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49432700000021

第21章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开山宗师”——爱德华·默罗

生平简介

爱德华·默罗(Edward Morrow,1908年4月24日-1965年4月27日)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广播和电视新闻的“开山宗师”,他不仅是美国历史上,也是新闻传播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他促成了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诞生。自从爱德华·默罗踏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报道时代的来临,他独创了战地现场报道、连续广播报道等广播形式,而他严肃、公正而富有正义感的新闻报道在多年以来一直为无数广播新闻记者所效仿,而他后来的电视新闻主持工作也让人们看到他的不畏强权、追求新闻自由的一面。

爱德华·默罗1908年4月24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普通工人阶级家庭里,当他6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华盛顿州的斯卡吉特县。默罗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从小就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玩,而他们成为他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也深受他们的影响。两个哥哥对这个弟弟也是特别疼爱,从小保护他,帮助他,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即时给予鼓励。默罗非常感激自己的兄弟,从他们那里学会如何在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他很有上进心,学习成绩从不落于人后,就算是对自己的哥哥也是。比如,如果哥哥是班上的副班长,弟弟就一定会努力成为自己班上的班长;如果哥哥在每场篮球赛中平均得12分,那么弟弟就会想得到15分或是更多。如果看到哥哥约会了一个漂亮女孩,弟弟就会下决心要赢得校友返校活动中选出的校花的芳心。虽然家境贫寒,但三兄弟都很争气,靠打工赚钱读书,学习表现都比普通人好,他的中学是在华盛顿州的一所中学就读,默罗在中学就初步显现出音乐和表演的才能。1926年,默罗进入他兄弟所在的华盛顿州立大学普尔曼分校学习。

默罗就读华盛顿州立大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所学校是全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全线电广播课程的学校。在大学期间,默罗将自己擅长的戏剧和表演才能施展出来,他还向老师学习怎么发声,怎么控制语调,怎么将表演中的角色和感情融合得更为完美。因此他很快就出名了,不仅成为校学生会主席,还被推选为太平洋学生会主席联合会会长,还组织过美国大学与欧洲大学的辩论赛。而默罗的这些成就,都要比别人付更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他是靠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的。

在毕业前他还成为全美学生联合会主席,为此他毕业后在纽约开始工作,既帮助黑人大学获得更多与白人大学同等的机会,还帮助来美国避难的老师到高校任教,他的领导才能也逐步显现出来了。当全美学生联合会主席任期满了之后,1932年,默罗担任国际教育协会组织主任助理,结识了包括教育、金融、政界、法律、社会组织等社会名流,既培养了他出色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帮助他建立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这些人在他今后的记者生涯中都给他提供了帮助。

1935年,默罗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一名广播记者,开始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传奇的一生。他的新闻事业中无数片段都让大家记忆犹新。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冲锋陷阵的战地记者,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在英国BBC的大楼,大声呼喊“这里是伦敦”,接着进行现场报道的传奇式的英雄。他出现于“二战”大大小小无数个战场上,目睹了战争的过程,并能将所见所闻准确向听众传播,他的《这里是伦敦》甚至成为无数参战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战后他主持了广播节目《现在请听》,1951年11月18日主持电视节目《现在请看》,这是一个电视纪录片节目,由他和弗雷德·弗兰德利一起主持,人们能够一睹默罗的潇洒风采。他那熟悉的声音,以及绅士般大方的举止,让人们爱上了这个节目,也促成了高收视率。1958年当《现在请看》停播后,爱德华·默罗开始主持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这是他继《这里是伦敦》之后第二个轰动美国的节目,成为当时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十大新闻节目之一。

1961年,新上任的肯尼迪总统欣赏爱德华·默罗的非凡才华和胆识,邀请他担任美国新闻署署长。由于早年新闻采访时期过于劳累,再加上对官场那些规则无法适应,工作没多久他就积劳成疾,两年之后就找理由退休了。1965年4月27日,爱德华·默罗与世长辞,他的骨灰洒在纽约市附近他自己的农场上。

逝世当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特地制作了《献给历史上最杰出的评论员》作为纪念。

职业生涯

爱德华·默罗终其一生将自己献给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虽然他之前从事过教育行业的工作,晚年曾担任政府官员,但他回忆起来,最让他觉得快乐和自豪的,就是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的那一段日子。

