”来抓。
针对部分群众的生活、就业困难,各地普遍建立“春风常驻”帮扶困难群众长效机制,提出对于困难群众“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助一个,帮助一个解决一个”的工作目标。比如,杭州市下城区建立党员互助基金,扎实开展关心困难群众、关心困难党员的“双关心”活动,党员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与困难党员结对的“双结对”活动,党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的“双带”活动,帮扶下岗党员、群众再就业“片长”负责制,从就业、生活、身体、精神上关心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区级机关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共结对618个,累计帮扶困难群众14751人次,累计帮助1659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有党员504名。
浙江省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以各级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志愿者组织和义工服务为补充的服务网络。通过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极大满足了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密切了党群关系,大大增强了党在社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