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49442600000033

第33章 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2)

2.宏观的文化模式、中观的文化模式和微观的文化模式

这是根据文化模式的层面来划分的。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各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容的总体,即宏观的文化模式。例如,中国的文化模式和西方的文化模式等,就属于此类。从中观层面上来说,各地区或各群体在长期的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容的总体,即中观的文化模式。例如,中国的北方人的文化模式和南方人的文化模式、美国白种人的文化模式和黑种人的文化模式等,就属于此类。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各个个体在长期的角色扮演及其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容的整体,即微观的文化模式。这种微观的文化模式,正是角色的文化模式的体现。

在这里,对文化模式这同一范畴试图从不同层面阐述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后者——角色的文化模式的意义和价值的了解是非常必需的,而本书所关注的正是这个文化模式问题。

(三)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含义

角色的文化模式,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角色扮演及其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容的整体。正确理解和把握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含义,应当注意三点:

(1)个体是角色扮演及其交互作用的主体,它回答谁是角色的文化模式的承担者。

(2)角色的文化模式不同于一股的文化模式,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本土性、约束性、差异性、易变性、情境性等,它回答建立什么样性质和特点的角色的文化模式。

(3)角色的文化模式是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整体。这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风尚、习俗、惯例、规矩、禁忌、宗教、器物,特别是文化传统、文化准则、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它回答建立什么样内容的角色的文化模式。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现实生活,就不难发现,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例如,父母对子女教育、教授给学生授课、领导干部给下属报告、新闻节目主持人给听众广播新闻等,这些角色的文化模式是各不相同的。

说具体点,凡是参加过婚庆的人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婚嫁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大事,谁都希望自己的婚礼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举办,而专业婚庆主持人则是一个婚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的角色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婚礼的喜庆、热闹与否。最近,在武汉婚嫁网上看了一篇报道:《农村婚庆呼唤专业主持》。文中写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日子好过多了,娶媳妇嫁闺女的时候,都不吝惜多花些钱,有一些农民一辈子攒钱就是为了给子女办婚事时热闹热闹。而举办婚礼时,都希望把喜事办得热闹而喜庆,这就需要专业的婚庆主持人。专业婚庆主持人一是能把婚礼过程盘算得很妥帖,不会出现什么漏子。二是一个优秀的婚庆主持人能让新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能给婚礼增色不少。三是专业婚庆主持人在主持婚礼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粗鄙的语言,不可能出现令新人和亲戚朋友感到厌烦的方式。四是专业婚庆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插曲的节目,都是“杂耍”主持人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农民呼唤专业婚庆主持,这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富起来的农民的文明生活需要。由上可见,专业婚庆主持人从其主持的婚礼理念、风俗礼节、语言风格、插曲节目、创造气氛等,无一不表现其角色的文化模式。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研究,两个同是专业婚庆主持人,他们表现的角色的文化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四、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一)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关系

一定的角色不仅与行为模式相联系,而且与文化模式相关联。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相互区别

其主要表现在:

(1)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含义不同。

(2)角色的行为模式多是显性外露的,角色的文化模式多是隐性内涵的。

(3)角色的行为模式与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相联系,角色的文化模式与个体文化融入过程相联系。

2.相互联系

其主要表现在:

(1)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具有共时性和共生性,它们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2)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它们既有动态的一面,又有静态的一面,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3)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必然具有一致性。否则,两者便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一般说来,形成这种一致性的原因是角色扮演者自身选择的一定的价值观。换句话说,一个角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这正是不同的角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研究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关系的意义

既然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文化模式决定于角色自身选择的一定的价值观,那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基础,并且直接控制角色的行为方式和文化模式的执行程序,从而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以残疾人为例。据统计,全世界60多亿人中,残疾人有6.5亿;中国13亿人中,残疾人有8300多万,涉及2.6亿家庭人口。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如何看待残疾人问题?这必然要涉及每个个体角色的行为模式与文化模式及其价值观问题。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从古到今,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残疾人观:一种是以不文明、落后、陈腐的价值观念认识残疾人和对待、处理残疾人问题,即旧残疾人观,其本质内容是不尊重残疾人的权利、价值和潜能,有的认为残疾只是某些个人的“悲剧或灾难”,是“前世作孽”的因果报应,视残疾人为“残废人”,是单纯的救济和怜悯的对象。值得深思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残疾人的尊严、人格、权益和价值,用残疾人的残疾来达到取笑的目的大有人在。维护残疾人和一切弱势者的尊严、人格、权益和价值,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可见,人要真正社会化、角色化、文明化是何等的艰巨!

但是,应当坚信,总有那么一天,在我们更富人性的文明发展中,再也见不到那种取笑残疾人现象的存在!但那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个人与社会在持续互动中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另一种是以文明、进步、科学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残疾人和对待、处理残疾人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在保障残疾人权利、尊重残疾人价值和发挥残疾人潜能的基础上,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总结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包括如下主要内容: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的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

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消除障碍,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残疾人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尊重、关心他们并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共产党人以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更应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保护其不受侵害。

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使残疾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扶残助残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全人在帮助残疾人中,也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残疾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价值,履行应尽的义务。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显然,这种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建立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对旧残疾人观的根本否定。

由上可知,这两种不同的残疾人观,却折射出两种不同角色的行为模式与文化模式。这种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建立,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着.文化模式.王炜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奚从清编着.现代社会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7.奚从清,俞国良着.角色理论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8.丁水木,张绪山着.社会角色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