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49474300000008

第8章 让我们感到沉痛的现象(3)

最近虽然推动了高校自主招生,但专家指出,这只是简单赋予了学校部分招生自主权,而没有扩大学生选择权,如果操作不到位,反而会加大招生过程中的地域失衡。比区域歧视更严重的是城乡鸿沟。北大教育学院一项针对北京8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录取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在北京一所高校京籍学生中,农村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2%,“985”高校中这一比例仅1.7%。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农村户口学生获保送的比例为0.3%,非农户口则为0.8%。

在教育成本狂飙突进的背景下,寒门子弟无论多么优秀,也往往由于经济实力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迫终止学业。据统计,自2009年至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接近4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其中八成以上来自农村贫困家庭。

最后还不得不说下备受诟病的各类加分政策。本应对应试教育起到某种修正作用的加分政策越来越变成强势阶层对寒门子弟的机会剥夺利器。教育部对加分情况规定有14种,而各地利用所谓自主权扩大至200种左右。其中各类权贵阶层暗中弄虚作假的丑闻层出不穷。诸如变更民族身份、伪造获奖证书、冒充体育特长生等。在个别地区,作假已经沦为公开作案,在湖南,曾出现令人震惊的一幕:“国家二级运动员”百米成绩比小学生还慢。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更是尖锐地指出,家庭条件对学生获得保送、自主招生、优惠加分影响巨大。比如管理层子女获得加分的机会是农家子弟的7.5倍。各类教育寻租直接导致了中国高考核心价值的沦丧,捍卫社会公平底线的制度竟成为马太效应在教育界的生动写照。

因此,在整个教育体制没有根本变革之前,恢复裸考、遏制所有披着自主权外衣增加人为裁量因素的“改革”、增加所有选拔的透明度、完善社会监督已经时不我待。中国高考靠不断扩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塑造着低质量的大学生,也逐步走到最危险的时刻。

因为,它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膨胀,而在于质量的提升,前提是公平竞争、公开选拔。

一个房子击溃爱情的年代

《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的出台竟激起偌大争论,让人始料未及。

焦点在两条:一是“明确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二是“首次明确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

公众对房地产积攒的熊熊怒火再度被点燃。

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效地打击了没房子不嫁女儿的丈母娘的嚣张气焰,捎带着为已婚男人出轨扫清了障碍。

于是相当多女性及貌似关怀女性的男性气愤难平,称该条文会加速婚姻功利化趋势,甚至有人怀疑此次解释是日子艰难的房地产赞助的逼着未婚的有情人各买一套房子结婚。

在婚姻被功利逐渐绑架的年代,房子成为决定婚姻成败举足轻重的筹码。一个家庭的缔造越来越像公司的组建男女双方的家人都是出资的股东,而新郎新娘像执行董事,房子是最大的固定资产,是整个公司顺利诞生的前提。只是其外表最初包裹了一层美丽的爱情的外衣脆弱如纸。

无论是社会压力还是庸常的家庭生活,都在轻松地击溃爱情,再加上出轨等恶性事件催化,许多婚姻股份制公司就会走到破产的边缘。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忙于登记离婚的夫妻中,35岁以下者超过一半。其中,“80后”又占多数他们是个性张扬、尊重自我感受的一代。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主要指判断情感的是非曲直,发展到今天却只剩下家产,尤其是房产。由于《婚姻法》在制定过程中对此存在先天疏漏,许多曾男欢女爱、海誓山盟的夫妻终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后,便陷入了旷日纷争,令中国法官一筹莫展。

因此,此次针对房产的司法解释的出台首先是为了法官顺利断案,而不是为了挽救婚姻。事实上,按照没房子别谈感情的逻辑,到分房子的时候其实已无感情可言。因此,一味地指责法律加剧了婚姻的功利化有失公允本来就功利,何必怪法官?

假如抛开真爱,这些司法解释是难不住利益至上的结婚者的不是男方出资买房的多嘛,登记时署上女方名字即可;不是婚前有一方特争气已经买房子了嘛,可以婚前签订协议承诺是双方财产。其实,好的婚姻都是傻子之间的游戏,现在的人却都太精明。

有人担心这会导致不婚人群增加。其实这纯属庸人自扰被老丈母娘逼着买房子结婚的日子就好受啊。该裸婚的会裸婚,该功利的会继续功利。这次修改反而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同步完善婚姻的契约制度,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这不美好,但却在残酷地顺应当下的婚恋潮流。

这是一个赤裸的时代,欲望甚至都不需要一块遮羞布来掩藏。

《非诚勿扰》中马诺赤裸裸地宣称“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相亲真人秀进入了菜市场论斤两讲价钱的境界。直到《李春天的春天》中,“超级剩女”以38岁高龄还能觅得爱情,带给人们一些珍贵的慰藉。但现实中,女主演却在生活中向前夫为多年恩怨发出“你不是人”的声讨,将人们刚获得的一丝温暖和慰藉瞬间化为齑粉。

