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49365900000023

第23章 圈内红人(3)

采访时间:2008年2月23日

采访地点:杭州剧院

精彩对话:

2008年2月23、24日由着名演员陈佩斯主演的话剧《阿斗》在杭州剧院上演,这部话剧从1月11日开始全国巡演,杭州是南方巡演的最后一站,《阿斗》是陈佩期近几年转战话剧领域之后最新推出的作品,在这部剧中,陈佩斯和他的创作团队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演绎一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历史人物——阿斗。就在2月23日下午《阿斗》演出开始之前,《程程访问》独家专访了陈佩斯。

程程(以下简称为程):以前人们都说是扶不上墙的阿斗,现在你演的这个阿斗好像有褒义在里头。

陈佩斯(以下简称为陈):我觉得没有褒,也没有贬。我从来没有褒过阿斗,但我也不是从贬的角度去诠释他,我只是觉得他作了一个非常顺应历史发展的决定。他顺应了历史,历史走到了这儿,做这个决定是最明智的。

程:你觉得观众对这个剧的反应怎么样?

陈:我觉得还可以。它跟我过去的喜剧风格不同,所以一开始我也很出乎意料,因为剧场里笑声不多。笑声不多使我在表演的时候本身就感觉到有一种失落感,一开始很惶恐,可是你听到的反馈却是另外一回事,都说非常好。当观众告诉我,他解读出了什么的时候,我特高兴。话剧切磋起来就不像我演其他的戏,包括演小品,那种热情是不一样的。它的那种热情不是在剧场里面,而是在剧场外面。

程:那你会不会每一场都有一些改动?

陈:每一场都改。上次宁波演的和这次杭州的就不一样。同台演员下来就叫我请客,因为我总有一些即兴的改动,他们必须马上反应过来,顺着配合下去,会很累。当然改动那是必须的,每个地方都按照原来那么说就别扭了,所以有时候演着演着心里还骂编剧“有这么写词的吗?”但是这也恰恰是戏剧的魅力,它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唯一的。

从1984年起,陈佩斯的小品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改变了语言类节目由相声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那之后,陈佩斯的小品逐渐成为春晚的重头戏,给亿万观众带来了数不清的欢乐。1998年以后的这十年,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搭档就再也没有上过央视春晚,不过他们以往创作的小品始终是各个电视台重播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程:访问您之前我们做了一个预告,结果没想到特别多的人说想让我们把他的问题拿出来问,后来我们理了一下,有两个问题被问得最多,第一个,为什么在央视春晚上看不着您了?

陈: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艺人,去不去那儿,能不能去那儿,不是我决定的,是我决定不了的。

程:很多人猜测你和央视不和,或者说看不上央视。

陈:我敢吗,我敢看不上央视吗,我能看不上央视吗?我要从里面学习多少东西?我特别爱看那里头的《科学探索》、《百家讲坛》,还有一些戏剧栏目。

程:那您自己不上去演了,这就让很多老百姓很无奈。

陈:这个不在我,也不在他们,所以这个是我无法回答的,也是我无法决策的事情,希望大家别高看了我,我只是一个艺人,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艺人,能力有限。

近年来,对于陈佩斯为什么不再演小品,还会不会再上央视春晚,一直有很多的猜测和议论,直到2008年春节,他突然出现在北京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带给喜爱他的观众们一个惊喜,并且这一次他依然跟他的老搭档朱时茂合作,依然打出“陈小二”的招牌。

程:第二个观众提的问题是说,在2008北京卫视的春晚上看到您的小品非常高兴,是北京卫视请您的,还是您自己觉得很多年不演小品了还是想演,自己要求去演的?

陈:他们请我的,请了两年了,前两年都因为剧本的关系,觉得当时都不成熟,再加上我们自己正好在做《阳台》这个话剧,时间也对不上,所以就放弃了。

程:后来在北京卫视演的这个小品,您觉得好吗?

陈:一般,只是在技术上有所探索。

程:有一个网友在这下面跟了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这个小品觉得没有以往的那些印象深刻,是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小品作者来支撑?

陈:过去也是我们俩,我跟老茂花上半年多,甚至有时候是几年的时间来创作,现在拿不出那么多时间来,有别的事情做了,所以更多的心思不能投到这上头,做的时候也是“连滚带爬”的,排练这个《阿斗》的时候插空,别人休息的时间我去排练和录制,包括创作。所以必然只能拿一个一般的东西。

程:那为什么不能专心只做小品呢?

陈:假如我是厨师,我为什么老做一种菜,我天天给人家吃炖排骨,或者是排骨炖千张,天天这样,那不就吃腻了嘛。

程:自己也会腻,老这么做,没突破?

