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33

第3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的比较政治价值视野(1)

罗许成

【摘要】全面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性质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需要一个政治价值的比较视野,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冲出与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政治价值竞争的重围。马克思主义质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政治价值的认识论根源、变迁依据、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突破了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局限,并以巨大的历史优势超越了自由主义政治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 比较政治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是社会主义自身合法性的发展基石,政治价值是其核心命题。20世纪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的历程表明,政治价值从来都是意识形态争论和斗争的焦点,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争论。而当下流行的“普世价值”话语与植根于西方文化而为自由主义所推崇的政治普遍主义的密切相关。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需要一个政治价值的比较视野,以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之于揭示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本质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质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其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质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性质上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

自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被创造出来,它就成了一个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甚至颇具贬义的名词,常常成为政治价值批判的话语和政治攻讦的工具,被等同于国家的和统治阶级的“虚假的意识”。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由于自身利益的特殊性,总是制造出以普遍利益的外貌出现实则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的意识”,这种形式上的社会利益的普遍性掩盖不了其意识形态的真实性质。

马克思借用这种批判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价值批判,指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可见,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但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根本目的是通过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此,马克思如实地把意识形态纳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思想意识形式的演进过程中,来审视作为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政治法律观点、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在国家和阶级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批判的一个基本范畴。这就是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国家政治要素,历史的和现实的要素,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再造的工具,它是现实物质生活方式的反应,是任何阶级的、国家的政治中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政治价值要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层:第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第二,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自身利益服务的,存在着虚假性;第三,意识形态是社会再造的工具和政治价值建构的核心领域;第四,社会主义必须借助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在“建构-批判-建构”中实现“消灭意识形态,或是保留其名称而改变其内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是我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反应,同样要适应并服务于当下的中国社会的阶级的、国家的政治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总体上不再是颠倒的现实世界、颠倒的观念世界,即不再是以往剥削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掩盖其罪恶而挖空心思地编造出来的谎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为实现劳动者支配自己的劳动、人民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条件,是迈向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的质态。

因此,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仍然具有其虚假性的一面。从认识论根源上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毕竟是从已知现实预见和建构未来的产物,而当下的已知现实却不可能完全包含未来,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维、观念和价值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也就是说,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并不可能完全对应或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未来的设想和建构的要求。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建构、认同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显现出虚假的一面。

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矛盾或张力中的虚假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保持相应的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虚假性。在从意识形态的工具论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其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工具,虽然,在统治阶级上的定位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没有发展到政治统治完全是为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程度,政治的自利性和腐败必然使意识形态中的未来观念黯淡失色。

可见,意识形态价值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和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再造的工具,意识形态提出并予以社会成员认识、思想、价值、信念和信仰,它赋予社会利益分配、权力结构与运行、社会秩序的蓝图等以基本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与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建立在科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认识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并提出人类的理想和终极价值追求,这种信仰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先进性,它是道德情感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也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反思和批判自身的历史以来产生的最伟大、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社会理论,它秉承了人类反思的天赋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政治批判,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历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刻而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和全部的政治价值集中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

从价值认识的角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的内容、属性、目标、主体和基本范畴。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统治原则是指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政党,以自身的斗争,取得国家政治权力,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和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形态,是政治的价值手段和价值目的统一。作为价值手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在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的必要方式,这种手段和方式的价值指向是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作为价值目标,无产阶级必须为自己争得民主,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所以,无产阶级专政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的阶级属性,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体。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价值范畴。

第二,公有制。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公有制是消灭或扬弃私有制的必然手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决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异化过程,即社会财富越来越作为异己的和统治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颠倒的过程虽然只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但是要“扬弃这个基础本身以及过程的这种形式”,只能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因素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因为,毕竟“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消灭或扬弃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使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自己的劳动,是实现自己价值目标的必要的价值手段。

第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追求自身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追求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演进的历史。人类不仅要不断地从自然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要从社会剥削、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近代以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只有实现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才能从种种的社会关系的奴役中摆脱出来,成为自身自由结合的主人,才能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用于增进全人类的福祉。只有在那个时候,“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即“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人——自由的人”,而社会也成了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核心命题。所以,解放,自由人联合、全面发展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范畴。

马克思主义站在整个人类历史演进的历史高度,以劳动者、无产阶级为价值取向,对人类自身的历史命运投注了深切关注和深厚的历史情怀。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价值目标追求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政治价值追求。毫无疑问,任何共同的政治价值都是从人类具体的政治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政治价值互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各种人道主义思潮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科学地分析并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价值建构的实质、目的,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政治价值。恩格斯引用人类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一段话预言:“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种高级形式复活了的政治价值才是人类真正的共同的价值,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价值普遍主义的超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的比较政治价值视野

整个20世纪,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各自巩固自身存在的地位的同时,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许多重要领域产生了理论的变迁和交融。这种理论变迁和交融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的比较视野。从价值阐释的角度上看,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政治价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在价值的认识论根源、价值的变迁依据、价值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分野和争论。这种理论分野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突破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历史局限的所在。

第一,抽象人性论与历史唯物论。

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特性和主要传统是价值普遍主义,其逻辑起点是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自然权利说。根据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的解释,所谓“自然的”权利,就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人之所以有这种“自然的”权利,是因为人有自由的本能,在内容上表现为人的生存本能,人出于本能而要自我保存,去劳动并以此为前提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人很容易在行为心理上认同和追求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在道德伦理上认为这是人生存的理想状态。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们赋予了人的自然权利以普遍主义的理性外衣,在政治价值上,将其普遍化、绝对化,认为追求自身的自由、权利是人的政治生活和实践的“类本质”,是超越人的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和地域的界限的普适性的、终极性的和真理性的政治价值。所以,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一元论、绝对论,必然会在政治实践中走向极端主义,在政治文化上走向专制主义。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以及在国际政治文化上喧嚣一时的全球“政治一体化”、“普世价值”等政治思潮就是政治价值普遍主义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