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美学
49434900000014

第14章 护理美感(1)

朋友,当你漫步在幽静的校园,闻到阵阵花香时,你有何感觉?当你第一次登上长城,目视祖国的大好河山,你的感觉又如何?当你走在繁华的街道时,看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弯腰拾起别人丢在地上的果皮放到果皮箱中,你的感觉又如何?……这些事情或者让你感到愉悦,或者让你感到振奋,或者让你感到敬佩……

人们的这些美的感觉,在美学上称之为美感。美感源于生活,又给人以愉悦的享受,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本质特征?又有哪些心理表现形式?这就是本章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第一节 美感概述

一、美感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美感,是指客观存在的美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经过长时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包括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狭义的美感,是指人们接触到美的对象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受,是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乐趣和情思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及评价。通常人们所说的美感是指狭义的美感。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客观存在美的事物(审美客体)

如果根本不存在美的事物,那么人就不会产生美的感受。否则就是主观编造,是主观唯心论的表现。

2.具备审美能力的人(审美主体)

是指审美主体应具有的与发现、识别审美对象相适应的审美感官、必要的审美修养、稳定的审美心境等。

3.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连接的纽带。离开社会实践,审美客体的美就无法展现;离开社会实践,审美主体就根本不能发现美,更谈不上欣赏美、创造美。

以上三个条件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三)美感形成的根源

劳动创造了美,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审美感受这种关系美的心理活动同样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社会实践。美感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美感的形式是主观的,如果没有因劳动创造的审美对象,人们的美感就无法产生。审美对象之所以能给人以愉悦、畅快之感,是由于它再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魅力,再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1.社会实践体现了人类创造美的天性

在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不仅从生产劳动中取得了得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还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按人类的需要利用了自然、改造了自然。从钻木取火到使用电能核能;从栖身树林山洞到居住摩天大厦;从以树叶遮体到穿丝绸化纤……人们在改造自然中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因此,创造了无限多样的审美对象,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由此,产生了种种难以抑制的审美感受。

2.社会实践敦促人们发现美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学会了如何去寻找美,并在寻找美的功利驱动下,把自己对已有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满足心理,化作自己对美追求的动力,发现、再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即在已取得美感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之奋斗!或许正因为如此,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或许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精神愉快了,美好的文明被推动了。总之,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因发现而发展的,美感总是以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美的发现、发展为原动力的。

3.社会实践给了人们鉴别美的本领

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世界上的美千姿百态。是实践充当了连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纽带,以至于人们不但发现了诸多的美,还学会了怎样辨别各种美。

如人们在判断美与不美中知道了美和丑的对立标准;又如人们在观察人的行为中知道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含义……实践就是这样,它让人们一边陶醉于美的神奇和瑰丽,一边总结鉴别美丑的标准,并在应用中不断随实践发展逐渐调节标准尺度。鉴赏美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人们对美的真谛的挖掘,鉴赏美的本领会化作人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人们在应用中得到美的启迪、心灵的净化!

二、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感的本质

对于美感,历来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历史唯心主义美学家否认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感的根源存在于精神活动之中,是精神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美,并在审美对象中显示了人的力量。由此可知,对美感本质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个角度。

1.美感和美是不能等同,不能混淆的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人类因美的事物、美的行为……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美感来源于美,没有美就没有美感。因此,美是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是在发现、鉴赏美的活动中产生的,是第二性的。即美感的形式是主观的,美感的内容是客观的。

2.美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美感作为人们对美的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一种认识,但又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美的感受时,在这种认识中就已经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情感意识。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根据自己的好恶去感受美与不美。这样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来说,在一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是不美的;同时,即使是美的,也会因人们的情感强烈程度不一而对美感的体会有深浅之别。美的感受越深,其精神的愉悦就越强烈,在理智上给人的启迪就越深刻;反之,则不同。由此可知,一般认识由于只是单纯地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不认识或认识的程度,无须受情感左右。所以,美感与一般认识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具备情感性的主观反映。

3.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同样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特点

人们总是通过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其中艺术的方式就是强烈的美感方式。如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或他人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来与正在进行加工的产品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明确努力方向。

又如人们把因美感焕发出来的喜悦之情化作想更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强烈欲望,在一次次认识成功中换来成就感,并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或在失败中寻找动力,一次次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将其化作改造世界的热情,应用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以,人们利用美感的功利性认识了世界、改造了世界。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另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对美感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否认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特殊性能动的反映这一本质。