陈:对呀,所以为什么不换个样儿呢,需要换,需要尝试不同的样式,不同的风格。

陈佩斯1973年考取八一制片厂演员剧团,起初都是扮演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直到1979年和父亲陈强一同出演喜剧《瞧这一家子》,他的演艺事业开始走上正轨,1984年他在影片《夕照街》饰演二子,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同年他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在央视春晚上演,反响强烈,之后他开始以光头形象示人,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笑星。除了小品,陈佩斯还主演了《少爷的磨难》《京都球侠》等二十多部电影,并在1991年创办了自己的影视公司,从2001年开始,陈佩斯从拍电影向舞台剧转型,并先后创作了《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等话剧,共演出360多场,观众人数达40多万。

陈:人生有的时候永远是遇到两难的问题,做小品是很能够迅速展现你的才华的,传播面也广,而做戏剧观众面窄。可是咱打个比方,公交车、大巴车、地铁,对人民很有用,那火箭要不要研究呢?月球要不要上呢?

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它必须有这个高度才能带动这个宽度,高度越高,它的辐射面就越广。但是你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够冲破这个地球引力的。你既然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往上冲一回呢,尽管它有很大的风险,那也要冲一下。

程:很多人还有很多的疑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变。

陈:不断的成长嘛,就像你看到的孩子,小孩儿还在襁褓里抱着的时候多好玩,母亲抱着舍不得撒手,但他的成长是必然的。现在假如说到幼儿园去了,到幼儿园你就要一天见不着他了,然后又要上学去,最后工作了离开家,这是没有办法的。

程:那您自己觉得这个转型成功吗?

陈:成功,我运气非常好,我在电影上没赶上这个好时间,我在戏剧上赶上了。

程:您的意思是如果早十年做戏剧,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好。

陈:没错。

程:有个说法,说在您离开春晚的舞台之后,自己做公司压力也挺大的,最苦的时候连孩子的学费都付不出,有这回事吗?

陈:那不是做话剧,是做电影。是这样的,说出来谁也不相信,但是那时候确实很苦,借钱过日子、拍电影,然后有的时候钱回不来就得继续借钱过日子。

程:真的这么苦过?

陈:这是很正常的,有成就的那些人他都会有这些经历的,只是大家觉得我挣钱最容易的时候去过这种日子好像有点不协调而已。

程:那现在后悔那个时候做这个选择吗?

陈:不后悔,因为你知道,到今天电视里还会回放我们当年的电影,尤其是每到节庆前后,整个社会需要欢乐喜庆氛围的时候。过去是在电影银幕上,现在是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我和父亲爷儿俩的电影,经常看我自己那时候独立制作的那些电影。

程:这也是一种历史留存吧。

陈:对,觉得多少有点成就感吧。

程:那现在的这条路走下来,您觉得在周围的人看起来,你的家庭对你的评价,陈佩斯是成功的吗?

陈:从家庭来说没人这么评价我。

程:家里不评价这事?

陈:不评价,因为我跟我父亲陈强比起来差得很远,艺术成就上、人生阅历上,都无法跟他比。单从艺术上说,我父亲走的路是新中国电影的开创者之一,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步他的后尘,所以我跟他老人家没法比。

在我们家我是不值一提的,面对下一代,我连电脑上的这些英文字母都认不全,还总是一个手指头敲键盘。

外人对我的喜欢也都是喜欢我过去的那些东西,今天的东西也不是能够全被人接受的。

大家甚至对我有很多不理解,我又不能用我这一张嘴跟每一个人说,我在做什么,为什么,我也说不明白。人永远是生活在矛盾当中,有矛盾才有人生,这很正常,所以我现在也很习惯。

程:那你希望大家眼中的陈佩斯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陈:无所谓。

程:别人怎么评价你都无所谓?

陈:无所谓,我从来都不看重。我一个作品成功,大家都说好,但是我自己知道有很多毛病,人家是外行,外行看热闹,你自己得知道哪里有毛病,要是大家说好,你也一起跟着脑袋发晕,就永远不会进步,就走不到今天。今天大家说《阿斗》怎么怎么好,我心里也在说:其实你真不知道,好多破绽呢!

记者手记

一直到采访结束,我们还在遗憾,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为啥就看不到陈佩斯了呢?尽管对于他和春晚的矛盾问题,他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但我们还是看出了他的无奈。不知道是因为央视的原因,还是他的原因,这几年,除了原来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品之外,他没有什么经典作品问世了。

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陈大师的小品呢?

[人物]赖声川 着名话剧导演、编剧——人生很有趣,常要换跑道

看什么话剧需要排队买黄牛票?——《暗恋桃花源》!

