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08

第8章 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发展模式(1)

由于会展行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需会展人才的多样化,为此,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正在利用自身在会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构建以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为基础,通过与不同专业的嫁接,建设多门类的会展专业方向,以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发展模式全方位培养会展业所需人才。

3.1会展人才的紧缺性与层次划分

会展1:9的联动效应反映了会展与旅游、传媒、酒店等多个行业的相关性,同时会展展前、展中和展后不同阶段也涉及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这些都反映着会展业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实际开展会展人才培养,来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要。

3.1.1“会展人才是紧缺人才”的真实意涵

“会展人才是紧缺人才”,这是中国会展业界和媒体近几年发出的一个响亮呼声。但是,高校在办学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是会展业的人才生态和人才需求点所在,并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实际做好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差异化发展。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上的办学形态,必将导致我国会展教育的失序和低效。

当前的会展人才高度紧缺是在中国这几年会展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纷纷打会展牌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高校需要考量的是这种需求的可持续性以及总体的需求数量。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对会展业人才的需求是具有较好的持续性的,因为中国的会展业刚刚发展起来,会有一个不断壮大的过程,而且还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而繁荣和存在。

但是从人才需求的强度来说,这几年的会展人才需求强度是最大的,包括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和支持型人才;不过会展业对人才的饥渴性需求将不会长久,接下来几年将可能更多体现为一种中等强度的需求,并且人才需求层次将不断向高端发展,高端人才需求的状态是少而精的。

会展人才需求的考察需要建立在对会展业生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会展业是一个内涵广泛的产业,一个会展项目的运作往往是多个专业机构分工负责来实现专业化的运作。比如说会展设计、会展宣传、展台搭建、展品运输、项目策划、项目管理、会展旅游、会展营销等等,往往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来分包承担,这里面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少专业都可以对接会展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会展人才培养,从多方面为会展业提供多样化的人才。而我国本科层面设置的两个会展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只能为会展业提供某一方面的人才,而单纯某一方面的人才需求其实并不是很大。我们在考察国内众多大中型的会展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公司里面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过是十几或者几十人,并且真正获得高薪、处于公司决策和策划的核心层的人数更少,是个高锐度的金字塔结构。这是因为会展的业态是由多个具有不同专长的公司组成团队进行项目运作的合作型、分包型形态,会展公司并不需要自己养太多的专业人才,只需在项目运作需要时进行专业化分包。所以,广泛意义上的会展业人才需求非常大,所需的往往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众多专业参与培养相关人才;单纯意义上的会展企业人才需求并不大,所需的往往也都是高级策划管理型人才,而基础员工处于底薪酬、高流动的状态。

以上这些思考进一步带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本科教育为会展业提供会管理、懂策划的高级人才?如何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会展人才?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教育首先通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定位于为会展业培养策划、文案和管理高级人才,然后依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嫁接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英语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会展专业方向,形成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实现为会展业多元化人才的提供。

3.1.2会展人才的层次划分

根据会展人才的会展项目运作中的作用,会展人才可以划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如会展策划人员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者等,是会展项目中的决策性人才,是项目的策划设计力量,处于项目运作的顶端。会展辅助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展览器材生产销售等专业技术人员,是会展项目的实施性人才,是项目运作的中坚力量,处于项目运作的中端。会展支持型人才,如高级翻译、旅游接待人员等,是会展项目的补充性人才,为项目提升提供增值服务,处于项目运作的后端。

还有一种相似的人才层次划分是用旋涡型来表述,处于旋涡型结构核心位置的是会展运作人才,中间位置的是会展辅助人才,外围位置的是会展支援人才。这种划分除增加了一种图示之外,实际上与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的划分并无二致。

以上的划分并不能完全地说明会展人才的层次,但是其中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会展产业是高关联度的,会展人才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通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之外,我们可以根据会展产业的实际形态,通过其他专业培养更多样化的会展业需要的人才。

3.1.3对我国本科会展专业设置的思考

从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这个人才划分层次来看,我国本科教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更多的定位于会展核心人才。不定位于核心人才培养是对本科会展专业办学的一种错误,不能成功地培养出高级会展核心人才则是本科会展专业办学的一种失败。这方面,我国初兴的会展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前,我们经常把项目策划分为“说什么”、“怎么说”两个方面,认为策划是决定“说什么”,而设计是侧重图像表现“怎么说”;文字表现则是处于“说什么”与“怎么说”中间,但也更多是策划方面的工作。这种提法运用于前些年艺术设计人才紧缺时的人才培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过于普遍、设计人才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专业技能比较强,但真正懂策划会策划的很少。

