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49419700000021

第21章 浙江省“下山脱贫”模式与中国的反贫困战略(2)

浙江省武义县的“下山脱贫”新政,从1994年开始实施,迄今已过10多年,移民扶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7年,在武义实施下山脱贫的10多年间,武义县累计投入下山脱贫扶持资金1亿多元,省政府下拨财政帮扶资金5000多万元,共有346个村、14955户山民、45657人实现了下山脱贫致富,占全县总人口的1/8,占全县深山高山区群众的2/3,实施搬迁的自然村占全县总数的1/4。下山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不断提高,从下山前的不足400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余元。据统计,目前全县下山脱贫村已实施退耕还林2500亩,宅基复垦1700亩,发展经济林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提高到目前的8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75%的地面水达到II类水质标准,主要库区达到I类水质标准。

“下山脱贫”这一全新的反贫困模式在武义县的成功经验,逐渐引起各界的重视和肯定。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反贫困战略和扶贫模式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武义经验于是向全省推广开来。从2001年起,随着浙江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的实施,高山贫困地区农民异地脱贫的扶贫工程在浙江省范围内全面实施。

为了支持贫困地区农民下山脱贫,浙江省、市、县各级财政先后专项列支下山脱贫基金,省财政从2000年起每年安排专项下山脱贫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下山脱贫点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支持乡镇建设下山脱贫小区。从2003年到2007年末的五年期间,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脱贫项目资金10.52亿元,使下山脱贫事业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下山脱贫、特色立业和农民转移培训等进行重点支持,共培训农民209万人,有8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浙江省政府2005年7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若干意见》,对高山深山生活、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下山脱贫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划和目标。省政府一方面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村搬迁、灵活安置”的原则,制定欠发达乡镇下山脱贫和自然村搬迁规划,并具体落实一些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高山远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农民的整村搬迁工作。另一方面,省政府进一步明确相关的优惠政策:(1)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纳入省扶持范围的欠发达乡镇的整村搬迁给予支持。(2)省政府把下山脱贫列入浙江省的“五大百亿”工程,专项安排下山脱贫小区建设所需的建房用地指标,下山农民建住房用地免缴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省级耕地开垦费,省级以下收取的耕地开垦费按我省最低标准的70%执行;使用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的,其承担的成本回收款标准不得高于当地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

(3)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对安置整村搬迁农户的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给予重点支持。

为了促使下山以后的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致富,浙江省政府还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欠发达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重点开展适应二、三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帮助下山农民增加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脱贫致富。

高山农民“下山脱贫”的扶贫新模式,在浙江全省推广已取得了超过预期的绩效。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未,全省有26个欠发达县区共下山搬迁10.2万户、36.3万人。加上2003年以前的数据,迄今全省累计下山搬迁12.5万户、43.8万人。生态农业成为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建立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的结对帮扶机制,共有117个省级单位和133个经济强县强镇与欠发达乡镇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五年间共提供帮扶资金3.06亿元。向欠发达地区派遣科技特派员837人,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2007年全省80%以上的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浙江省还将生态保护与下山脱贫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统筹区域发展。从2005年起,浙江省出台了生态补偿政策,向欠发达地区的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等提供资金补助,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额达63.58亿元。该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河源头、饮用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地,随着大量人口移民下山,零星散布在高山深处的一大批村落从地图上消失,据浙江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初步估算,浙江的村庄已从原来的4万多个缩减到目前的约3.8万个。

三、移民式扶贫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浙江省在反贫困过程中创造的“下山脱贫”、异地致富的扶贫新模式,是不是具有可复制性?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中心课题。我们认为,鉴于我国农村现存的2610万贫困人口的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高山荒岭地区,推进城市化和“造血”式开发扶贫战略对此又非治本之策,国家的反贫困战略应该有新思维、新路子、新办法。总之,在坚持既往的城市化、开发和救济三管齐下的扶贫方略的基础上,国家应该根据扶贫事业面临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扶贫战略,引进移民式扶贫战略。