从我们熟悉的林青霞到袁泉演的云之帆——《暗恋桃花源》已经演出了20多年。

一部演了20多年的剧,还能让人抢票去看,这是话剧的奇迹,这是赖声川的魅力。

如今说到话剧,赖声川已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师级人物,但其实戏剧差点儿就缺了赖声川。

在赖声川手里,没有什么是不能调和在一起的。他给戏剧加了很多让你难忘的怪味,《暗恋桃花源》是悲剧、喜剧揉在一起,小品式的语言也常常闪现;相声本是男人的事,赖导让女人说,他让《这一夜,WOMEN说相声》,在笑声中还能把人听哭。他总是把常人那些常规的条条框框做一些颠覆,做一些破坏,常常让你出乎意外。

和他的话剧一样,他的语言也是充满色彩,那个色彩是温暖的、柔软的,让人想起冬天沙发旁边的壁炉。有着这把声线和语言的赖声川应该是一个很平和、儒雅的人吧,即使说到好笑的地方,他的笑声也不会很大,和我们常常看到拿着导筒大声喊“卡”的导演是在很不一样。

从美国优等生到台湾留级生,从台湾辅仁大学英语系到真正去美国学戏剧,就如赖导自己说的,他的人生跑道变换、充满颠覆。

采访时间:2008年3月

采访地点:杭州红星剧院

精彩对话:

3月7日和8日,赖声川带着他的相声剧栀这一夜,WOMEN说相声枛来到了杭州。这部相声剧由三个女人担任主演,她们是台湾综艺明星方芳、阿雅,以及内地实力派舞台剧演员杨婷。

程程(以下称程):《这一夜WOMEN说相声》是整个女性议题的,是用相声的方式探讨一些问题,适合男人看吗?

赖声川(以下称赖):绝对适合男人看,很多男人看了都很感动,都会觉得透过这个戏,可以更好地认识他的另一半。

程:女人和相声之间您觉得可以融合吗?

赖:我觉得当然可以呀。我觉得很多东西是我们的观念的问题。这女人从来没有说过相声,没有两个女人或三个女人同台说相声,为什么不可以呢?有什么很正当的理由说女人不能说?是生理上不能呢?还是口才不够好?还是怎么样?我反而觉得恰恰相反,我觉得女人其实在很多方面更强,口才应该是比男人强才对啊。所以为什么女人不说相声?应该是个很有趣的一个编剧上的命题,所以我们给了自己这样的题目。那后来这个戏编出来,大家的反应都是很好的。

让女人来说相声,这或许是一种对传统的颠覆。颠覆和超越不仅出现在赖声川的戏剧创作上,也发生在他的人生中。1954年赖声川出生在美国华盛顿,12岁时他从美国回到台湾,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颠覆。

赖:我从小在美国就是所有的成绩都是最好的,然后跳级,就是所谓的资优生。回到台湾后很辛苦,很辛苦。一方面是数学,美国人数学是远不如我们中国的,这里的程度深,我回到台湾就根本看不懂数学题,题目都看不懂,更不要说一下子还要念文言文、古文。

然后在美国是自由自在的,每天要穿什么衣服都可以,回到台湾,首先头发被剃掉了,发一身制服,拿个书包,带个饭盒,到学校去。这一切都是陌生中的陌生,文化震撼。我就求我父亲,我说“你让我转到美国学校吧,让我再回到那种舒服一点的,称王的一种状态”。因为我太难受了,因为考试都零分、个位数,我觉得是太大的侮辱,我觉得我父亲确实很有智慧,他那时候就问了个问题来回答我,他说“你要做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然后他问完了就走掉了。这个问题是不容探讨或回答的,那就硬撑下去吧。

撑到第一年,我还记得成绩单上就是盖了很残酷的“留级”两个字,就是分数反正不能看,第二年就好了,升级了。成绩不怎么样,但升级了。第三年就越来越好,到了高中以后可以达到前十名了。

程:又很棒了。

赖:没有很棒,就是ok而已。

程: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赖:要求高是从小个性是这样子。

程:那之后呢?您又在大学的时候选择读了外语专业?

赖:是。而且那个阶段可能也是自己比较喜欢音乐,去做音乐的一个阶段。

程:怎么后来又去学戏剧了呢?

赖:其实也是个机缘,我觉得我的兴趣一直很清楚,是在艺术方面。但是艺术很广,到底是哪一个类别,我觉得这跟机缘还是很有关。其实我对音乐一直都很有兴趣的,我在想如果三四岁我妈就送我去学钢琴的话,可能我今天是搞音乐的。但是她并没有,所以到了念大学有机会参与一些我们学校的话剧团的演出,然后尝到那个味道之后,想往导演、编剧方面发展。

从辅仁大学英语系毕业之后,1978年,赖声川准备去美国学习与戏剧创作相关的专业,当时他申请了文艺创作和戏剧艺术两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