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49352300000049

第49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17)

3.制度设计

在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上海市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建设,为学校辅导员队伍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学校制定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生辅导员晋级管理办法》、《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关于优秀学生辅导员的评选办法》等文件;2006年,拟定了辅导员日常培训、岗前培训等一系列管理办法;2007年,拟定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2010年,学校又出台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聘期岗位任务》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近期,学校正在进行充分调研,着手完善辅导员选聘、导师制、职级评聘、挂职锻炼、考核等办法。这些文件从学校实际出发,通篇贯穿中央16号文件精神,对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比如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和双重管理”,在文件中已有很好的体现。

4.培训拓展

为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建立了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为辅导员提供前沿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主要有辅导报告、专题讲座、社会考察和国际交流,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学校邀请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登台授课,强化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学习;选派多名辅导员赴复旦大学参加教育部辅导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和市教委主办的职业化培训和心理健康咨询师培训。同时,着力拓展辅导员的国际视野,创造条件选派辅导员到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高校交流。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论坛,引导辅导员加强对日常工作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培养辅导员的理性思辨能力,加强辅导员工作交流,努力推动辅导员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学校鼓励辅导员工作创新,引导其运用易班等现代多媒体信息工具,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辅导员明确了责任,加强了理论研究,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能力。

5.培养发展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学校积极搭建辅导员流通的“立交桥”,打通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等岗位的流动通道,实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有机结合,推动辅导员队伍多样化发展,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自2004年以来,学校已有38名优秀辅导员走上管理岗位,12名优秀辅导员走上讲台成长为专业教师,另有4名辅导员转至校外其他工作岗位。辅导员队伍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教师、后备干部选拔人才的“蓄水池”。学校坚持辅导员队伍的双重管理,强化党委学工部代表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发挥的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此外,还与有关部门一起做好辅导员的职级认定晋升工作、职称聘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聘任工作。学校专门为辅导员建立了个人发展档案,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辅导员个人发展需求,帮助辅导员科学规划未来发展。除了按照上级统一要求组织参加岗前培训外,学校还从校史校情、政策解读等方面入手,专门组织了校内任职培训。此外,针对新辅导员调适期较长、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等突出问题,我们推行辅导员导师制,选聘一批具有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领导和资深辅导员与新辅导员结对,对其开展工作进行专业辅导,对其个人成长予以贴心指导。

6.教学科研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整合学生系统、教务系统和各学院的工作资源,为辅导员的成长搭建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为此,学校为辅导员提供了参与教学工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辅导员教育学生、辅导学生的能力水平。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开设了专门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一措施整合了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务教学系统的工作资源,一方面将学生工作领域中鲜活的教育案例和经验补充进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时缺少授课经历的弱项,为辅导员顺利实现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大力支持辅导员进行课题研究,多方创造理论研究机会。近年来,学校辅导员主动承接了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等上级单位的研究课题,涉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情绪管理、学习方法、安全稳定、素质拓展、校园文化、网络思政等诸多领域。其中,部分论文在上海市辅导员论坛征文评审中获奖。近期,学校正在着手启动面向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系统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工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申报课题,引导辅导员进行针对性地理论思考和调查研究。

二、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若干亮点

1.创新培养模式,推行辅导员导师制

自2009年,学校创新辅导员培养模式,尝试推行辅导员导师制,这一举措走在了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列。强调导师的职责,发挥好导师的作用,做好“导”的文章,对新辅导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工作上的督导、学习上的辅导以及学术上的指导,帮助他们走好工作的第一步。思想上引导要求导师从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情感角度出发,在思想上强化新任辅导员对其岗位的认同和热爱,帮助新任辅导员确立良好的职业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新任辅导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帮助辅导员明确个人专业发展定位;工作上督导要求导师指导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结合起来,帮助辅导员正确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实践,锻炼和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学习上辅导要求导师充分利用自己专业上优势和工作上的实践经验来对指导刚上岗的年轻辅导员,在工作之余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思政专业知识,同时不搁置、放弃自身专业发展,用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学识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学术上指导要求导师指导或带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指导、督促辅导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做研究型辅导员,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

2.凝聚育人合力,推进两支队伍交融

班主任是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以及职业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分别出台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二者职责,强调了各自工作侧重点。辅导员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班主任主要倾向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二者相互促进,形成工作互补。此外,学校定期举办班主任、辅导员论坛,围绕“我和我的学生”、“借鉴与创新”等主题,针对90后学生思想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展开交流探讨。除了理论研究外,学校创造条件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工作案例分析、外出考察、羽毛球比赛等将交流延伸拓展至工作实务探讨、文体互动等方面,积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两支队伍之间的工作交流长效机制,推进两支队伍交融,凝聚育人合力。

3.增强人文关怀,落实各类保障措施

本着“在思想上指导、在工作中帮助、在生活上关心”的指导思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学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经费纳入整体经费预算,专款专用,每年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费达70余万元。其中辅导员队伍专项建设经费为23万元,用于辅导员的培训、奖励、考察和日常活动的开展;辅导员专项工作津贴22万元,用于发放辅导员带班津贴和学生公寓值班津贴;班主任工作补贴12.5万元,用于班主任工作补贴和优秀班主任的奖励。与专业教师一样,学校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方便他们开展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辅导员的平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同级别的教师平均收入。此外,学校为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不仅为每位辅导员提供单独的生活单元,还配备办公桌、电视、独立淋浴间等设施。针对学校辅导员大多来自外省市的现状,晚间开放教工活动中心丰富辅导员业余生活,每逢中秋、元旦等节假日学校都开展慰问活动,以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

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学校持续推进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已经有效涵盖了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和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效贯穿于辅导员从进入岗位到人才输出的整个过程,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队伍建设方面,辅导员工作力量得到大幅度扩充,辅导员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一支富有朝气、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工作队伍已初见雏形。在辅导员自身发展方面,广大辅导员普遍树立了“立德树人”的事业追求,其了解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能力素质同步得到提升;在学生培养方面,经过广大辅导员积极引导和悉心培养,学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执著坚定,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优秀个人和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优秀集体。

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尚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主要是绩效考评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辅导员的发展保障有待完善,主要是在行政职级晋升和职业发展出口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辅导员的成长需求。为此,学校将围绕辅导员的理想信念、事业追求和职业道德上的培养,在专业化发展和畅通发展渠道方面继续投入精力,在政策制度和发展保障等方面继续予以倾斜和关照,努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