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15

第15章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展特色专业建设(1)

5.1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教育,倡导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入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训练职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并履行与创业者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坚持以“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为原则,进一步调整思路,积极创新,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学院通过创业基地的建设,达到改善目前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缺陷所导致的市场适应性差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会展专业的人才培育特点正是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5.1.1“创新创业”的含义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的,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的,以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会展专业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内涵:

1.基础层面的理论知识

即使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创业失败。其原因很复杂,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有着扎实基础理论水平的人,其创业成功率比理论水平低下的人要高得多,这就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掌握了广博的基础层面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之付诸实践,取得成功。会展专业教育过程中,我们依托管理学和传播学为主干学科基础,设置了包括管理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广告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核心理论课程,从而使会展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会展专业的专才,更是有着扎实、广泛理论基础的厚积薄发的通才。

2.操作层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以其最终的实际业绩或取得的社会评价反馈来确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涉及具体的操作,所以教学难度很大,也是传统的大学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个方面,实践能力培养评价起来也比理论知识的评价难度更高。会展专业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专业,社会需要的会展人才也必须是具有很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坚持“政府—基地—学校”三方培养的合作模式,坚持实践与理论双轮驱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广泛增加例如“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会议策划与组织”、“节庆策划与组织”、“展览策划与组织”、“会展沟通与谈判”等围绕会展的核心工作展开的课程;大量增加实践性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以1~2个学时设置,即一节理论课、两节实践课的形态,保证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充分施展和学以致用的操作能力提升。

3.核心层面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启明星,在千变万化的创业活动中,往往会遇到死胡同,只有利用思维的创新,用崭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才能带来新的启示,最终获得成功。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是关于创新意识、意愿、动力构建的理论。马斯洛针对世界变化很快的事实,提出培养“一种崭新的人,他能随遇而安,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自信、力量和勇气对付他毫无思想准备时面临的情境”。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是在整体论基础上的创造性,不是强调人的工具性思维、能力等的创造性,而是在整个经验基础上的人的整体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活某一个或几个领域,而是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中。因此,这种创造性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强调表现或者存在的品质,而不是解决问题或者是制造产品的能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坚持从马斯洛强调的创造性高度出发,重视对人才的创造性的培育,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积极意义。

4.心理层面的创业能动性

创业能动性是指对创新创业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冲动,保持着长期热情,即使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也不会因此而放弃,能够坚持到最终成功的主观能动性。创业能动性有以下三种条件:是否能够忍受孤独、挫折甚至失败仍不放弃自己的事业;是否对创业成功具有强烈无比的自信;是否保持有长期的冲动来开创你的事业并长期发展下去。

5.1.2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现状评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较低。

1.国外创新创业现状

创业教育最早发端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的《创新企业管理》开创了创业教育先河。21世纪以来,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展了创业教育,设立了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者向企业及时转移教师和学生科研成果的创业中心。

美国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实践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创业资源,形成了一个学校、社区、企业良性交互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新加坡是亚太地区进行创业教育较早的国家,也是较为成功的国家,其给我们的启示是:制定适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提升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教育队伍,建立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国内创新创业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两大战略目标。十余年来,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在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控制、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还不如人意,特别是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脱节,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思想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界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经验,心存顾虑,多数教育界人士仍抱持精英教育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面向少数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潜质的人;另一方面,社会、学生家长对小企业经营者或者创业失败者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2)没有融入常态化教育体系,地位边缘化,体系不完善,缺乏实际操作性。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多缺乏可执行性,教改内容单一,缺乏稳定的、完整的、体系化研究和实践措施。

(3)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走出课堂论,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仅仅局限在搞活动、搞竞赛的层面上。

5.1.3创新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培养创业能力,二是培养创业激情。他饶有兴致地分析了创业教育热潮的原因:首先,从大学功能历史演变看,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从最初知识融汇的场所,发展成为创造新知的地方,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服务社会的助推器。社会服务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能积极推进社会的发展,产生新的增长点。目前有两类创业型大学,一类是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围绕学到的知识和新发展的知识开展创业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校园周围开展创业,如斯坦福大学;一类是纯粹的传授创业技能和知识,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己任的创业型大学。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看,许多创业活动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驱力。最后,从社会基础看,有相当部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条件,希望他们强化创业能力,推进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

1.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人才的人,我们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这样的人。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换言之,叫做“做事的套路、观察的套路和思考的套路”。它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关键是对相关领域的实际状况比较了解,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它就是强调应用型人才的专业。

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应比一般的应用人才有更宽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视野,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根据调查,企业界所渴求的创新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观念、求知欲望、适应环境等核心素质。市场需求导向原则就是根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企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观念、求知欲望、适应环境等素质要求,并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所重视培养的人才素质,因此需要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2.提高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想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就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当前,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在独立学院日益形成共识,其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一本”院校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独立学院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从知识结构上讲,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即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适当地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社交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其次,从能力结构上讲,强调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而创业能力则主要包括计划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校融资等自主创业的必备能力。

再次,从素质结构上讲,除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因为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尤其在创业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施展往往与个人的心态、道德、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因此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和比较全面的创新创业素质,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坚定顽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等等。

5.2浙大城市学院打造创新创业开放教育体系

浙大城市学院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学院新型的办学模式健康发展,以培养和输送符合21世纪科技、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结合学院自身的背景和特色,思考办学宗旨和模式,全面构架和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浙大城市学院特有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强调,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始终坚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学生创业激情,育学生创业精神,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宗旨。在实现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学院将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对创业团队的规范管理,成立学生创业咨询中心,依托稳定的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对创业团队经营活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