其实爱德华·默罗最初觉得自己应该在教育界发展,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来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所以他知道最初的工作只是为别人安排节目时,也没多大抱怨,因为他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在这个行业呆太久,所以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工作来对待。但后来他发现其实他可以在新闻界做得很好。之前他工作的时候建立的人际关系网,在这个时候都派上用场了。在这一年,广播公司报道了希特勒政权日益凸现的政治上的压迫、美国的政党大会和总统竞选、墨索里尼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退位,以及为摆脱经济大萧条而出台的新政策。默罗在访谈节目中安排了不少与这些话题相关的谈话,另外他还安排播出了俄国托洛茨基、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演讲。他受到了CBS新闻部总经理的器重。正在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希特勒准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向欧洲国家蚕食,默罗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机会,1937年他被派到英国,负责CBS在欧洲新闻办事处的工作。就是在这里,默罗的新闻事业一步一步走向顶点。他最着名的是广播节目《这里是伦敦》和电视节目《这里请看》。

一、“这里是伦敦”:“二战”战场上的广播英雄

来到欧洲,默罗首先意识到的是,这里将是战争报道的最佳战场,而单靠一己之力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么多丰富的新闻报道的,所以他必须要物色能够帮助他的、有能力的新闻人才,他录用了威廉·夏伊勒、埃德加、安塞尔·莫勒、弗兰克·格维塞、皮埃尔·赫斯、埃里克·赛瓦赖德等人,其中在录用过程中曾遭到公司反对,但默罗认为,这些人是真正能帮助他创造出最棒的新闻的人,是嗅觉敏感、思维敏锐和思想深刻的人,是他需要的人。默罗的眼光没有错,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出色的记者,跟随他在欧洲战场上为新闻报道出生入死,有的甚至浴血战场,而他们的名字将流芳百世。

威廉·夏伊勒是最先帮助默罗的记者,1938年3月默罗从伦敦到波兰为CBS举办一个文化教育节目。正在那时希特勒开始了侵略奥地利的行动。3月11日,威廉·夏伊勒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打电话给默罗,他们之间有了默契,还使用暗语:“对方球队刚过了门线”来表述这个消息。默罗接了电话马上到机场,但已经没有去维也纳的飞机了,他当机立断,花一千美元包了一架小飞机,先飞柏林,之后转机到维也纳。3月12日,在希特勒进入维也纳的前一天,默罗发出了他的第一篇战争新闻报道:

“我是爱德华·默罗,此刻正在维也纳报道。现在是凌晨2点30分,希特勒本人还没有到市内。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希特勒会在什么时候到这儿。但是绝大多数人预料他可能在明天早晨10点之后的某一时刻到达……我是几小时前乘飞机从华沙取道柏林来这里的。从飞机上鸟瞰维也纳,我发现她跟从前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维也纳也确实有所变化……人们在这里把武器举得要比柏林人高一些,而且,人们说起‘嗨,希特勒’这样的字眼声音也要高一些。”

“年轻的纳粹冲锋队员乘车在街道上闲荡着。他们乘着军用卡车、各种型号装甲车,唱着歌,不时向人群扔橘子皮。所有重要大楼都设有武装警察,包括我现在临时广播的这座楼房。整个城市有一种注定要发生某种事情的迹象,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想知道希特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达到这里。”

这是广播史上首次“新闻联播”,他的报道比其他媒体更为快捷、准确。他的报道深深牵动了欧洲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心,人们愿意守在收音机旁边,等待他的声音的出现,当时没有比这更棒的战争新闻报道了。默罗和他的新闻报道团队协同CBS的力量,每天在欧洲的各个角落发出有关战争的消息,在希特勒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签订《慕尼黑协定》的过程中,默罗一人广播了35次,还在欧洲的18个地点安排了116次广播。默罗在报道时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他总是往形势最险峻的地方冲去,有时候他走在街上随时面临落下炸弹的危险,但从来没有惧怕过。当伦敦空袭最猛烈的时候,他甚至要求在BBC广播大楼顶上做现场报道,我想,每个记者都会为那一刻站在大楼楼顶,沉着冷静地进行着新闻报道的默罗所深深折服。

在这里默罗开始了他的第一篇《这里是伦敦》的现场报道:

“我正站在一个屋顶上俯瞰伦敦。在这一时刻,周遭一切非常安宁。出于国家和个人安全的考虑,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的精确位置。在我的左边很远的地方,我可以看见愤怒的截击枪的反击发出的暗红的火光映衬着灰蓝的天空,但是因为离我目前的所在地太远,我听不到机枪声。大约5分钟之前,在离我非常近的地方曾有过机枪声。我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幢楼,楼的下方好像是有白色的油漆在闪烁,我在白天看到过这幢楼,它缺失了四分之一——在一天晚上被一枚炸弹击中的……”“……此时此刻,从光线的移动和反击飞机的机枪扫射火光闪现可以猜测,大概有3架德国飞机在伦敦附近的上空。但是,在市中心,一切非常平静。更多的探照灯从我的右边向天空扫视。我猜想几分钟之内我们就会听到附近传来的机枪声。现在,探照灯都聚在这个方向来回扫视。你们将很快听到两声爆炸。听!那是从空中发出的爆炸声,不是机枪的声音。我估计在几分钟之后这附近将会落下榴霰弹片。飞机正往这里开来——离我们这里更近了一点儿。飞机仍然飞得很高。今天晚上早些时候,我们有时能听到飞机飞过的声音……现在,我们又听到了空中发出的爆炸声。”无论形势多危急,轰炸多猛烈,我们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永远都是镇定自若的。他平静而低沉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给大家,犹如那些炸弹、轰炸机、机关枪在他眼中,都没那么恐惧,而人们听着他的声音,听着他叙述的故事,真实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这就是现场报道的魅力。真的没有什么能够放缓他战争报道的脚步,就连BBC的广播大楼被炸3次,CBS设在伦敦的办公室被炸3次,也没有让默罗退步,美国和欧洲人民每天仍能通过广播听默罗说战场上的事情,“这里没有圣诞快乐,只有大战来临前令人窒息的紧张。不过,不列颠人在这样肃杀的气氛下,仍尽可能地去庆祝他们的圣诞。认识的,不认识的,在伦敦的底下防空洞中,相互问候,相拥,聊以慰藉”,“我想理个发,看到理发店的窗户不见了,但意大利的理发师还在营业。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微笑”。在广播结束时,默罗总是采用伦敦的习惯语向听众道别“再见,祝你幸运”,这又让人们感到一些温暖和安全。

1941年12月美国加入“二战”后,默罗想入伍参战,但被要求继续留在新闻岗位上,他开始了飞行报道,总共参加过25次飞机军事行动,而在诺曼底登陆战中,默罗则报道了29次。他坚守岗位直到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默罗出任伦敦记者协会会长,当初这个协会因为他是广播公司的记者而非印刷媒体记者而把他拒之门外,而现在默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协会展现了他的资格。

《这里是伦敦》奠定了默罗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杰出广播电视主持人和杰出战地记者的地位。

二、《现在请看》:真实而富有正义感的电视人

战争结束后,1946年,默罗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副总经理和公共事务部经理,但是他很快就辞职了,虽然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都很出色,但作为经理的预算工作总是让他很头痛,而且要亲手解雇工作不称职的同事,他总是于心不忍。两年后他恢复了广播记者的身份,只不过《这里是伦敦》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停播了,代替的是《现在请听》,现在请听的开头模仿《这里是伦敦》,用了“这是新闻”,而结束语也是“晚安,祝你好运”,每天晚上7点45分播放,主要以时事新闻为主。美国人民又能听到他熟悉的声音,感受他熟悉的报道风格了。这个节目让他赢得了“皮葆迪大奖”。

美国人民对这个战争中的报道英雄越来越喜欢了,每天听到他的声音,就慢慢地想要知道自己所敬佩和崇拜的人到底长得什么样。是不是很英俊,如他的声音一样让人着迷。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了解到美国人民的这种要求,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将爱德华·默罗推向镜头前面。1951年11月18日,美国人民终于能够在电视屏幕上见到默罗的真人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啊。不仅声音富有魅力,外表也潇洒迷人,真是个举止庄重的绅士,是最得体的电视主持人。默罗和弗雷德·弗兰德利一起主持这档电视纪录片,这是一个时长只有15分钟的晚间节目。第一期是默罗坐在两部监视器前面,监视器上分别是金门大桥和布鲁克林大桥,默罗在那里和大家谈论朝鲜战争的动态。此外,他还报道过裁军、丘吉尔的讲话和其他政治新闻。人们深深地被他所吸引了,《现在请看》成为当时全美国最轰动的电视节目。

虽然《现在请看》到1958年就停播了,其生命很短暂,但在美国电视新闻史上却留下了重要一笔,它的出现,开创了电视新闻的时代,这也是默罗最引以为傲的一个节目。

在《现在请看》的8年中,默罗向观众呈现了真实的自我,他也将真实的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麦卡锡主义”的抗争,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赞誉,提升了他在美国新闻界的形象和地位。

