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27

第27章 对当前青少年网络德育的若干思考(1)

赵恩国

【摘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应运而生——网络德育。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传统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增加以及加快创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迫切性都显出了网络德育的必要性。然而当前的网络德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增强意识,转变观念,用心改善。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德育 传统德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

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平台。截至2009年底,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0.4%,其中20岁以下的占31.8%。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活动空间,它以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网络的这把“双刃剑”,在成为青少年获取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最重要途径的同时,其复杂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影响,从而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网络德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应运而生——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网络这种全新的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品德等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使网民在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遵循相应的原则与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伦理道德关系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尊重知识产权、提高信息素养、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和维护国家安全等。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一种新的德育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在对德育对象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开展网络德育管理和一系列网络德育活动,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网络道德品质(包括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因此,与传统德育相比,它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放性

网络世界是没有边界的,它消除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互联网向全世界开放,使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接收和发布信息。同时网络的虚拟性消除了人们的年龄、肤色、国籍、阶级和宗教信仰等现实角色中的差别,人完全是在虚拟的角色扮演中进行自由地交流与互动。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正是网络的这种开放性使得网络德育也打破了传统德育的封闭性,使其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而传统德育总是习惯于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和本国来考虑其应所培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树立全球意识和观念。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连为一体,使德育延伸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同时还可以丰富德育形式,充实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鲜活性和实效性。

(二)互动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确定的,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活动中占主体地位”,而被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德育的效果。网络德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可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通过网络和其他多媒体形式进行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还可以通过E-mail、论坛、QQ空间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由于网络交往是以虚拟的符号形式进行的,双方的角色是虚拟角色,减少了现实交往中的阻隔,双方可以进行更多更为有效的交流,也可以使教育者及时发现被教育者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并及时予以解决。

(三)趣味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来获得正面的道德知识,接受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德育渠道单一,形式单一,使我们的理论说服力下降,学生也很难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相比之下,“网络德育形式灵活多样、丰富,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以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入手,彻底摆脱了形式主义的说教,使德育内容由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文件,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使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也与学生的猎奇心理相结合,能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进行自我教育。须知,德育需要受教育者在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形成其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我们不能省略这一过程而期望受教育者在单一刺激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

(四)主体性

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自由、自主的。他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且有了思想疑难问题可以主动地去寻求教育者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以运用网络虚拟社区和网络论坛等展开自由而充分的讨论,使大多数人受到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就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而且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五)超时空性

网络信息的容量无限性和廉价简易性,使教育者可以时时掌握新的资料和知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形式。因此网络德育解决了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网络中人们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交流。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突破现实时空的界限进行更为积极更为有效的互动,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

互联网以其宽频高效的信息资源,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的广阔平台,使他们能够快捷便利地沟通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因此,网络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载体,可以让他们开阔眼界、转变思维,提高知识水平,促进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但网络的不良影响也不可忽视,并在近些年其负面影响有扩大的趋势。网络上有海量的优秀信息资源,同时也不乏众多不良信息,这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上交往危及青少年的现实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淡漠化,出现交际责任感的减弱、交际情感障碍等问题,特别是患有“网络综合症”(具体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自控力下降等,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的青少年缺乏健康的人际沟通和交流。

虚拟的角色扮演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人格发展、自我身份认同。同时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进行着不间断的政治文化渗透。“通过互联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和文化观念。网络上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导致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价值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如何引导青少年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传统德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又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它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并对当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技术变迁,是当前最直接感觉到的结构性转化。但是这并非认为技术决定了社会,而是技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场景”。网络技术为社会组织以网络形式渗透扩张至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网络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营造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网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