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49365900000012

第12章 社会名流(11)

胡:有人说是“杀猪榜”。

程:然后上了这个排行榜的人呢,反而特别引人关注,那这个榜本身和这些出了事的富豪之间,你觉得有必然关联吗?

胡:其实出问题的话,相对来说比例是很小很小的。在去年有800名在我们百富榜之列,其中真正出问题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人。就连1%都不到,0.1%差不多了吧。你换个角度说,在一个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人出问题,这个可能性我觉得是零。你像我们最近在看花旗银行,几年前还是全球最大的银行,现在快倒闭了,所以说中国有几个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出一些问题,我觉得是必然的。因为你说连花旗银行都能出问题,连雷曼兄弟都能倒闭了,他们的规模远远超过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有几个人碰到问题,也是特别正常的。

每一年都有一些富豪在这个榜上消失,每一年都有新的名字出现在这个榜里。从1999年到2008年,胡润已经排了10年的富豪榜,在这些来来往往的富豪里,他最为欣赏的是谁?

程:在你做这个排行榜的过程当中,你印象最深的,或者说让你觉得最惊讶的会是谁?

胡:其实我之前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想得罪其他这99个人。我本来不想得罪他们,因为我觉得当你上了这个百富榜,就是说明你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了。因为你在13亿人口中,是我们知道的前一千名最有钱的人,我觉得他肯定经历了一个不得了的过程,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故事其实都有他的独特性。

如果你今天一定要让我说一个人,我觉得是刘永行。为什么?因为这十年来,在这个百富榜,就三个人,每年都上的,一个是荣智健家族,一个是杭州楼忠福,然后第三个就是刘永行兄弟。这就表示他的企业是最稳定的企业之一。第二方面就是企业家的口碑。因为这个人本身是比较低调的,而且他的行业都能转让出去。现在是做铝业,包括他转行相对来说比较成功。我觉得他的口碑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当我们在2001年把他当首富的时候,那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对外讲他的财富来源,刘永行兄弟是这样做的第一批人,是可以讲他们的故事的。

刘永行在2008胡润百富榜上排名是第5名,但是在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却是首富。这两张榜都自称自己是最为可信的,而且互相不买帐。事实上他们曾经有过亲如一家的“蜜月期”,可最终是什么令他们翻脸成陌路呢?

程:这两个榜我们怎么看?

胡:这个比较简单的,因为百富榜是我们原创,在1999年的时候。那时,我在安达信工作,在上海。工作了两年,我合同马上结束,然后我心里很感兴趣,希望能表达给英国人也好,还是给欧美人也好,中国的一些变化、变动。然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家都没有钱,现在一下子有一批人是有一定的钱了,把这个作为标准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参考他们这些人的故事。这些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深度地去了解中国最近几十年的故事。所以我们做了第一个调查表、报告,就是第一个百富榜,我们就去找了几个媒体去出版我们这个百富榜了。当时我们找到了福布斯,在他的平台去公布了。然后我们俩都觉得挺开心的,接着第二年又做了,第三年又做了,第四年又做了。到了第五年,他们自己也要进中国市场了。然后他们完全就是模仿,因为我不是他们的员工,我也没有拿他们的工资,我们就是拿一些稿费的。

2003年1月26日,美国着名财经杂志福布斯突然宣布,将自行调查编制中国最富有企业家排行榜。同年6月6日,胡润宣布自己有了新的“东家”——国际着名传媒集团“欧洲货币机构投资”。从此胡润和福布斯就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

胡:我们是继续做我们的百富榜的,但是他们呢也开始做了一个。但是这个怎么说呢,模仿也是一种认可。

程: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排行榜,一般作为政府来讲,是免费发布,他希望给公众这个消息,那你呢,可以把做排行榜这个事情做的很大,做成公司,有一些人可以直接为你服务,你靠什么盈利?

胡:我们很简单,我们是有一本杂志的,这本杂志是每个月都发出去的,然后我们做一些活动,杂志是靠广告,活动是靠赞助商的。至于广告,因为杂志我们现在发到全国的一些企业们手里的,所以我们的广告客户,可能就是高档的手表、珠宝、房地产,大多数都是国际奢侈品牌。盈利就是靠广告、赞助商,比如说我们百富榜就有一个酒的品牌,给我们冠名的。

对于收益究竟有多少,自己的身价又有多少?胡润含糊其词,不愿透露具体数字。但是对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财富,他和他的团队则不惜掘地三尺,找来各种数据,努力为他们排出个前后名次。

程:中国人不是说财不外漏嘛,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财产真的就公开出来,甚至他自己都没有详细的算过,他有多少钱,那你怎么排这个排行榜,需要看很多数据吗?