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全面推广浙江省下山脱贫的反贫困模式,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移民扶贫脱贫工程。

这是我国反贫困事业在城市化、开发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之外,针对赤贫地区的最具可行性的一种扶贫新思路。

首先,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启动大规模移民扶贫工程的经济实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财政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37亿元,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04亿元。

东南沿海地区一批经济发达的省份,如广东、浙江等,早在2004年地税收入就已超过千亿元。广东省2007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785亿元,浙江省为1650亿元;如加上土地拍卖收入,这些经济发达省份地方财政收入至少增加一倍以上。中央和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实力,为大规模移民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而实施的一系列大规模移民工程,为政府主导的移民扶贫工程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三峡工程的库区移民为例,整个工程涉及20个区县、277个乡镇,库区移民总数多达113万人,总共分三期迁移:第一期分布于湖北和重庆的12个区县的38.71万人,通过政府安置和分散自主投亲靠友两种方式,迁往国内25个省份,政府为安置他们共兴建了各类房屋1670万平方米,完成工矿企业搬迁820家。到2002年12月底二期移民工程结束时,共移民72.16万人;剩下的40多万移民预计到2009年三峡工程结束时也将全部搬迁安置完毕。三峡百万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从移民的规划、迁移资金的管理、移民外迁和安置,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帮助移民在定居地安居乐业、发家致富,都为今后移民扶贫工程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移民式扶贫战略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对于高山僻远地区的1479多万贫困人口来说,要通过实施大规模移民扶贫工程把他们全部搬迁下山,在短期内迅速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显然不切实际。但如果因为工程浩大、政府财力不足,而无限期地延缓移民扶贫工程的启动,同样也是于国于民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认为,中国的移民扶贫工程,应该是全国一盘棋,中央政府要从现实的国力和国情出发,通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制定移民扶贫工程的长远规划。同时,要充分调动地方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分地区、分阶段,渐进启动大规模的移民扶贫工程。

首先,发达地区先行一步,分地区推进移民扶贫工程。在中央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的移民扶贫战略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先东部后西部地渐进推开。现阶段可考虑先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实施,主要以发达省份为主,依靠发达省份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沿海地区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贫民迁移下山。东南沿海地区的贫困人口,可以就地消化,就近安置在各自省份自然条件较好的城镇或中心村,并帮助他们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至于西部的贫困人口,现阶段可考虑由中央政府主导,先解决西部地区最贫困的人口的移民扶贫问题。再视中央政府和西部省市区的财力,因地制宜地实施进一步的移民扶贫工程。

其次,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推进移民扶贫工程。对于现存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央政府要根据这些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对这一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作切割处理,分别其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实施移民扶贫工程。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全国现有贫困人口中,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目前还有7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因此,在移民扶贫的第一阶段,可以考虑先把最困难的700万人迁移出来,安置好这部分贫困人口后,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移民扶贫工作,直到全部解决贫困问题。

再次,“西民东迁”与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合并实施。西部贫困地区的反贫困事业,应该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出发,西部开发不应再走东部先破坏环境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再回过头来治理污染的老路。对于西部那些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敏感的地区来说,不要说发展工业,即使放任那里的农民开垦种植而导致环境的恶化,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得不偿失。因此,国家应该从环境保护的大局出发,严格限制西部的农业或工业等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用西部一些地区的“不发展”,换取自然环境的优化和国家的大发展。

但是,从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严格限制自然条件和生态恶化地区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落后地区人民的幸福为代价,而是要设法让那里的贫困人口与发达地区的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和国家进步繁荣的丰硕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移民,把西部生态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出来。

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西部地区来说,中央政府可考虑运用三峡移民的模式,通过大规模远距离的移民,把他们从西部的穷乡僻壤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东部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可考虑以用地指标、资源调配等要素为杠杆,调动发达省份接收西部贫困人口移民的积极性。东部地区接收移民增多,西部的人口压力就会减轻。这样一来,既可消化和吸收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也有助于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