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蜂产品医疗妙用
49387200000028

第28章 现代医学对蜂胶的研究(3)

张震(1987年)等用浓乙酸抹雄性大鼠胃壁致实验性溃疡,一组喂服2%蜂胶乙醇液,一组喂服生理盐水。第14天后处死大鼠进行病理学观察,蜂胶组溃疡面愈合率82.14%,对照组溃疡面愈合率20%,蜂胶组溃疡面积缩小,变浅,病理组织学改变等也有明显差异。

日本新井成之(1992年)报道,将实验性胃溃疡大鼠36只分成6组,1、2组喂水或麦芽糖粉,3、4、5、6组分别喂蜂胶粉0.3mg、0.9mg、3mg、9mg。结果,服蜂胶的3、4、5组溃疡系数比对照组1组下降40%,6组溃疡系数比对照组1组下降60%,1、2组溃疡系数无明显差别。由此可知,蜂胶有显着的抗溃疡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十一、抗肿瘤作用

Derevici和Popesco(1965年),Derevici和Soru(1972年)报道,蜂胶乙醇水乳剂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Hladov(1980年),Ban(1983年)等指出,蜂胶乙醇浸提液、丁醇浸提液、乙酸乙脂浸提液对人鼻咽癌和子宫颈癌细胞有抑制及杀灭作用。

Scheller(1989年)等证实,蜂胶乙醇提取物对成年老鼠艾氏腹水癌的抗癌活性比争光霉素的抗癌活性更强。

日本松野哲也博士(1991—1992年)研究证明,蜂胶中的二萜等化合物对人体子宫癌和淋巴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还可以减轻化疗、放疗所致的副作用。

山西职工医院任峻娥(1992年)报道,中国产的蜂胶丙二醇对S180(肉瘤细胞)和EC(艾癌细胞)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日本新井博士(1993年)等,松野哲也博士(1994年),铃木郁功(1996年)等先后报道,蜂胶能激活鼠内巨噬细胞,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对白血病细胞、艾氏腹水癌的抗肿瘤效果极高。

苏州医学院肖东博士(1998年)不仅证实黄酮化合物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还采用分子生物工程学深入探索了槲皮素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北京刘富海蜂胶研究小组(1998年)报道,通过几年来的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服用大剂量蜂胶后胃癌、肺癌、肝癌、淋巴癌、白血病等的癌细胞生长及转移受到有效控制,显着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康复。

SatoT(1999年)等报道,蜂胶对胃癌治疗有效,是蜂胶能杀灭幽门螺杆菌,抑制脲酶活性,促进胃液分泌的结果。

高春义(2000年)报道,通过蜂胶提取液对移植的S180肉癌小鼠免疫功能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蜂胶提取液能增大胸腺体重的比值,维持白细胞的正常水平,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高有领,胡福良(2003年)等用蜂胶水提液、蜂花粉水提液、蜂王浆稀释液分别灌胃S180(肉瘤细胞)实体型小鼠,连灌15天后,蜂胶抑瘤率79.92%,蜂花粉抑瘤率69.03%,蜂王浆抑瘤率75.83%,说明蜂胶的抑瘤率最高。

十二、保肝解毒作用

卡明斯基(1977年)等报道,通过大鼠试验,蜂胶提取物提高肝脏琥珀酸脱氢醇、二核苷酸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葡萄糖6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等活性,促进肝细胞能量代谢,蛋白质、核酸的合成。

霍尔兰兹(1991年)等用四氯化碳致畸大鼠急性肝损坏试验,结果蜂胶具有对肝脏解毒,促使肝细胞恢复和降低转氨酶作用。

Gonzalez(1994年)等报道,蜂胶对肝脏解毒作用与N乙酰半胱氨酸的解毒作用相近。

日本山本伦大(1996年)报道,连续服用蜂胶可使乙肝和丙肝转阴,同时对肝硬化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十三、抗氧化作用

据国内外研究报道,蜂胶浓度在0.01%~0.05%之间具有极强的抗氧化作用。

苏联RzhavsKaya(1976年)等报道,用蜂胶乙醇提取物与等量丁基羟基甲苯加到白鱼组织中,蜂胶比丁基羟基甲苯抗氧化活性高出2倍。

Kaczmarek(1982年)等学者用猪油、亚麻油和菜籽油在100℃高温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0.05%蜂胶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只有0.05%丙基没食子酸盐的1/2。

刘富海等报道,用小鼠做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试验,结果SOD活性提高46.6%左右。

据国内外研究,蜂胶还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感染、滋养皮肤、防冻、止痒、防裂、除色斑、减少皱纹等功能。

第五节 蜂胶的毒性和过敏反应

通过国内外蜂胶安全毒理学的研究,证实蜂胶的毒性极低,副作用很小,是天然安全保健品。

一、毒性

卡里莫娃(Karimov)等用5%蜂胶水提取液和20%乙醇提取液对50只家兔做蜂胶毒性实验。取20%蜂胶乙醇提取液0.5ml(成人剂量),用水按1∶2的比例稀释,给体重1.5~4kg的家兔灌服,每日3次,连续服15~30天,均未出现毒性反应,动物周身无症状,体重未减轻,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未受到影响,动物解剖时内脏器官组织、器官重量无特殊变化。