工匠型而非艺匠型的艺术设计人才状态,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都属于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成绩较低、基础较差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多地取向于专业技能来发展硬能力,而往往不能很好地接受一些文化类课程发展出较强的软能力。虽然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都提出了“策划”、“创意”等目标,但是其生源的性质和质量已经决定了这种目标定位最多只能做到“夹生饭”,无法培养出真正善于策划的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有效的应该是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按照文理科招生,招收文化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培养。其实,在人才培养方面,策划、设计哪个处于上位?哪个应该放在更核心的位置?应该是不难回答的问题。从产业形态上看,策划主导设计;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社会饥渴于策划人才,饱和于设计人才。从培养的可能性来看,随着电脑及其相关软件的发达,设计更多借助于电脑实现而非传统的手绘,因此文理科生源学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就现实来看,策划文案的门槛比设计的门槛要高,策划应该处于艺术的上位,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策划+设计”,而非“设计+策划”。当然,有的学校会考虑生源的问题。如果按照文理科招生,会有人报考吗?实际上,我们需要关注那些有艺术爱好又没有选考艺术类的生源。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文化课成绩好、有艺术爱好和专长的考生比例不断增加,他们更加有信心于文化课而没有报考艺术类,但是在高考志愿填写时他们希望能够学习艺术的相关专业。

如果能够招纳这批报考文理科的学生,则可称为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的真正的优质生源,合适的材质使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会展策划设计人才,而这也是学校办强专业办出特色的策略。

在按照文理科招生的基础上,我国应该调整目前两个会展本科专业的名称,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似可更名为会展策划与设计,定位于会展策划、设计类核心人才的培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似可更名为会展营销与管理,定位于会展营销、管理类核心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专业定位更有利于合理配置会展人才培养的资源和职责,平衡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为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3.2以传播学学科建设推进会展专业建设

3.2.1浙大城市学院传播学的会展传播研究特色

自引入中国以来,传播学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并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着重要影响。浙大城市学院的传播学积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方法分析现代企业营销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用传播学的视野深入研究当下蓬勃发展的中国会展业,在营销传播学下面发展出会展传播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会展活动是融经济传播、文化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一体的传播形态,会展传播成为应用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不仅传递产品信息,组织经济活动,而且传播知识、价值观念、历史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会展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把会展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的重点产业。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努力把会展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特色化打造。

浙大城市学院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在传媒与人文分院下面,进行基于传播学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现出浙大城市学院对会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独特理解与定位。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具有较强的营销传播(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MCOM)教学研究团队,较早将会展、广告、公关等现代企业营销工具整合纳入自身教学和研究的范畴之内。传播学正好是研究人与人沟通以提升效果的学科,营销传播学则是在企业营销中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学问,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会展业是一个人流、信息流、物流高度汇集的产业。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很好地涉及和覆盖了人流、信息流、物流等会展活动的要素。从产业实效上看,传播学的视角可以很好地帮助参展商提升参展效果;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传播学的视角可以培养出具有对人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敏锐性的人才。会展项目运作的成功、展会贸易的达成,都离不开高效的沟通,离不开对人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掌控。

3.2.2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传播学科方向的优势资源

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教学和研究的优势,除了拥有杭州积极打造“会展之都”的优良产业环境和杭州作为重要的会展旅游城市对会展人才旺盛的需求之外,主要有着优势资源。

以上会展传播学科发展的优势资源,在其他章节中都有专门论及,所以在此不再详细叙述。值得补充的是,在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教师8人中,拥有高级职称4人,博士后、博士与在读博士生4人;两位教师先后荣获“中国会展经济十大理论人物”奖项;两位教师在德国接受过国际会展专业培训,获德国政府及会展教育机构颁发的“会展高级经理人”证书,并对德国会展业进行了深度考察;一位教师正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工作,调研考察美国会展教育;一位教师荣获IEAA颁发的美国国际会展经理人(CEM)证书。再加上人无我有的会展中心专职员工10人,形成“8+10”的独特的教师团队。师资团队结构合理,力量较强,曾多次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的大型研究课题,并参与上海世博会期间部分地方场馆的规划建设。

除此之外,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教材的编写方面也领先一步。针对国内会展教材缺乏、不能够满足会展教育发展需要的情况,浙大城市学院主持编写的“21世纪会展系列教材”于2004年8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主要包括《会展概论》、《会展组织与管理》、《会展设计与布局》等,成为我国第一套会展系列教材,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院教师编写的《现代会展基础与实务》一书作为“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系列丛书”之一,被浙江省指定为会展师从业资格考试教材。同时,浙大城市学院教师在会展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国内专业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德国会展教学体系的考察与思考》、《推进双元制会展教育》、《突破会展教育发展的瓶颈》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会展类专业论文。

自创办会展专业以来,我院坚持依托业界力量办学,注重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的互动融合,除了建设校内的会展中心以外,还在浙江省主要的会展机构建立了会展教学实践基地,为我院的会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