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49469600000046

第46章 参考文献

[1]陈信勇.法律社会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崇山.受众本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剧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李红艳.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李小云、左停等主编.2008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3]李振宇.法律传播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刘建明、胡钰等.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刘岳、宋棠.国家政策在农村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6年版。

[18]聂闯、吴俊.农业推广的重要趋势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19]农业部农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农村50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邵培仁.经济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3]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4]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5]汤书昆、刘为民等.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田胜立.网络传播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庹继光、李缨.法律传播导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32]谢泳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33]薛亚利.村庄里的闲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34]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2008年版。

[35]肖泽晟、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杨善华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7]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8]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39]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曾国屏、刘立主编.科技传播普及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论实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2]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科视野的关照与启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4]张自力.健康传播与社会.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郑永流.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6]周鸿铎.经济传播学总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47]竺培芬、李乔、赖茂生.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届全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

[48][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编.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本尼迪克森·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51][美]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美]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3][美]尤伊克、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陆益龙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4][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55][英]约翰·埃尔德里奇主编.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6][美]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57][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9][英]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60][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3][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陈亮、李启、周立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