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围绕创业创新,进一步拓展培训领域。根据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全市“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要着重在加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上,有新的拓展和深化,一方面,要以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主要抓手,突出抓好农民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农村创业人才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家庭工业创办人、小企业经营主、农家乐经营业主、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全市层面看,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仅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将近一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培训,既要提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又要充实扩大实用人才的队伍,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温州市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实际,与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相称,因此各地要结合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大中专成人学历教育,让受训农民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成人学历证书,既掌握就业技能,又兼顾学历的提高。改变过去那种零打碎敲的应急性培训,逐渐使农民培训规范化,从而逐步提高温州市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5月份,市农培办与温州广播电视大学就开展温州市“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计划”专门下达文件,并要求各地把它列入“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内容,6月份,市农培办、温州广播电大、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农民培训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推进农民大学生培训工作。应该说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希望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和做法,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2)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针对各地各部门目前组织实施的“专业农民”、“转移农民”、“务工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四个方面的培训,也要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力争做到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具体。
对“专业农民”的培训,要改变围绕单一生产环节开展“一事一训”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行“一业一训”全程式、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及时传授给种养殖专业农户。使经过培训的农民真正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拥有专业技能、熟悉农村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对“转移农民”的培训,各地要在搞好劳动力分布状况、市场需求、培训机构能力等调查分析基础上,按照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的要求,突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培训就业率考核,继续下大力气抓好转移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注重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衔接,促进更多的农民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当前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返乡农民工,针对这部分群体,要积极鼓励他们学习第二种技能,并且对其培训力度要加大加深,使他们成为多能型农民,从而实现再就业、再创业。对“务工农民”的培训,要让无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让拥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他们的务工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发挥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务工人员作为企业发展提升的重要措施。对“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要在受训者获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至二门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职业技能,为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后备人才支撑。
(3)完善培训管理,进一步强化培训服务。要按照“提高补助标准,改进培训方式,延长培训时间,提升培训质量”的要求,逐步实现农培工作由粗放的“以奖代补”模式,向更加精细化的“认证管理”模式转变。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农培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把好培训计划审批关、培训对象审核关、考核发证关、培训质量关、训后跟踪服务关和补助资金核拨关。要将全程式管理服务作为提升培训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在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培训档案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搭建集培训主体需求信息、培训机构专业信息、用工市场需求信息、就业中介服务信息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形成上下互通、协作配套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与跟踪服务管理体系。同时,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网上培训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从培训到就业的全程化一站式服务。通过全程式跟踪服务,及时把握培训质量、掌握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变化,调整和优化培训结构,努力推动农民培训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4)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投入机制。要按照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联系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培训机构让一点、农民付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资金问题。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劳力素质培训的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各县(市、区)要将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当年度财政预算。二是市、县(市、区)劳动、科技、教育等部门和乡镇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动员和调动—切积极因素,努力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投入。特别是动员用工单位采取委托培训、订单培训的办法,投入培训资金。三是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凡是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失土农民”,以及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参加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的,一般给予免费培训。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培训,在农民自愿参加培训的基础上,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经培训合格的农民,应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农民培训后职业资格鉴定及其证书发放,有关部门要免收费用或只收工本费。
(5)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网络体系。要以实用科技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好现有劳动力培训中心、职业技校、农广校、农函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义务教育学校等传统培训载体,同时,要努力开拓电脑网络、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培训载体,逐步健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农科院)各县(市、区)成人职业学校为主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网络,形成高、中、初级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农民培训基地资格的确认,要采取市场招标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条件组织认证。
(6)建立“按需培训、配套服务”的培训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要按照“规划、对路、适用、专业”的原则,坚持按需培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培训与农民需要相结合,要按照农民的需求,从农民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符合农民需要;二是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需求什么样的劳动力,就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培训什么样的劳动力,使培训出来的劳动力能尽快就业;三是培训与用工单位相结合,采取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订单培训或定向培训;四是培训与配套服务相结合,要加强对经培训农民的劳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提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与帮助,积极为农民就业提供牵线搭桥等各项配套服务,构筑劳动力转移的广阔平台,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达到巩固培训成果和增强培训成效的目的。
6.4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相关财政对策的实施成效
根据《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若干意见》,要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行动。
计划四年内,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1人就业或创业,低收入农户中新增劳务输出3万人。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
(1)支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对低收入农户自主创办个体工商企业,创业经营一年以上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经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确认,按同等条件和标准享受下岗职工创业同等优惠政策。各级政府每年表彰奖励一批低收入农户创业致富带头人。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动力资源库,组建一批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加强劳务信息交流,规范管理和服务工作。各欠发达乡镇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市政府每年评选奖励一批能有效转移低收入农户的优秀劳务输出组织。
(3)鼓励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对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企业,比照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金融支持。在欠发达地区推行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各县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由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放大放贷,为扶贫合作社(互助组)、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提供贷款,为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下山搬迁提供小额信贷,并给予贴息。同时,大力推行农村信用、联户担保、住房抵押贷款等形式,化解低收入农户融资难题。
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支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发展劳务经济、鼓励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和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金融支持等多种措施来扶持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取得明显成效。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低收入农户中有78.5%的家庭至少有一人从业,有54.5%的家庭至少有一人从事第二、三产业,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中有68.8%的家庭至少有一人从事第二、三产业。139个欠发达乡镇中则有53.1%的家庭至少有一人从业,66.4%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至少有一人从事第二、三产业,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1.4和2.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