20世纪50年代,美国笼罩在“麦卡锡主义”之中,人人自危,气氛非常紧张。

这主要是源于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他是爱尔兰后裔,1946年以共产党的身份参加选举成为参议员。他是一个喜欢投机取巧、搬弄是非、煽风点火的人,他为了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甚至不择手段。1950年,麦卡锡声称自己掌握了政府内部共产党的名单,并一口气公布了200多个名字,发表演讲说,要把这些人从美国政府肃清出去。一石击起千层浪,甚至连联邦调查局内部也不能幸免,开展清查共产党人的活动。美国进入白色恐怖时代,人们总是相互猜疑,相互警惕,整个美国陷入恐慌时期,谁都争先恐后与“赤色分子”划清界限,而别有用心的人会拿此为借口来清除自己的障碍,还有一些学者和专家,不堪迫害而隐姓埋名,或者离开美国。美国在“麦卡锡主义”之下迎来了最黑暗的时代。

对于这种情况,默罗怎么可能熟视无睹,但他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在没有掌握对方证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直到“米洛事件”的爆发。米洛是一个空军后备军官,因为他的姐姐和父亲阅读“颠覆性”报纸,被指控是政治危险分子而被迫辞职。而所谓的“颠覆性”报纸其实只不过是南斯拉夫摆脱苏联控制后5年办的一份拥护铁托元帅的塞尔维亚报纸,和共产党一点关系也没有。而其实当时有很多人的情况都和米洛一样,都是遭受无缘无故的迫害的,很多人都屈服而不敢反抗,而很多媒体和记者也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不敢与麦卡锡正面交锋,担心会给自己和公司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应该说,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敢触碰麦卡锡这根高压线,天知道这么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但默罗就在这个时候出手了,之前他掌握了大量有关麦卡锡的资料,当他得知米洛的事情后,马上就和自己的新闻摄影组去采访拍摄。米洛这个时候正遭遇两难的抉择,因为有人建议他,想要继续留在空军当中尉,可以,但是必须和自己的父亲和姐姐断绝亲属关系。这与其说是建议,还不如说是威胁。很多人也面临过这种威胁,而很多人最终选择了职业而放弃了亲情。但米洛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他们可都是他最亲的人啊!

默罗得知这个事情觉得非常愤慨,他在自己的节目中说道:“如果我将由于我的亲属看报纸而将定罪,那么我的孩子也要因为我而受到指控吗?……他们必须得向他们所有的朋友解释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成一个政治危险人物吗?

如果都照这样搞下去,那么所有的条件都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我看到了无边的连锁反应。”默罗将这件事情的真相告诉给观众,还米洛一个清白,他甚至还表示,如果空军对他的节目有质疑的话,欢迎前来批评。

默罗的节目一播出,就接到了无数的电话和信件。人们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感觉马上就要从压抑的气氛中解脱出来,内心既激动又兴奋。而制作这期节目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因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政治压力下,一再要求默罗不要再继续纠缠这件事情了,但默罗执意要揭示真相,无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警告,工作人员也是在巨大压力之下完成这期节目的,播出后他们纷纷向默罗握手,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感激,感谢在他的坚持之下,带动他们认识到什么是新闻的真相,什么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良知。这个事件后来还翻拍成电影《晚安,好运》,由乔治·克鲁尼担任主演。

节目的播出成为麦卡锡垮台的第一步。因为空军决定让米洛复职了,这是第一个胜利,也让人们燃起了对自由的希望。麦卡锡对默罗的行为恼羞成怒,为报复他,麦卡锡找人放出风声,说其实默罗是共产党,请将指控延伸到默罗的家人。默罗早就料到麦卡锡的反应,他毫不畏惧,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他播出了其他揭露麦卡锡的真实的报道,他的行为受到了公众的支持,然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却比较软弱,不愿意站在他一边,为了能刊登《现在请看》的麦卡锡主题的广告,他只能和同事自己掏钱,公司不愿意出一分钱。在默罗和《现在请看》的推动下,直到1954年年底,麦卡锡终于垮了,他迅速消失在政坛,美国恢复了自由、民主的和平环境。

由于默罗的声望太高,而公司不想让《现在请看》继续发挥影响力,于1958年停办《现在请看》。1955年,默罗开始主持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

这个节目没有《这里是伦敦》那么具有现场感,也没有《现在请看》那么具有新闻性和批判性。默罗完全成为一个“通俗默罗”,他呈放松状态,和名人面对面来交谈。在节目现场,我们常常能看到默罗漫不经心地开始一个轻松而愉快的话题。他既采访过总统,也采访过将军,还采访过明星,从开播一直到1959年节目停播,无数知名嘉宾上过他的节目,杜鲁门、麦克阿瑟、赫鲁晓夫、玛丽莲·梦露都曾是他的座上客,1966年他还采访了周恩来。