黄汉青(1986年)等报告,用蜂胶低剂量进行静脉、腹腔、口腔给药,均未发生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及死亡,内脏组织器官解剖检查,无任何病态和体重改变。

南通医学院药理教研组给小鼠灌服15%蜂胶淀粉液,测得蜂胶急性半数致死量为6.3±0.167g/kg,相当于成人每日口服剂量0.036g/kg的175倍。亚急性毒性试验,家兔每日喂服2.7g/kg蜂胶粉,连续30天,血清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及肝、心、肺等器官组织学检查,均属正常。

Hansson(1995年)等报道,蜂胶中异戊二烯咖啡酸酯是致敏成分,除了变态反应外,在治疗方面未见毒副作用。

二、致癌性

德利维西(Derevici,1974年)报道,用蜂胶提取液注射田鼠局部、脑、肺、肝、脾、肾等部位,通过组织学检查,均无出现炎性和恶变征象,证明蜂胶无致癌性。

三、致畸性

北京医科大学管正学(1987年)报道,用蜂胶致畸胎试验,将7~15日小鼠灌服600mg/(kg·d)剂量的蜂胶吐温80混浊水溶液,同时为阳性对照组灌服阿司匹林270mg/(kg·d)剂量的水溶液,以正常饮食为阴性对照组。结果证明蜂胶对小鼠无致畸胎作用。

四、过敏性

蜂胶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仅极少数人群发生过敏性,过敏率约为0.3%,过敏时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烧灼感和湿疹样皮疹,有的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头痛、恶心、低烧,甚至心律过速等。研究表明,出现蜂胶过敏主要是接触性为多,口服蜂胶几乎不会引起过敏。

卡契尼(Kachnii,1978年)报道,在1962—1977年间,用蜂胶治疗耳鼻咽喉科患者2007例,其中出现湿疹、水肿、灼痛、头痛、常伴周身低热等症者为3.8%,停用蜂胶后过敏症状消失。

Wanscher(1976—1990年)等,通过观察发现,蜂胶过敏主要是直接接触,或过敏性体质引起,而口服蜂胶几乎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Rudzki(1985年)等报道,在用蜂胶治疗852名患者中,观察到蜂胶过敏者占1.64%。

王维仁(1986年)等报道,蜂胶引起手、唇及足等部位接触性皮炎患者,皮肤局部呈现红斑、血疹、肿胀,严重者会发生水疱,少数病例有发热、畏寒、恶心和头痛等全身反应,除去蜂胶后,一般于1~2周消失。

Machackova(1987年)用10%蜂胶酊治疗289例皮肤病患者,出现11例患者过敏,占3.68%。1988年用10%蜂胶酊治疗605例皮炎及其他皮肤病患者,出现25例患者过敏,占4.1%。

总之,不少学者通过蜂胶过敏文献的综述,认为蜂胶致敏的主要成分有异戊二烯咖啡酸酯、咖啡酸苯乙酯、水杨酸苄酯、桂皮酸苄酯、杨芽黄素外,还有桂皮酸、桂皮醛、桂皮醇、苄基苯甲酸盐、苯乙烯基桂皮酸盐、苯甲基咖啡酸、苯基异阿魏酸等。

一般蜂胶过敏性的危险程度很轻,口服剂过敏反应最轻。凡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体质者,使用蜂胶时要慎重,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一旦出现接触性皮炎,切勿搔抓,可用热水熏洗,停止接触,恰当处理,数日或10余日即可痊愈。

第六节 蜂胶的质量标准和质量鉴定

一、蜂胶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2002年7月25日颁布《无公害食品——蜂胶质量标准》。

二、蜂胶质量鉴定

蜂胶的质量鉴定首先是结合行业标准,通过感官对蜂胶的外观、颜色、气味、黏性和纯度来检验质量。

1.眼观

检测蜂胶时,应取15℃以下的蜂胶块,锤碎后观察其断层面,结构紧密,呈黑色大理石花纹,呈棕黄色或棕红色,有光泽,无明显杂质者为优质蜂胶。断层面结构较粗糙,呈棕褐色或带绿色,光泽度较差者为较好的蜂胶。断层面结构粗糙、疏松,有明显木屑、蜂尸、泥沙、霉迹等杂质,呈灰褐色、无光泽者为质量较差的蜂胶。

2.鼻嗅

蜂胶具有特殊的树脂芳香气味,也可以将少量的蜂胶样品放在玻璃板上,用火点燃后能闻到芳香气味。若气味较淡,其质量较差。

3.口尝

蜂胶味苦,略带辛辣味,咀嚼有黏牙感。

4.手感

蜂胶用手搓揉会变软,并有黏性。质量差的蜂胶黏性降低。

总之,蜂胶以棕黄色或棕红色、芳香气浓、黏性大、光泽度高、无杂质的为优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