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13

第13章 国际化发展与特色专业建设(3)

德国会展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定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展览公司,经过学习和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公司,为公司服务。这些学生平时可以从展览公司得到工资,一般在学校里学习三年,一年半时间上理论课,一年半时间实习;每学期安排通常是三个月上课,三个月实习,学生反复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从学生中吸收最新的案例和业界动态,以跟进会展业的最新发展,不断深化会展教学。学校也充分利用会展业界的力量,业界也将会展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不仅自身业界人士进入学校的课堂,而且会展教学课堂也常常设在会展公司和会展中心的办公场所,由企业人士带领参观后即时讲解自身的最新运作理念和方法。这种“双元教育”机制为德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是其会展教育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德国会展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学校理论学习作为一元,企业会展实践作为一元;学校作为一元,企业作为一元,双方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互补互动作用,实现高效的会展人才培养。

4.3.2瑞文斯堡联合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

从瑞文斯堡联合教育大学和科隆大学的学科设置来看,德国把会展教育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之下。

瑞文斯堡联合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详细严谨,体现出典型的德国教育风格。

在瑞文斯堡联合教育大学会展管理系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可以分为五个模块——工商管理模块、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工商管理模块是专业基础模块,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是专业细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具体课程如下:

四个专业细分模块的具体课程如下:

4.3.3浙大城市学院对德国会展模式的借鉴

1.借鉴德国“双元制”,建立“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

争取业界的支持,形成互动机制,达到共赢目的,是最值得我们向德国同行学习借鉴的方面。德国会展教育与业界的紧密联系令人印象深刻,刚刚兴起的中国会展业界与会展教育界更需要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和会展企业,从战略高度对高校会展教育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业界、教育界要重视会展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上的相互合作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要进行机制建设,如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业界对会展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支持,等等。参照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浙大城市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在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建立“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这一机制使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质量得到业界的高度赞赏,并使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教育跃居于中国会展教育的相对领先地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借鉴德国会展教育建立在实践基础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创

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会展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问题。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会展教育初兴时制约会展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这里面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都是半路转行进入会展教育,往往都没有会展实务经验,对会展业的理解停留在书面知识上;也有教材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作者的局限和应景中国会展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的会展教材只是简单拼凑,由某些学科知识拼接形成,与会展行业实际并不符合。浙大城市学院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借鉴德国会展教育建基行业实践的特点,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驱动”,不仅锻炼师生,而且获得教学案例和改进教材,推进中国会展教育教师和教材瓶颈的解决。在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运作过程中,浙大城市学院还与会展行业合作办学,邀请会展业界资深人士参与教学或开设讲座,设立真实的实践操作实验室等等,凸显会展教育的实践性。同时,浙大城市学院还引导会展教师进入业界,派遣专业教师到西博办挂职锻炼,参与会展项目运作,积累会展操作经验和教学案例,要求专业教师“脚踏两只船”,一只脚踏在课堂,一只脚踏在行业,以此提升会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3.借鉴德国会展教育少而精的特点,突出会展教育特色化建设

相对于德国高校精干的会展教学院系的设置,我国会展教育一哄而上的局面令人感到不安和困惑。在媒体炒作会展人才是紧缺人才的背景下,我国上海、杭州、广州、北京等城市高校纷纷开办(或准备开办)会展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就20家。我们倒不一定要学德国的“少而精”的会展专业设置方式,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但我们必须考虑中国会展人才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这将决定我们到底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去办会展教育。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发布权威性的人才需求信息预测;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在会展教育决策过程中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进,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欲办会展专业的各高校必须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培养会展产业链中哪方面的人才,并在这方面精耕细作,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一般认为,会展人才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人员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者等;会展辅助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专业技术人员;会展支持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人员等。为突出专业特色,浙大城市学院把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在传媒与人文分院下面,以营销传播学的视角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培养会展策划、文案和管理的会展核心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4.4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建设美国模式考察与借鉴

为进一步推进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特色化建设和国际化步伐,2010年9月,浙大城市学院派出会展专业负责人张健康博士赴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工作。

4.4.1美国会展教育概况

美国是一个会展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美国的会展职业化和会展教育发展并不早,早期的会展活动是由政府官员、行业协会、公司管理层兼职操作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会展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高校才陆续开设会展相关课程,开展学位教育。

美国会展专业设置情况与德国有很大的差异。德国将会展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高校,而美国的会展专业设置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近80所高校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著名的会展院校有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华达大学、休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罗斯福大学,等等。这些高校往往在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休闲娱乐、体育运动、艺术设计、营销传播等基础上开设会展专业而各具特色。

除了高校之外,行业协会等也是美国会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发达,职业认证培训定位清晰,一般把展览业、会议业、事件活动业等加以区分,培训内容基本覆盖了会展业的方方面面。与高校注重学位教育、不要求有从业经验不同,行业协会举办的培训往往要求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并十分注重技能的提升培训。这些培训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培训针对性和实践性强,培训证书具有权威性,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业内人士参加培训气氛浓厚,将参加培训作为自己结交业内朋友、拓展自身业内关系网络、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这种成熟的会展认证培训体系,为美国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4.4.2美国著名会展院校的会展课程体系

乔治·华盛顿大学会展教育久负盛名,其会展教育规模大,学科和学位体系完整。乔治·华盛顿大学会展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为:

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其会展教育侧重在事件活动方面。

事实上,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大型活动管理资格证书(EMP)影响广泛,全球20多所高校采用了该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这种课程输出是美国会展教育奠定世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这些学校会展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必修课程少而精,选修课程数量众多,充分反映会展业的综合性和满足学生专业兴趣的多样化。在课程的安排上,学校有灵活的时间设置,使得学生和学员在课程选择上具有充分的自由度、自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型教学媒介开展会展教育活动,如通过专业研讨会、书刊、磁带、VCD等途径,为有兴趣于会展业的社会人士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校借助网络媒体,以远程教育向全球多个国家的学员提供会展相关教育与培训等,把会展知识和理念辐射和输出到世界各地,因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4.4.3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对美国会展模式的借鉴

1.借鉴美国会展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开放性,结合会展业的综合性开展“大会展教育”办学

美国会展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行业角度来说,这很好地符合会展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行业;从学生来说,这很好地满足了个体不同兴趣爱好和行业发展定位;从高校来说,这很好地适应了自身特色化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会展专业本科层面设置主要还是只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设计两个名称。各个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程数量和学分数众多,学生选修课程占比较少。各个高校会展人才定位趋同。这些都需要学习美国会展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加以改革和改进,在多个专业名称下开展会展教学,以突出学校之间的会展办学特色,并且减少设置必修课、增加设置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专业取向。对此,浙大城市学院充分考虑会展业的综合性及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利用自身在会展教育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多个专业下开设会展专业方向,走“大会展教育”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