新闻思想

一、在关键时刻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二战”时期,正值广播媒体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国际广播活动就开始了,而广播最先表现出优势力量是在战争期间。广播最初的作用仅在于播报新闻摘要,因为在那时报纸还是主流媒体,因此广播结束时总会带一句“详情请看当地报纸”,所以其实广播员就是播音员。时至1937年,广播在新闻界仍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无论是美国NBC还是CBS从欧洲发回的广播大多还是娱乐性节目。而默罗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打破了原先的这个观念,颠覆了广播只能做娱乐节目的观念。他的节目初步显现出广播在战争军事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优势。虽然和报纸媒体相比,广播的保存性弱,声音稍纵即逝,且在深度上也不及报纸深刻,做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告不及报纸,但广播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报纸无法逾越的功能,就是时效性。报纸无法摆脱生产和制作的周期较长的弱点,而广播可以迅速、及时地将新闻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传送。而对全世界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消息获取,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听广播。《这里是伦敦》播放期间,欧洲和美国的人民就守候在收音机前面,接收战争信息。

默罗最先了解到了广播媒体的这个特点,以严肃而冷静的语调,将真实的战况报道给千家万户。后来在《现在请看》和《面对面》节目中也是如此,他敏锐地看到电视媒体能图文并茂、声画结合地展示事实的真相,既有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又有视觉冲击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如此,他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宗师。

二、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在《这里是伦敦》报道期间,默罗穿梭于各个战场,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有时危险离他近在咫尺,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继续进行报道,给大家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报道。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他很少计较投入产出,就如前面所说,他为了完成“二战”中的第一篇报道,不惜花重金雇飞机前往报道现场,他为了在《现在请看》中能够揭露麦卡锡的阴谋,在公司拒绝之后,自己掏腰包为节目做广告。他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做出高品质的新闻节目来,奉献给听众和观众。可是他的这种精神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迫结束了在CBS近25年的新闻生涯。因而有人称爱德华·默罗为美国新闻史上最优秀的记者。

三、重用人才,重视团队

默罗一直认为,要完成一个出色的新闻节目,并非他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他会在欧洲“二战”报道时,不顾公司反对而聘用他觉得合适的人才。事实证明,他所组建的这个新闻报道小组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报道最优秀的团队,是他们在背后默默地推动了默罗和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成名。

同样,默罗在电视媒体也重视团队,他能在《现在请看》里挺过严酷的“卡麦锡时代”,获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因为周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不愿意屈从于政治和舆论压力,秉承报道真相和伸张正义的原则,不向强权低头,毅然成为他的战友,与他并肩作战。

四、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从业务角度来说,默罗绝对是个优秀的、无可争议的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的一代大师,而他又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人,不然他也不会得到杜鲁门的赏识,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美国新闻出版署署长了。默罗对卡麦锡的斗争,就能鲜明地体现出他的政治敏锐性。

默罗具有比别人更高的政治觉悟,他能认识到新闻的舆论宣传对政治发展的作用,他在担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时曾说过:“美国在世界上需要有一个更响亮的声音,但是它不能刺耳。”“(这个声音)要有分寸地、合情合理地替所有的美国人说话”,要“令人信服地向世界报道我们的观点和对自由的信仰”。“结交朋友,赢得人心。”“如何争取自由、进步和和平”。这些政治思想都是他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积累和领悟到的,而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都是服务于他所在的国家和阶级利益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他为一个杰出的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美]鲍勃·爱德华着,周培勤译:《爱德华·R.默罗和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诞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彬:《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爱德华·默罗(一九〇八——一九六五)》,《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3期。

3.李韧:《电影晚安,好运、默罗和麦卡锡主义》,《电影文学》,2008年第6期。

4.李子迟编译:《战地记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刘志筠:《我看默罗》,《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6期。

6.[美]唐·休伊特着,马诗远等译:《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刘雪梅:《爱德华·默罗与他的战事新闻报道》,《军事记者》,2001年第9期。

9.姜华:《听!这猛烈的、冷酷的爆炸声!——评栀爱德华·默罗和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诞生枛》,《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0月14日。

9.刘毛雅:《执着地追求真理的人——记新闻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10.刘毛雅:《他的声望超过艾森豪威尔(上)——记新闻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新闻界》,1994年第2期。

11.刘毛雅:《他的声望超过艾森豪威尔(下)——记新闻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新闻界》,199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