从《蜗居》到《裸婚时代》,甚至到《李春天的春天》,都不能脱离的一个主旋律是:车、房和金钱。在这样的状态下,婚姻便成了风中之烛。没有了爱情,就需要将房子这件事说清楚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这个时代呼唤超越物质的婚姻,只有这样房子才会回归本来的意义两个真诚相爱的人在那里不离不弃,一同我爱我家。

最近,笔者连续做客CCTV“今日说法”和“对手”节目,形成以上感悟。最后,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婚姻,我们的爱情》,这部作品宛如一个时代的情感记录。作者贺少成是我的小友,有着幸福的家庭,便对身边不幸的婚姻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也许,它会帮助你理解《婚姻法》出台最新司法解释的苦衷。

87岁“扫桥爷爷”坠亡留下一声叹息

一个耄耋老人走了,留下满城唏嘘。老人名叫窦珍,87岁,2013年11月25日从桥上不慎坠落身亡。

这个桥有个美丽的名字连心桥。凌空矗立于北京丰台区右安门翠林社区南侧的6条铁道上。翠林社区南临三环,居民去对面乘车需要绕行几公里。为图方便,不少人翻铁轨,抄近路,意外事故时常发生。在居民的呼吁下,2000年,有关部门出资建造了这座“连心桥”。

“连心桥”投入使用后,因为没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桥上果皮垃圾遍布。从2002年开始,窦珍就利用空余时间去扫桥、擦桥,时年76岁。他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拿上撮斗、笤帚,带上水盆、铁铲上桥清理,一直坚持了11年,直到最后不慎坠桥身亡。他留下了一段顺口溜:“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清扫大桥,锻炼身体;生命不息,守桥不止。”

按照以往的惯例,老人的事迹借助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力,会再度激起全社会感动的巨澜,接着他会成为各类感动中国活动的热门人选,死后尽享哀荣。

不过,对老人而言,这已不重要。唯愿世间真的有天堂,真的,他87了,该好好歇歇了。一个平凡好人的生命如此戛然而止,证明善良与年龄、地位、民族、性别无关,也证明一个公民的担当可以和生命一样漫长,只要你坚持。

惯性的感动、怀念、致敬显得空洞乏力,一个尖锐的拷问却呼啸而至:一个方便千家万户的“连心桥”,要体面洁净地存在,怎么只有老人一个人真心在乎,并在持续付出努力?

太多年轻或年长的居民从忙碌的老人身旁走过,几乎没人想起来可以帮帮他;甚至有不少媒体采访过老人,也没见唤醒更多人伸把手的冲动。令人费解和愤懑的是,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人坚持11年的战斗。而这个上苍派到人间的天使,已到了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生命尾声。

想必这些理直气壮的旁观者会说:这是大家的事,不是我的事;这是政府的事,不是我的事;这是老人的事,不是我的事。甚至说,我们很忙、很累、很辛苦,顾不上这些。当然,这也不妨碍他们将自己的家打扫得窗明几净,任家门外垃圾成山,苍蝇横飞。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这还发生在首善之区有着悠久丰厚人文积淀的北京。11年来,窦珍老人每次出发,其实都是一次深切的唤醒关于公益,关于公德,关于公民。他无法叫醒那么多装睡的人。

随着都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尽享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之余,却由于全社会功利主义泛滥,自私冷漠当道,公德启蒙和做人教育的缺失,无法拥有与这样的富足匹配的修养与素质,这几成当下社会普遍病灶。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社区形成的熟人世界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钢筋丛林构筑的陌生人的世界,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加上社会剧烈转型,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都存在严重滞后,与公民意识缺失交织一处,相互礼让、维护公共空间文明秩序便成奢望。围绕街舞大妈与其余居民的战斗此起彼伏,便是一个生动例证。

11年,“连心桥”将社区连成一个整体,却无法连接居民彼此的心灵。

所幸还有“扫桥爷爷”,以一己之力,用尽生命最后的余光,照亮大家回家的路,如此明亮逼人。窦珍老人离去的那个下午,他打扫天桥的两个扫帚仍然插在天桥北侧的护栏里。路过的翠林社区的居民还在议论老人的过世,发出一声叹息:“没了他,你看这桥三两天后会脏成什么样。”

他离去那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但初冬的寒风痛彻人的骨髓。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将所有的赞誉之词都献给善良的“扫桥爷爷”,而是有人拿起扫帚,将这座“连心桥”每日打扫干净。

如此,才是告慰老人最佳的方式。这个故事应该有个真正圆满的结局在老人的激励下,更多的人完成自我升华,肩负公民责任,彼此释放温暖与善意。目前,用老人名字命名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已上岗,服务队已会集社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上百人。

心灵有时沉睡,但醒来永不算晚。