胡:它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一方面你刚才提到的,有一些人本来很低调的,可能就是神秘,他根本不愿意说,所以这种人本来是很难找的。我们自己也认识到的,在1000名之中,可能又漏掉了另外一个1000名,所以说真正有7亿的人,我们就预计应该是2000个人左右吧,说不定更多一些的。

第二件特别难的事,你要评估一个人的个人资产,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他有多少钱。财富是一个流动的数字。你看股票,你可以有一个三块钱的股票,明天就跌到一块五,说不定跌得更厉害,目前的情况都是跌的更厉害。所以对他的评估,是按照某一天来评估的,而且这个评估,说到底可以说是一个数字游戏的,因为你就是按照这一天在做的,到第二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第二天又变了。当然还有很多的,他不愿意对外说。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案例,可能就是温州那边的。在温州我们做百富榜评估的时候,我们跟企业家就接触了,包括当地的一些相关部门,发现他们的利润都比较低,所以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比较低的利润去评估他企业市值应该是多少,温州那边的人都是排在比较后面的。然后我们正好有另外一个榜单的,这个榜单叫品牌榜。我们就会评估每一个民营企业的品牌应该是值多少钱。简单说一个品牌是怎么计算的,就是你这个企业假如说是一个亿的企业的,你品牌肯定是这个一个亿的一部分,不应该是两个亿,不可能。因为你总数是一个亿,那么品牌最多最多能到5000万已经是不得了了,就是50%这种概念。所以我们就是用这个概念来评估这些温州企业的品牌价值。但是我们发现温州的企业家们对这个很有意见,说“你怎么把我的品牌算得那么低了?我品牌肯定值得比这个多得多”。那我就说“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你总盘子才那么多”。他就说“我们的利润其实比这个要高得多了!”。象这种情况也不少,所以你说要真正评估一个企业的市值,一个人的个人资产是相当难的,他不会给你看他的银行帐户的,而且他给你看,其实说不定没什么多大用的,他在各个省,不同的地区,有公司,有房子,各种公司都有。

程:那你觉得做的这个榜单,数据还可信吗?

胡: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来看,你应该把他作为起码概念。如果我们写一个人有10亿人民币的个人资产的话,你应该是比较的肯定,这个人是起码有10亿。但是这个10个亿,就不一定包括他其他的东西,非公开的东西,所以你可以把我们的百富榜作为一个起码的参考。

胡润对自己公布的数字很有信心,而且扬言实际数字只会多不会少。上胡润百富榜的人至少要拥有7个亿的个人财富。许多人对这个榜是又爱又恨。

程:听说有人请你,求你,就一个目的,别让他上你的榜?

胡:每年都有几个人是不愿意上榜的,只要我们能够找到第三方的、客观的、公开的数字,那我们肯定会把他写上去的。

程: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你有这个实力,就给上榜?

胡:我们也有人,比如拥有上市公司的股份的,他都不愿意上榜,我就说“你都有上市公司股份了,任何人都能查的到,那肯定可以上榜的”。但是还有一些人反过来,他比较主动要上榜。有一个人上个星期我在上海见他的。

他说“我五年前不是要见你,去给你推荐两个人,是愿意上百富榜的,你应该现在很后悔吧?”我说“后悔什么意思?”他说“那两个人后来你没有把他们写上去呀”,其实是因为我们那年分析了以后,他们不够大。那个人说“现在他们一个有80亿,第二个在50多个亿,你都漏掉了他们两个”,我说“你能不能再告诉我他们的名字”,我现在都忘记了,因为已经过了五年了。他说“现在不能告诉你,现在他们都不愿意上榜了。”

排了十年的富豪榜,除了让一个个富豪浮出水面外,胡润自己也成了名人,人们常常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富豪。

胡:最多的问题,就是问我“我怎么发财?我想学到他们这些人的共同点”。

程:你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吗?

胡:回答是都能回答的,但这个回答对他们有多大用途还不是特别清楚。

程:那要看他们受多大的影响。

胡:我还没发现有一个人,就因为我的一个回答,他真正的发大财了。

也可能这个人没有跟我说,说不定有人听到这个回答,然后自己试过了,说不定第二年就发了,我不知道。

程:那你总结过吗,做了那么多的财富排行榜之后,这些富豪们都有什么共同点?怎么样的人是容易发家的人?

胡:这些人都是有眼光的,他们是有冒险主义的、勇敢、有领导才能、坚持,然后就是有比较好运气的。

记者手记

他真的远比照片中帅,而且他太聪明了。乍一见面,他只用英文和我们讲话。估计是想在之后用流利的中文表达让我们吃一惊。可是我们对他太熟悉了,中国的媒体对他太熟悉了,谁都知道他讲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他对中国了如指掌的,恐怕不只是语言。

2008年胡润百富榜的首富黄光裕,又出事了,在胡润百富榜上出事的富豪,他已经不是第一个了,那这之后中国的企业家们会对胡润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还会愿意上他的百富榜吗?但是不管愿意不愿意,胡润说,他会根据所有的信息来判断,该上的还是要上。

[人物]张怡筠 心理学博士——寻找情感密码

近年来,情感类的节目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似乎积累的中国百姓们脆弱的情感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了。

随着这类节目的兴起,往往也能够看到其中心理学家的身影。在每一个情感故事的背后,大约都有一个可以用心理学阐释的原理。张怡筠就是近年来活跃在电视杂志等媒体的各种情感类节目和专栏的嘉宾。

张怡筠,台湾人,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学博士,EQ(情商)研究者。她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前几年先是在纸媒上和台湾做的一些节目中看到她,如今,她已经将事业的重心转移到了上海。

她有着一头蓬松的卷发,以粉色系亮丽的服装示人,在节目中常眉飞色舞、哈哈大笑,语言很有趣,和我们原来见到的心理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的张怡筠走在街上,会常常被人认出来,被问到爱情和婚姻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因为在电视上这是她最常分析的,常看到张怡筠指指画画的抽丝剥茧,给人出主意,像个婚姻教母,那张怡筠自己又拥有什么样的婚姻呢?

她凭什么拥有发言权呢?她和丈夫的19年婚姻,如今虽然分居两地,却保持着初恋时的甜蜜,她是如何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