(二)美感的特征

美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美感的直觉性

所谓美感的直觉性,是指人们直接与审美对象接触从而在直观上把握美,最初无须通过理智思考和逻辑思维就能感知美的特性。这种直接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感受的直观性、直接性。即审美过程始终都和具体事物的外在形象相连,并且人们是用感官直接感受事物的,这样事物的外貌、色彩、形状、声音等就会直接被人们体会到。如人们只有亲眼看到泰山的外貌景象,才会有发自自身的对泰山美与不美的感受。二是指人们在美的欣赏中,可不加思索地作出审美反应。如听一支歌曲,也许歌词没有听清,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这种直接性表明美感最初总是来得迅速、无须证明、无须推理,这完全是由人的感官和事物的外在形态结合的结果。

2.美感的愉悦性

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审美主体在直观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心境。它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富于生活激情的情感体验,即“动情”。这种愉悦根源于直觉形象,包含了理性认识的内容,是经过理智规范化的情感,包含了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体验,也包含了特殊的精神满足和享受。如人们会随着乐曲的曲调节奏或振奋或忧愁等。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感的愉悦性是理智、意志、情感的统一。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大地上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总之,美感是由快感和理智升华而成,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可以鼓舞人的斗志,陶冶情操。

3.美感的功利性

美感的功利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美感的社会功利性。即人们把对美感的体验化作动力,应用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和行为,既改造了社会的物质条件,也改造了社会的精神风貌。如当我们高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我们会豪情满怀地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我们喜欢这些歌词优美、曲子动听的歌曲,因为这些歌曲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在精神上受到了鼓舞,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美感的个人功利性。 即人们用对美的体验满足自身身心愉快的需要,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位。这种功利性改善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拥有和享受中让人体会生活的美好。

4.美感的共同性

美感的共同性,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认识上的一致性。一是指面对共同的审美对象,不同的人的审美感受大致相同。二是指美感作为意识活动的历史范畴,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内部或同一阶级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美感认识。具体表现为:

(1)时代的共同美感

由于在同一社会时代中,社会由共同的社会习惯、社会道德、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就容易在审美教育、审美思想上统一人们的审美意识,以至于使人们在审美感受上具有趋同性。

(2)民族的共同美感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基础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的四大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使同一个民族内的成员容易在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审美情调上求得一致。因而,具有相同的美感。

(3)阶级的共同美感

阶级既是政治的划分,也是经济的划分。在经济中人们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导致了不同阶级在立场、态度、意识、功利上的差异。但必须清楚,同一阶级内部的成员,由于其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在生活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当然也包括在美感上的相同。

5.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差异性既可以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表现为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内部在审美感受或审美感受程度上的差异性。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差异表现:

(1)审美的个性差异

这是由审美趣味引起的,与经验、道德、理想、文化相连,表现为审美主体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美的判断、选择、评价上的不一致。趣味有高雅粗俗之别,也有文明野蛮之分。审美个性差异是由于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导致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积累了不同的审美经验,因而,共同面对美的事物时,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品位。如对普通人来说,树根最直接的价值是做木柴用;而在艺术家眼里,树根则有可能被雕琢成艺术精品。

(2)审美心理的差异

心理是人们心境的情绪状态。它的持续、稳定等因人而异,如人在愉快中,鸟叫会被认为是精美的乐章;而人在悲伤时,鸟叫会被认为是恼人的噪音。由此可知,心境不同,人们内心的感受也不同。

(3)审美能力的差异

审美能力是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个人审美素质作用于审美对象所反映出来的美感程度、美感标准和美感应用的潜能。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能力而变得肤浅,也会因为具备审美能力而变得深入。由于能力是在一定的先天基础上后天形成的,因此,审美能力差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第二节 护理美感

一、护理美感

(一)护理美感的含义

护理美感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护理美感,是指护理审美意识,即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护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护理审美观念、护理审美理想、护理审美能力、护理审美趣味、护理审美感受等。狭义的护理美感,是指护理主体在护理活动中因美的事物或行为而产生的情感上的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愉悦,是由护理审美对象引起的护理审美主体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性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护理美感主要是指狭义的护理美感。

(二)护理美感产生的条件

护理美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性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护理美感的主体

护理美感的主体是指护理工作者(护士、助理护士、相关的护理人员),这个主体应具备相应的护理审美的审美知识、审美感官、审美修养和相对稳定的审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